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写作之“小题大做”

文/杨芝兰

于老说,讲多了,点拨多了,练多了,学生们逐渐有了心计,开始留心周围的事物。而且,他们的触角变得灵敏起来。写好一枝一叶,就不愁写好一棵树。写好一斑,就不愁写好全豹。小学生打的是基础作文,对他们来说就是用笔说话。

回看鲁迅先生的《在仙台》学生能够读出之前没有读出的东西,那么写自己的老师也可以仿照鲁迅写藤野先生三件事的方法写下来。在于老点拨下,作文《我的启蒙老师》就让学生用简单小事写得耐人寻味,这就叫“小题大做”。

车尼雪夫斯基这样说过:“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有的学生有生活,也知道写平平常常的小事。作文却写得苍白无力,这又是为什么?于老师认为这些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不强。

身为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去观察生活,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春天的季节,柳树发芽,杏花吐艳。司空见惯的柳树也让学生写出了别人没有想不到的东西。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要让他们非音乐的耳朵变成音乐的耳朵。让他们在劳动中,在活动中,在交往中,在读书中,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真谛,感受人间的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有情有意,有爱有恨,才会捕捉住平凡的小事中闪光的东西,才会与别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与大自然中的美产生共鸣。

即使走在队伍后面的只要写的文从字顺,就难得可贵,人人都要“量入为出”。

“文贵自得”。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多去体会,多去感受,让他们都拥有“音乐的耳朵”。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写作之“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