除了赢和输之外我们还有第3选择

最近在樊登读书会听了一本书《第3选择》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

史蒂芬·科维是美国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他鼎鼎大名,这本书影响了差不多全球的人。

《第3选择》是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他把之前的7个习惯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出“第3选择”。

史蒂芬·柯维受孔子影响很大,倡导人们主动积极,做影响圈的事而不做关注圈的事,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第3选择》被看作是他老人家“吾道一以贯之”的集大成之作。

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并且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这本书将成为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在书里我们看到一位父亲一夜之间挽救了自己抑郁多年的女儿;一位警察局长将加拿大首都的青少年犯罪率减半;一对夫妻曾经彼此几乎无话可说,而今笑对过往艰辛;一个团队将纽约时代广场从藏污纳垢的场所打造为北美顶级观光胜地。

这本书可以帮我们处理婚姻问题;解决工作难题;面对孩子的问题;走出财务困境;帮客户解决问题;处理可能会打官司的问题……

总之,这本书可以用来解决一切问题。

那么,什么是第3选择呢?

我们习惯解决所有问题都是两种选择:打或者逃、我赢或者你赢、反抗或者忍受、成功或者失败、支持或者反对诸如此类。

这两种选择的思维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大量的纷争和成本,我们每天都在忙于说服别人,打败别人,讨好别人或者教育别人。

那么我们能不能逃出这两种思维而尝试第3选择呢?

这个选择就是我们协同,一起达成另一个更好的结局。

首先需要我们共同寻找协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一:我看到自己。

将自己看作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听起来很容易,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份和所代表的派别。常常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遇到难题就会告诉自己“没办法,只能这样了”。这样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你是无法看到自己的。

思维模式二:我看到你。

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对对方下了定义。“他是一个富二代”,“他是一个官僚”,“他是一个奸商”,“他没什么文化”……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甚至包含着仇恨和偏见。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3选择。

思维模式三:我找到你。

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自卫。当你与别人见解不同时,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并切实采取行动。在这一步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能够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

思维模式四:我和你协同。

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在这一步当中需要很好地使用头脑风暴的工具,不要在创意的过程中过多的评判和争执,鼓励大家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直到能够满足双方的最基本需求。必须要相信能够找到第3选择,这一步才会有好的效果。

创造协同的四个步骤

1)询问:

问对方: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是个革命性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减少防御,与你一同探索实验;

2)界定:

双方讨论“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把双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举出来;

3)创造:

双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3选择;

4)达成:

当形成真正的第3选择时,协同各方会群情激奋,这时就达成了协同。

达成了协同,我们便完成了第3选择。

我们可以把“第3选择”当做一种人生信仰,也可以当做一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凡事都可以做让我们共赢的第3选择。

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特别推荐给大家,它让我们开启一种全新思维的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赢和输之外我们还有第3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