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消费时代——记2020双11,我做电商运营的第二个双11

0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是我入职这家小公司的第二年,去年考研失败跌跌撞撞来到这个地方,入职之前包括面试我都不知道我是来做电商的,来了就直接上手,很快也适应了下来,去年的双11的站内推广、活动设置都是我第一次上操盘,活动前其实是有些兴奋的,可能是因为新鲜感,或者是小人生的第一次大事件吧,但是今年就失去了这种紧张兴奋的感觉,说实话让我感到有一点失落,期间也断断续续思考这份工作对于我的意义,想来想去也没个归处。我平时也喜欢想一些大的内容,经济学、人生的意义、国家和世界运行的机制、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无奈这些空泛的东西,没什么用,但就是忍不住会想,也看过一些经济学的书和文章,所以想通过自己作为电商运营这个市场买卖的中间角色,来谈谈对双11这种“购物节”的感受。

1 被销售额和供应链卡住的中小商家

        如果说有卖货的不想玩双11,不想卖很多钱(这里先不说成本和利润),那一定是假的。当你处于这样一个什么都能且有各种力量推着你用手机解决大部分需求的时候,无论是谁都逃不了这张大网,不要以为是商家就能怎样,在这个精密向前走的大机器中,没有人有选择的权力和气魄。

        对于商家来说,经过十几年的淘宝双11,大部分人已经不再像在双11赚到什么钱了,只想着冲成交数和GMV(总销售额),以求这个好看的数字能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带来在淘宝站内的搜索推荐权重和站外的一些声量,但是实体经济并不是集中爆发的,整个供应链的产能其实相当固定,对于没有供应链控制权的大部分中小商家来说,拿货,拿多少货成了最难以抉择的事情,但是经过二十年演化的电商养出的是与此相反的消费习惯,24小时揽收,48小时发货等等对物流效率的要求,让商家在供应链和电商平台之间进退两难。

        每个做电商运营的,都知道在淘宝做运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很讽刺的事情,大部分的运营不是运营,而是维护,维护店铺销售的正常,保证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把每一单能够把握的订单拿下,追求无错,是大部分人干的事情,这不是运营,也没有核心能力。阿里巴巴的技术能力已经能够精准控制每一个进入淘宝的人看到的商品,没有一秒在APP上的浏览时间被浪费,能决定你的销售额的,不是阿里巴巴,不是淘宝,而是你的产品和供应链,在这基础之上是你的营销能力,淘宝背后的计算能力已经能够极为“客观化”的对产品和消费过程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向消费者推荐你的产品,残酷点说,如果产品不行,你有再多钱想要打到淘宝里面的广告上,淘宝都不让你打,因为他要保证消费者的体验,将长周期的消费沉淀在淘宝里,如果消费者老是被你的坏产品打扰甚至下单之后被坑,淘宝本身也是有损失的。

        所以牛逼的不是运营人,而是产品、供应链和营销能力,这才是一家企业的核心能力,真正能被称作创业和企业家的,不是在造东西,而是在造需求,真正牛逼的服饰美妆店,不是在广东或者浙江的工厂拿货然后在淘宝卖,而是创造自己的风格以左右大众潮流,所以三只松鼠牛逼,而在淘宝卖康师傅方便面的第一名只是因为便宜而已。   

        淘宝需要好产品和好体验->需要商家提供好产品和给力的物流售后等服务能力->需要供应链和物流等第三方服务行业配合,在这个链条中,如果你没有区别于外人的在淘宝站内的特殊资源,在供应链较大的话语权,以及好的利润率,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商家的现状,那么你只能绞尽脑汁挤出每一分钱,对供应链进行谈判和要求,对物流和第三方服务方进行筛选,结果就是赚不到钱,整个供销链条的利润,都被淘宝平台拿去,供应链还是平时的价格甚至更高,物流等服务商只是有更多订单,每一单并没有更赚钱,甚至在降价,这就是淘宝对用户心智占领之后,得到的规模效应,也是淘宝对于商家的价值,他就是值这么多钱,没有淘宝,大家都玩完。整件事情令人无奈的是,淘宝对中小商家提供的所有价值,也被用各种精密价格计算过的手段拿走,这也是淘宝对自身价值的极限压榨,当商家没有更多钱去改善旧产品和开发新产品时,供应链也不会有进步,整个消费市场的产品并没有因为而变得更好。

2 被感性欲望侵占大脑理智的消费者

        当每一个用手机的人都知道双11时,双11对于淘宝就不再是促销了,而是做利润。一开始的双11,目的是让更多人使用电商平台,形成这种新的消费习惯,马云也用几年的不赚钱让消费者养成了习惯,这时对双11的要求就变成了赚钱,让每一个人花更多钱而不是更便宜或者性价比更高,让更多的商家拿出诚意的价格来卡进消费者的预算门槛下,一年比一年高的GMV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的利润。所以很多人都有在双11之前和开始的时候才去想,我应该买点什么呢,如果你细数一下你双11的订单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因为你买来并没有物尽其用,虽然便宜,但是对你的性价比其实并不高,这也就是由疯狂降价为活动心智的双11对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带来的强大冲击,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消费本身是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也就是说消费本身就可以带来快乐。这是一次规模浩大,买什么都很值的,却不理智的国民消费行动,带来的是消费过剩,不是健康的产品能力和消费水平进步,是打了激素的群牛出栏。疯狂过后,高兴的是供应链和电商平台,商家和消费者这两个消费市场参与人数最多,最重要的产生需求和产品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一丝无奈与后悔。

        淘宝以其变态的价格歧视手段,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贡献出最大限度的钱,学生党、下沉市场,是淘宝使用时间最长的人,因为他们是最需要优惠和降价的人,但是这部分优惠和降价是以你的时间为成本的,消费水平更高一层的上班族,因为没时间去刷金币,叠猫猫,能够获得的官方补贴是更少的,消费水平顶级的消费者,更是会因为麻烦而忽略这部分优惠,这就是淘宝精致的消费水平筛选过程,每一个人的价值都被衡量,用不同的策略实现价格歧视。眼花缭乱的各种优惠手段,就是对消费能力的分层,想要占便宜?没门,你需要付出的要么是时间,要么是钱。就是要让你冲昏头脑,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能理智消费,那还不如不做双11。

        也是唏嘘,消费市场从来都是一个歧视信息不足消费者的地方,对于一个做广告的人来说,看过太多电商平台上虚假信息,无谓夸张的宣传手段,有些甚至让人恶心,这是电商这块市场不规范的地方,在互联网规范整治上,我们国家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3 商业的恶——公平与人道主义

        商业本身是具有其道德两面性的,这是一个争论几百年的话题。有一则短故事,有一个商人运了一车大米到灾荒的村庄,卖给了这群急需粮食的人,但是他是善是恶,没有任何一个大众道德体系能够下定论,首先他不是人道主义的,但是在普世公平市场的论调下,他是毫无争议的,是正面评价的。这就是商业本身的两面性,在凯恩斯写《国富论》之后,自由市场理论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现了其世界领主式的经济地位,但是自由市场的缺点就在于其周期性,奢华过后是萧条,加之政府部门长期把控着铸币权又不敢任由萧条和经济崩坏的发生,只能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刺激货币市场,这也造就了美国乃至世界近二十年一轮又一轮不知疲倦的大牛市。

        双11的降价心智的促销也是一样,表面上是比平时便宜极多的优惠,其实是用比平时更差的购物体验为条件的,黑着眼圈熬夜付尾款,研究平台玩法,客服高强度的15小时轮换上岗,消费者糟糕的售后和物流体验,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难以忍受的折磨。

4 互联网平台之恶——改变你的生活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条。以淘宝为典型的电商平台,在现在这个所谓“流量为王”的时代,正在悄然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包括社交内容平台,淘宝的首页信息流化,都是为了让用户(user)停留更久,下更多订单,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屏幕不放手。在netflix2020年拍的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句引用,翻译过来是“只有两种人把他们的顾客成为用户(user),一种是毒贩,另一种是互联网公司”,这种平台型的巨头们,已经用他们精湛的算法让用户对他们的APP上瘾,将人们的互相交流时间剥夺,改变生活习惯,这也是为什么张小龙说过,好的APP就是用完就走。

        我想连阿里的工程师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创造出来了什么样的怪物,精心设计好每一秒,每个地方,每个用户应该看到什么内容/商品/视频/音乐才能去的更长的注意力(attention),从而获取更多利润,在内容社交平台,时长就意味着广告收入,在淘宝电商,时长就意味着下单概率的上涨,用户价值的提升,但是如此侵入点滴生活式的强大能力,拿来赚钱是不是太俗了?

总结

        2020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平平无奇的一年,自己也没什么长进,不知道下一步在哪里,对于每一个人参与到这场双11狂欢购物节的消费者来说也只是一场疲劳的购物而已,好比‘看完这是分钟广告你就能拿走这件商品’这样赛博朋克式的电影才能出现的画面,现实也已经发生了。

        这是一个被动消费的时代,商家,阿里的程序员,每一个花时间喂猫拿红包的消费者,都被深深地裹挟,消费主义能够带来的快乐,并不比现实生活中和朋友聚一聚带来的更多,11月这个硬生生被阿里从淡季干出来的旺季,是无数的加班,熬夜抢红包换来的,不是健康的,如果有谁认为是健康的,那他应该反思,有没有思考过生活为什么会这样,社会为什么会这样,自己的人生又真的只能是这样吗?

        最后想对把加班看作是奋斗的互联网洗脑者说一句,去你码的,真正的创造才不需要加班,一个健康的公司和体制也不需要加班,如果需要加班,那一定是体制和人员出了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动消费时代——记2020双11,我做电商运营的第二个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