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法笔记(二)

21.大武乐章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再现历史过程,一方面则是宣示克商和周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

22.一言以蔽,“大武乐章”力图将周家的胜利,将西周王朝的建立,上推于天,是“天命”在人间的实现。

23. 《尚书大传》说周公辅佐周成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24. “大武乐章”的“止戈为武”的文治主张的意义,不仅限于当时安顿天下的需要,它的演出实际也开启了一段重要的文化历程,即文德的建构历程。“礼乐文明”作为一种簇新的文化,它的不断创建和迅速被广泛接受,就是因为它的尚“懿德”的精神内涵。就是说,如果西周只有封建制,可能制造的只是相对疏阔的政治方面的“大一统”;然而西周不仅有制度的建构,它还有文化的缔造、精神的缔造。真正感召“天下”人群,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秩序的,正是这“礼云”“乐云”的高雅文化。它不仅对当时有功效,它还是后来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根脉。

25. “大武乐章”要想达到为天下人所接受的目标,必须使用诗篇歌唱,将周家的胜利,推演为全天下的胜利。于是,诗歌的作用就变得不可或缺了。由此,歌唱就从原始舞乐中“混然中处”的一个要素,上升到关乎舞乐表达全局的关键地位。在最初西周封建时,文王一脉封国最多。这就是选择文王的内在原因。古代祭祀,也是一种立约。在尊崇的神灵面前,与神灵有关者一起献祭,并在祭祀后共享祭神的贡品,就等于在神灵面前立誓。在西周也是一样,以哪位神灵为祭祀的重心,实际关系到实行封建制的西周王朝内部精神凝聚的大事。之所以选择周文王,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文王子孙封国众多。

三、天命之光下的融合

26.“宾”指臣属于周王朝的各诸侯国范围之内的来宾;“客”则指的是殷商遗邦的来访者,也就是来自宋国的客人。

27 .《礼记·明堂位》讲“瞽宗殷学”,是与“頖宫,周学”并谈的,就是说,“瞽宗”之学,应为殷商旧学在西周的延续,而甲骨文显示,殷商时期确实有“乐政”以管理各种舞乐之事。

28 .《周颂》的三首诗篇,《振鹭》表迎客之意,《有客》表留客之情,两者风调相类,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有瞽》的创作时间,与《振鹭》《有客》也不会相去太远。“有客有客”与“有瞽有瞽”的句式相同,“我客戾止,永观厥成”的“我客”句,又见于《振鹭》,都是时间接近的证据。

29 .“有瞽”之“瞽”,是“我客”带来的,是“我客”带来的礼物。“我客”的到来,肯定也包含着参与周王祭祀的目的。

30 .《周颂》诗篇共三十一首,属于献给神灵的歌唱是有的,却并非全部,甚至所占的数量不在多数。

四、颂歌献给谁

31 .《周颂》各篇,就那些看上去很像祭祀题材的诗篇,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用于献神的乐章,一种则是与祭祀神灵有关的篇章。

32. 《周颂》及《大雅》诗篇看,获得献歌最多的是周文王,其次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之后才是周武王。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就是祭祀周文王祖父太王迁居岐山周原的赞歌。另外,《周颂》中有一首《昊天有成命》是赞美周成王的,而成王之后的康王,只是在上面举过的《执竞》篇出现了一下。至于康王以下各王,连“出现一下”也没有了。

33 .在《周颂》中,实际找不到一首单独向上天献祭的诗篇。这不是说西周人不祭上天,他们只是不孤立地祭,而是从先王中找出一位来配合而祭。这被选中的先王,就是周文王。在甲骨文中,人们就发现,上天的“帝”有“帝庭”,而且“帝庭”里有人间各族群的王灵,是地上各人群在天上的代表。地上的人要想与上帝联络,如祈求消灾降福等,是要通过自己在帝庭的代表来实现的。《大雅·文王》篇第一章说“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就说明周文王在天之灵沟通上天与人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被周人视为自己在天界的代表。

34 .《周颂》中祭文王或与祭文王相关的诗篇,就有《清庙》《维天之命》《我将》《维清》四篇。然而,与祭祀文王有关的诗篇还远不止上述几首。《周颂》中的《天作》也有一半内容是关于文王的。此外《大雅》中的《文王》《大明》《思齐》《绵》和《皇矣》,也都与祭祀文王有密切关联。

35 .《周颂》中有一首《思文》篇专门献给这位周人的始祖;《大雅》中则有《生民》这首长篇讲史的诗篇,赞述后稷的英雄传奇。

36 .祭祀后稷实际是在为自己的政权宣示法理基础。宗教祭祀因此也是政治。隆重祭祀周文王更是如此。

37 .始祖积德,终有回应,而回应就在文王;而文王“受命”周人得以宰治天下,实际就是用上天的原则消除不义、护佑海隅苍生。

38. 在商代,从《尚书·西伯戡黎》载“西伯戡黎”即周文王伐灭商之属国黎之后,商纣王还在讲“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大言不惭看,殷商贵族相信上天保佑自己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然而,西周的天命观念与此相比,则有重大变化。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周人相信:天下苍生是上天的子民,然而上天不能亲自治理万民,所以要选择代理者,被选中的统治者,就是所谓“天立厥配”,也就是“配命”,即配合上天治理万民。上天选择其“配命”者的唯一条件,就是要对万民好,万民在“配命”者的治理下风俗淳美,生活幸福。这就是所谓“天道无亲,惟德是辅”。这表明,在周人的“天命观念”中,上天与任何人都不存在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天道无亲”。正因如此,上天的选择是公平的。

39 .周文王的“文德”,其实也就是上天的原则,是周人统治天下的法理基础。大祭文王(而不是武王)就是要宣明这样的合法基础。至于武王克商,虽然功烈不凡,却只是一种后续之事,是上天要完成“立配”才不得不有意促成的事变,是先有了周人统治天下的法理基础之后的合法行动。周人就是这样理解文王与武王的分别的。

40 .在最初西周封建时,文王一脉封国最多。这就是选择文王的内在原因。古代祭祀,也是一种立约。在尊崇的神灵面前,与神灵有关者一起献祭,并在祭祀后共享祭神的贡品,就等于在神灵面前立誓。在西周也是一样,以哪位神灵为祭祀的重心,实际关系到实行封建制的西周王朝内部精神凝聚的大事。之所以选择周文王,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文王子孙封国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读法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