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3)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一、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3)之宝鸡扶风法门寺、岐山五丈原

列车穿越了秦岭,上午11:40抵宝鸡。

宝鸡位于关中平原的西缘,渭河岸畔,从地图上我们一眼就知道,它是龙海、宝成铁路的交点,在铁路运输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就是从宝鸡改变方向,由向北改为向东的。

宝鸡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也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0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           

(来自百度百科)


【相关链接】

宝鸡有个法门寺,1990年,我随一个培训班到西安,西行去了此地。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来自百度百科)


因为本人属鸡,对宝鸡有点特别偏爱,所以在法门寺买了一块祈福属相玉佩(也不值钱,但有点纪念意义):


宝鸡还有一个地方很有名,那就是五丈原诸葛亮庙。那是2016年从延安往麦积山,在连霍高速公路宝鸡段的一个服务区休息时,忽然看见宣传广告栏有五丈原景区,一行人都很兴奋,遂驱车前往。

宝鸡岐山蔡家坡镇五丈原,东据西安130公里,西据宝鸡56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两面为河流冲出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诸葛亮庙,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山门,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由40块二尺见方的青石连缀而成,表文语出肺腑,文笔出众;笔法奔放苍劲,流利酣畅;镌技高超,形同真迹,人称“三决”碑。后院是柏林竹园,草坪花坛,四季如春,清爽洁净。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观的落星亭耸立于后院的中央,碑廊环揽后院,文臣武将廊分居两侧,曲径通幽,环境优雅。景区内还有著名三国古遗迹二十余处,如蜀国中军帐遗迹壑落城,蜀军大本营九龙山,蜀军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盘,取水之泉诸葛泉、司马懿拜将台,妇孺皆知的葫芦峪等。

我们沉浸在三国古战场的氛围中,好好参观和祭拜了一番。 


还购买了一幅李延声书法碑拓“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离开五丈原前往天水麦积山,途中路过“街亭”出口,立刻勾起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一行人又是一番感慨……



如果说我们从秦巴山地的边缘见到刚才的那一幕令人着迷的田园风光还只是序幕的话,那么,当我们跨入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之后,它的正剧便真正开始了。

11点我们从宝鸡出发,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窗外。车上的一切我都不会感到新鲜了,唯独那吃饭用的餐具仍然让我觉得好玩,它是用一个纸盒子做的,里面衬着一层薄薄的塑料薄膜,筷子是一条木片,中间半掰开,把它完全掰开就能使用。这倒是挺省事儿的,吃了扔了就是了,但价钱却贵了一些。

现在让我们来专心欣赏一下窗外的景致吧——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具有地方特色:房屋和院落整齐划一,墙壁是用黄泥垒成抹就的,光滑洁净,甚至屋顶也是泥抹的,全向着一边倾斜。房檐和墙上挂着一团团玉米棒和一串串鲜红的辣椒,屋前的场院横卧着好些石碾子。广袤的田畴拥抱着农家小院,到处是星罗棋布的高粱和玉米,低着头的高粱红艳艳的,玉米宽大的绿叶间,蓬松的冒出淡黄色的穗子。一望无际的高粱和玉米地间,缀连着排排白杨,看守人的简易的小草屋,也在其间静静偃卧。

11:50,列车弛过蔡家坡。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典型的关中老农,他是一个干瘦的小老头,满脸深雕的皱纹,头上戴一顶瓜皮帽,穿着很旧的衣衫,肩上朝前吊着一管长长的旱烟杆,朝后挂着旱烟袋,脚踝处用带子扎了裤管。他牵了一对老山羊,慢吞吞地走在田埂上。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2·秋,从天府腹地到八百里秦川(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