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之二程

二程指的是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小时候接触到的“程门立雪”的故事里的“程门”就是此程家家门。程学在当时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二程之洛学也为之后各家派别的发展,为新儒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比如最大的两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体系。吸收张载和邵雍的哲学思想,确立“理”为世界之本的地位。何为本?本源,在万物之上的,绝对的存在。本有,自主的,永恒的。“理”也就是“道”、“天理”,都是不具意义的名称而已。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理”为形而上的主宰,为形而下物质世界的法则。气一元论里的“气”是物质的,也是形而下的。理于气上,理在气中,理生万物。

“理”是自然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物物皆有理,社会的等级伦理关系也有理。阳尊阴卑,“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就把封建伦理纲常绝对化永恒化了。

二程里,理与心是一贯的。理表现在人身上为心,为性。心与理同,性有二,为人性二元论。一是“天命之性”,是万物共有的,生之至善的性,表现在五常,为先天之性。二是“生之谓性”,受“气禀”,有善有恶,如之前的“气质之性”。借此发挥,提出著名的“存天理,去人欲”之论。存的是先天之性,为理。去的是禀受之恶欲。如何去做,便是尽心,唯理。

人天生就有良知,就是有了尽心识理的先天能力。尽心首先须“识仁”。仁为万物之体,天之理,性之本,识仁内求,讲“诚敬”“定性”之法。诚,是主体识仁过程中的心灵状态。天人一贯,“与物同体”,纯以仁。敬,是中正不偏、纯一不己之心。“定性”,“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集中,专注,意志。

程颐分“见闻之知”与“德行之知”。见闻之知当于感性认识,德行之知近于理性认识。二程赞同“行难知亦难”观点,知为本,行与知相渗透。

程颐对《大学》“格物”作新解。“格”是“至”,“格物”即是“至物”,就物而穷其理。天命之性为天理,为人物之共有。知物,便是知己。格物,便是至理。程颢强调本心自反,在格物中顿见。程颐强调以心识理,为至理前渐进的过程。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止于至善”,两人有不同的精神追求。程颐,“为人处世间,得见事无可疑处,多少快活”,偏于理性的追求和快乐。程颢宣扬仁心仁性。《秋日偶成》里“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浪漫风流,自由洒脱。宋儒不以“名教”与“自然”相对,而为“自然”的发展。阐经典义理,享孔颜之乐。不得不说,这是名教的一大发展。儒家终于又那个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哲学史之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