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思维让你成为朋友圈里最牛的人一定要总结

2019年过去了,按照我的习惯,每年都会写一份年终总结,里面会写上我这一年最重要的收获,学到的最让我颠覆的知识,成长中最关键的节点,以及我对这一年一些拙劣的观察。今年我想把这份年终总结变成年终报告,不光给我自己看,也汇报给你。所以这份报告需要我更加审慎的写,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助益,我也想邀请你每年与我一起写一份报告,把你的思考分享给我。我们都不是大部分人我想跟你分享的第一个观察叫做“我们都不是大部分人”。今年最让人看不懂的一家公司叫做“拼多多”。 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也没有下载过它的APP,第一次得知他的名字是从社群里别人转发的拼团和砍价链接里。

我对他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直到它上市,我才开始好奇,这家公司为何能从一片红海中杀出来?

淘宝和京东各占半壁江山,想要做一家网络电商平台,甚至因此而上市,简直是天方奇谈,他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家公司,研究他的创始人,阅读类似的文章,却发现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进行批评和鄙夷。

但你仔细回顾他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如果靠卖假货能走出这么华丽的上升曲线,那才叫天方夜谭。

后来才我看到一个事实,我从一开始就想错了,他根本不是从红海中厮杀出来的,他选择的是一片广阔无人的蓝海。

有一批人,他们不用淘宝,更不用京东,上网很少,也不太会用微信,收入水平不高,真货对他们来说没意义,能用就行。

这批人有三亿之多,而我们却以为他们不存在。

不去谈别人,仅对于我来说,我以为我看到了真实世界的全貌,却没想到,有那么一批人的存在被我忽视。

我以为自己是主流,没想到,我也只是一条支流而已。

记得之前我跟我一位朋友说,你知道papi酱吗?

她一脸疑惑的问我,谁是papi酱?

我当时特别震惊,她可是有几千万粉丝的人,为什么会有人不知道?

可后来才发现,几千万不过是10%而已。

我有一个哥们,他的产品用户有几百万人,可所谓的几百万,不过只占中国的1%而已。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大部分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分人,甚至是小部分人。各种各样在我们眼里看来奇奇怪怪的人、文化、爱好、三观,或许在我们眼里是非主流,但是在他们的圈子里,却是主流。

社会已经开始,或者说是早就开始变的“分众化”,一个又一个隐秘而真实存在的群体散布在各个角落,你永远不孤独。

现在在听我节目的你,不仅是一个小部分的人,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奇怪的人。

我们这帮奇怪的人聚合在一起,也变成了“一部分人”。

我不想为我的这个观察提供什么指导意见和行为指南,但我想稍微跟你聊一聊它带给我的意义。

对于我来说,因为这个观察,我升起了平静心和好奇心。

所谓的平静心,就是我不再焦虑甚至愤怒于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么有的人想法那么不正确。

其实没有什么正不正确,只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角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不再与人进行面红耳赤的争论,而是直接说一句“嗯,你是对的。”

这种平静心帮我解决了许多烦恼,节省了许多时间,避免了许多无意义的冲突。

而所谓的好奇心,则是我开始对我不了解的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

比如,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们这么生活为什么会特别快乐?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

这种好奇心让我脑袋里不断地填充起更多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把那些我曾经忽略的真实世界翻了出来。

我们谁都不是主流,而我们却往往会自认为自己就是主流,这种自我蒙蔽会让我们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偏见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客观而理性。

这是这个观察带给我的意义,但我想在你眼里它一定有更多其他的意义,欢迎你留言给我。

触底反弹

我想跟你分享的第二个观察叫做触底反弹。

如果你是做生意或者做投资的,今年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干什么都赔钱,能保本就不容易。换句话说,冬天真的来了。

消费降级、贸易战一系列的因素把我们逼进了寒冬,每个人都要畏缩着寻找火种取暖。

在浙江,某个办公楼变得空无一人,如果是往年,即使是周六周天,这里也是人来人往的交易者,而如今即使是周一的上午,这里却也冷冷清清。

一位老总的股东把自己的股权质押给银行,借钱来发展业务,往年都因此让自己的公司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今年他的股价跌破了警戒线,又逼近了平仓线,如果再跌下去,那么这家公司就将不再属于他。

这几天我在看早报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条公文,上面只有一句话——“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寒冬来了,而且听起来很吓人,让人很绝望,可是我却有另一种看法。

我是忠实熊彼特经济学理论拥护者,我坚信每一次跌至谷底,都不是粉身碎骨,而是破壳重生。

08年的经济危机的确来势汹汹,破坏极大,但是他让人们看清了现实,反而把各种问题规避和解决,让经济重新进入了健康的发展。

每一次的大繁荣背后,都是带着病的,而繁荣的景象让人们容易看不清楚病源,甚至为了保持繁荣故意忽略伤病。

而每一次的跌至谷底,都是重新洗牌的时候,他虽然惨烈,但是却把狂欢中的人们一棒喝醒,借机会清除病害,重新健康的发展。

打破了旧有的框架,才能拓展出新的边界。

这就是“破坏式创新”。

这个行业清零洗牌的时机,正是寻找新机会的时候。

我给你举个例子:现在中国的老龄化非常严重,管理者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人口红利完全消失。

由此,许多需要廉价劳动力的企业也开始陷入困境,变得无路可走。

可是这么大的一个困境中,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为老年人服务的产品如何去做。

他们的健康、娱乐、再教育、衣食住行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人口红利”。

基于这个观察,我想给你一个建议,在我们跌落谷底的时候,要保持灵敏的嗅觉,去发现它背后蕴含的难以发现的机会。

这是新繁荣的开始,也是最好的时代。

时间的加速度

我想跟你分享的第三个观察叫做“时间的加速度”。

不管我们如何否认,你都会发现,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快。

换句话说,单位时间中事物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如果再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发展的和变化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以前某种技术可以服务人类上千年,现在不到几年就会被淘汰,时间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运行着。

前几天有个高三的孩子问我,我考大学选哪个专业会更吃香,我到今天还没有回复他。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回复。

如果跟他说实话,就只能告诉他,没有任何一个专业可以用这种标准去考量,因为许多专业已经开始面临毕业等于失业的状态了。

或许你选择他的时候他是一个热门专业,等你毕业的时候市场已经饱和,甚至它变成一个边缘专业,夕阳产业了。

学生本来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角色,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清闲,但是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这个福利,他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早的对社会进行了解,不然他们仅从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可能根本无法保证生存。

这个观察显得有点无能为力,因为我无法提出什么解决方案,我只能说的是,你只有拼尽全力的奔跑,才有机会能保持不往后退。对于年纪大的朋友来说,你或许要接受新的社交方式,新的交际方式,才可以融入最有生命力的圈层;对于年轻朋友来说,你必须保持不断学习,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少年朋友来说,你必须及早的接触成人的世界,你才可能不与这个时代脱节。

今年坐在办公室的白领,其实就是当年在工厂里缝纫的工人,今天把精力放在刷微博玩抖音上的人,其实就是当年村口坐在马扎上闲扯的老太太,今天上市公司的CEO,其实就是当年工厂的厂长。

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不过是时代变了,表现形式变了而已。

但最大的变化是,你不太可能像当年那样活的安稳了。

越是寒冬,越要修炼内功,今年投资什么都赔钱,唯有投资自己,是稳赚不赔的。

做对事,抓紧做事,慢慢做事

上面是几个我挑选出来的,我觉得很重要的观察,下面我想跟你分享几个今年让我想清楚的几个事。

今年的上半年,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做对事。

今年的年中,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抓紧做事。

今年的下半年,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着急,慢慢做事。

这三句话听起来特别冲突,但实际上把三句话连起来,才能成为正确的行为指南。

我一开始会经常跟别人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要重要得多,如果你的方向错了,那你走得越远,错的就越远。

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标准,可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家为了选择正确的方向,开始不做事情了。”

比如,有的人害怕读到没有营养的书,所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挑书上,却因此不读书了。

再比如,有的人想要去健身,但是他把所有的经验都花在了查阅健身攻略上,生怕自己有一个动作是不正确的,结果到现在还没有开始健一次身。

还有的人,想要去学英语,但是却花了无数时间放在研究英语的学习方法上,一年多了,还没有开始学英语。

你看,如果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发现那些坚信“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人,大多一事无成。

所以我开始说第二句话,要抓紧做事,行动比想象更重要。

你看,这句话好像和第一句话有很大的冲突,你不是说让我们做正确的事吗?现在怎么又开始让我们抓紧做事了?

其实根本没有冲突,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概率性和不确定性充斥的世界,你如果不是神仙,那么你不可能在做事之前就选择一条百分百通往终点的正确赛道。

所以,当你大致确认了一条路的时候,立马就开始行动,这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你不能忘了那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所以你要在不断前行、不断犯错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让自己努力朝更正确的那条路去走。

但前提是,你必须要开始走。

所以你看,这两句话本来就是要合并在一起去理解的:

首先,我们绝无可能完美的预测到未来,所以你必须在大致确认方向的时候就立刻开始行动。

而在行动的过程中,你会不断的犯错,不断地碰壁,甚至原地打转,调转船头。

但这时不要忘记反思,你要让自己在错误中离正确越来越近,最终曲折的达到终点。

一定记得,要开始做。

那些本科后接着读企管方面的研究生,就像婚前上两年的性爱理论课。一个道理。有趣的是,又发生了一种新的意外,这个意外是许多人陷入了焦虑。

比如,有的人开始问我,我今年刚刚毕业,感觉现在的工作工资低又特别累,我到底该不该换工作,该不该去考研?

又比如,有人问,我学了一门心理学的课,我整整学了两天,但我觉得自己还是做不到课程里所说的那些道理。

于是这时候我必须要说第三句话,别着急,别贪心,慢慢做事。‘

把时间拉长来看,你工作的这一年,你学习的这两天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太想成功了,这种急促的心让人变得焦躁不安,你害怕错过任何一个消息,害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这种着急,让你反而一无所得。

从立下每天写作的目标开始到今天,我已经写了四年了。

最早我写东西的时候没人觉得这有什么意义,但现在应该没人觉得这件事没有意义了。

如果你已经确定下来一个目标,如果你打算开始做一件事情,请把你焦躁的心压下去,安安静静的长期做下去。

不要因为诱惑、挫折而改变,长期大量的积累,一定会让你有所得的。

像那位想要换工作或者去考研的毕业生,其实没什么好焦虑的,你才刚毕业,着什么急。重要的是,你到底有没有一个打算长期坚持的目的呢?如果你的目的是让自己情绪上不被压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你应该在工作中遇到一点不顺心就立马换工作,也应该遇到职业压力的时候就立马跑回学校里偷偷的躲避社会的残酷。

如果你的目的是让自己成长,那你应该好好想想以我现在的资历和值钱程度,我能去的最好的公司是哪一家?如果你是专科毕业,而且没有社会资历,那你应该承认一件事,你目前在社会上的值钱程度就是很低,你也没资格去抱怨你的公司工资低、特别累、机会少,谁叫你自己不够值钱,去不了好地方呢?那么你就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这家小公司里,琢磨琢磨我如何在这个我能触达的最好平台里面学到东西。

比如,你是否可以在这里学一学如何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又比如,如果你真觉得自己够强,你能不能在这里爬到最高层?

这个公司哪怕特别小,你爬到高处的时候,也能得到比你处于最底层时更多的社会资源。我们不要去关心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而要去关心你怎么一小步一小步艰难的往上走,因为你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成长啊。

如果你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值钱,那你就去考研啊,如果没考上,不是你不够努力,就是你太笨,没弄好学习方法,那不能怪别人,收拾收拾心情,再考一次就好了。

等你足够值钱的时候,你还会有找不到好工作的焦虑吗?

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一个长期坚持的目的,你根本不会焦虑,你只会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事情,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越是着急,越是贪心的人,就越是一无所得。

我们总结一下:第一, 你要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没错,但是这容易催生完美主义者,也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找方向上,而不去行动的人。

第二, 我们要承认,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在做事情之前就找到绝对正确的方向,所以,开始行动比寻找方向更重要。

第三, 我们难道就不去找方向了吗?当然不是,你要在行走的路上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自我,不断地打脸,让自己往那条正确的路上走。所以,找方向和行动,是要同步进行的,如果你想方便记忆,那就记住四个字,知行合一。

第四, 如果因此你变得焦虑了,你觉得我时间不够,我要抓紧成功,抓紧找到捷径,抓紧走上正确的路,那么你得到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因为抓紧开始行动,不代表行动的过程也是快速的。

第五, 你需要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目标,这个目标稳定、不动摇、不受诱惑、不怕挫折,接下来你要做的只是慢慢做,好好做,使劲做,结硬寨,打呆仗而已。

这是今年一整年被我想清楚的第一个件事,总结成一句话——

做对事,抓紧做事,慢慢做事。

如果你有心,可以回想一下,在思维精进的节目中,这三句话都被我分别讲述过,你可以去回顾一下。

对错与深浅,对错与效率

我想跟你聊的第二个事叫做“对错”。

这个世界有对错吗?

我曾经一直以为,一定是有的。

这个世界应该划分成好人和坏人,正确和错误,黑和白,道德和无耻。

可是今年这个想法在我脑袋里变得支离破碎,我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极端的“对”和“错”,也没有完全的黑与白,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

就像是没有一个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也没有一个人能帮你解决一切问题。

就在前几天,我接待了一个很痛苦的人,他跟我说,自己想要让所有人都喜欢,于是很卖力的对所有人好。

但是却有人跑出来说,你这样做太假了,一点都不真实。

于是他改正了自己的做法,但又有人跑过来跟他说,你太自私了,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说,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有人不满意自己,自己仿佛一直都是错的。

这种境遇让他想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办,于是他问了我一句话,我到底该怎么做才是对的?答案是:永远没有正确的做法。

当你开始从对错的层面想问题的时候,你就永远也逃不出来这个圈套了。

我们抛开对错的评判,换个角度想一想,什么才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你要知道,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因为每一个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你满足了一方,就会得罪另外一方。

想要满足所有人的想法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效率问题。举一个例子:

很多人加了我的微信后向我提问,或者想要和我聊天,结果发现我一直不回复。

于是就有人跳出来指责我,你这样做是错的,你怎么连问题都不回答?

我一开始非常困惑于这件事情,所以我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会向他们解释,我的确太忙了,给我发消息的人又太多了,我回不过来。

又比如,我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在所有能抽出来的空闲中去回复消息,帮别人解决问题。

可这时候又有人出来问一些很困难的问题,有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的问题甚至是他的人生决策,也有的是他们自己公司的战略方案,还有的是投资方案。

我很为难,因为每一个决策背后,是复杂变量的多重考量,我能管好自己的人生的重大决策就不错了,可他们的要求等于让我参与了无数人的人生决策,这几乎是一个人脑力无法触达的极限。

于是我开始向他们解释,这种事情需要自己做决定,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帮得到你。

有的人能够理解,而有的人会跑出来跳脚骂街。

再后来我变得十分暴躁,谁跟我提无理要求,我要当众跟他对骂,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变得易怒,心情极差,做事情效率很低。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本来想帮助所有人,我按照所有人所说的正确的标准行事,结果不仅把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而且还没满足别人,甚至把关系变得更差。

于是我开始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到看见一句话,我犹如遭到了当头棒喝,一瞬间想通了这个事。

这句话是:

“我只有对别人冷漠,才能腾出时间把温暖给你。”

这句话像是鸡汤,但是它在警告我一个问题,不要从对错的角度去考量,而要从效率的角度去考量。

我能满足所有人吗?当然不能,我没有这个精力,没有这个时间,我有许多自己的事情忙不过来,而且每个人的需求也完全不同。

在这个现实的框架之下,如何让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才是我考量的标准。

我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我的家人、自己的工作和朋友身上?因为他们对我来说最重要。

接下来,我是不是应该把时间放在我的付费用户上?因为他们更信任我,更愿意为我付出。

在接来下,我是不是应该把时间放在那些懂礼貌,会说话的用户身上?因为他们知道体谅他人。

只有这样能让我把生活过的最有效率。

于是我定期的删除微信里的人,很多无理的要求理都不理,谁给我发广告我就拉黑谁,把精力放在付费用户上面。

我的生活又恢复到了正常与高效,而且规避了无数的麻烦。

用效率去考量,而不是用对错去考量,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完全的对与完全的错,你的所有行为必然有所舍弃,必然要付出成本。

所以,我们在行事的时候考虑的是成本的大小,收益的高低,而不是道德上的对错。

关于对错,我想聊的第二个事情叫做对错与深浅。

当你谈论黑白的时候,无论你站在哪一方,你都会完全丢失掉对另外一方的感知。

你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是极端的某一面的时候,你就失去对真实世界另外一面的所有理解。到了年底,对于知识付费的讨伐又开始了。

其实在各种领域,一方讨伐另外一方,一面诋毁另外一面,然后互相攻击的情况从来没有消失过。

如果去谈论知识付费对还是错,你会发现永远没有一个头,因为正确里面一定包含着错误,错误里面也一定包含着正确。

比如,你可以说知识付费是快餐知识,它利用人的焦虑和急于求成,但实际上根本不会对人有任何的帮助,只有坐冷板凳,自己去好好读书,才是正确有用的知识。

这时候你也可以跑出来反击,知识付费怎么就没有用了?书里的知识是知识,网上的知识就不是知识了吗?有一个高人讲给你听,这就是错的吗?学习就只可以看书才算学习吗?

这种讨论永无止境,因为这个讨论本身就毫无意义,它是在对错层面上的思考,一旦陷入对错,就会陷入偏颇,永远看不清另外一面。

这时候怎么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呢?

方法是,别去讨论对错,而是去讨论所以然。

简而言之,你从黑白的讨论中逃出来,跑到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看一看这个事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构成机制,他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所以然”。

打个比方,你不要去讨论一个人的性格到底是好还是坏,你要讨论这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才变成了这种性格。

为什么知识付费的讨伐战此起彼伏?

首先,人们会有一个知识鄙视链。

比如,一个学经济学的博士,一定会鄙视我在节目里提到的经济学知识,因为我讲的对他而言太浅薄。

而那些枯坐冷板凳读书的高人,也一定会鄙视所谓的知识付费,因为知识付费是一门生意,它面向大众,要平衡不同层次、认知水平不同的人,就必须用浅薄的语言把深刻的知识讲出来,这种方法一定会丢失掉一定的真实,这不可避免。

很多人费尽心力爬上高处,就会忍不住看一下脚下的人,摇摇头说,一帮白痴。

天性如此,谁都避免不了狂傲。

其次,修为不同的人,修炼方式不同。

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突然听到有人讲了一个经济学的知识,而且用的语言很浅薄,他能够听懂,他就一定会觉得这是个神人。

一个很懂经济学的人,听到有人在讲“租”这个概念,却会皱皱眉头说,这不是常识吗?拿这种常识出来忽悠人,可耻。

一个初学武术的人,就得天天扎马步,练套路。

一个武术高手,自然就觉得扎马步和练套路对他来说不会有功力的提升,他需要的是更困难的练习方式。

所以,知识付费不是对错问题,而是人们修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也就会被不同的知识所吸引。

你不必被网络上讨伐知识付费的人所说服,也不用相信那些鼓吹知识付费一定让人脱胎换骨的人。

你只用根据你的修为,选择你的修行方式就可以了。

如果你觉得知识付费的内容能让你功力长进,那你就去学,等你觉得这些内容已经给不了你成长的时候,那你就去读那些更艰深更专业的书籍。

就这个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就能掀起那么大的浪潮,讨论个不停呢?

因为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就永远逃不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思维牢笼。

一旦你在对错角度上讨论问题,那么你就永远没法把问题讨论清楚。

我们别讨论对错,要讨论深浅,要讨论所以然。

最后再给你讲个小故事:

这几天和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聊天,他问我,你还去听商学院的课吗?

我说,偶尔还去听,怎么了?

他说,我早就不听了,多贵的都没用,全都是忽悠人的,现在都是别人请我去讲课。

我问,那你之前听的时候觉得有用吗?

他说,有用,只不过现在用不上了,爬到这个位置需要处理的东西太复杂,那些东西我都懂了。

所以你看,对他来说,他已经有了更高的修为,需要换一种新的修行方式,而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说,他鄙视的修行方式,其实才是对我们助益最大的方式。

哪有什么对错,只有深浅之分罢了。

终极问题

今年让我认知得到最多提高的学问叫做哲学。

什么是哲学?

举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是一帮原始人,现在要去打猎,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石头,其中一帮人笃信勤能补拙,只要我用这块石头候着,就有机会打到猎物。

而另外一帮人则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能把这块石头改善一下,打猎物的效率就会变得更高了。

于是这帮人花时间去思考,怎么样改良才能把石头变得打猎效率更高,花了几天,这帮人做出来一把粗糙的石斧。

石斧做出来,就有一帮人拿着它跑去打猎了,这些叫做聪明人。

但是还有一些人哪怕把石斧做出来也没有去打猎,而是迷恋上了这种思考过程,他们不断地钻研和琢磨怎么把石斧变得更厉害。

他们从不打猎,而是只研究如何让斧头更厉害。

这些人就是哲学家。

所谓哲学,就是爱智,而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

这帮人迷恋于思维的快感,他们研究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但是却从来不去做实用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简思维让你成为朋友圈里最牛的人一定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