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共读 第二章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这一章主要写了大部分的老师没有时间,时间被工作大量占用的现状,以及案例中历史老师每节课都是用一辈子来准备的,而现场准备只有十五分钟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我们老师需要通过读书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让我们的学术背景更宽广。初读这一章时,大部分人会误以为是讲时间管理和要不断读书,实则不然。

现在学校老师普遍任务过重,非教学事务太多,但我们要明白负担减轻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这知识外因,只是我们老师的处境,问题的本质上是绝大多数老师都不是高效率工作者。表面看是说通过阅读,不断提高我们的知识储备。实际这篇文章的逻辑是把每天两小时的备课,变为一辈子备课。我们要注重学术著作的阅读,提升自己在语文知识和文本解读这两个领域的能力。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只是沧海一粟,你都读过哪些关键学术书籍?你对语法、修辞、逻辑领域熟悉吗?你能熟练解读教材吗?

一节课备的如何,并不取决于你在备这节课上花了多少时间,而是取决于你的知识储备,有没有打算用一辈子时间做这个准备。漫无目的的在互联网搜索,是无效的备课。

我们的目标,首先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成为高效率者,否则我们会受限于自己的能力而不能自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学科知识应远超过课程与教学论的时间。钻研几个人,几本书,钻研教材,逐渐的养成阅读学术作品的习惯,养成专题研究的习惯,不断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建构模型的习惯。孙少镇,王荣生等。

在互动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语文核心要素其实并不多,我们要把这些元素都放在一起,而不能孤立地去教,关键是学会如何把它变成我们阅读的行为和工具。也明白了我们在备课时要有大局观,不是为了备这节课而备课,而应该看一篇文章能够想到一个类型的文体,能够迁移运用,变为一辈子受用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建议》共读 第二章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