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狂人日记有感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鲁迅听将令后的第一声呐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里,我对狂人日记的分析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01 灵感来源: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演绎,大概剧情是这样的(情节上的失误请忽略):鲁迅的一个堂弟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冲进鲁迅的房间向他寻求帮助,反复说外面的人想害他,躲到桌子底下不愿意出来,最后被一众朋友拉到医院医治。我想这也许是鲁迅写狂人日记的主要灵感来源。

02作品主旨:

        我认为狂人日记是比较好理解的,它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很清晰的,应该不会存在有些人说的看不懂的问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真相,批判了礼教吃人的行为。但同时,里面又掺杂了鲁迅对自身的反思,鲁迅说自己是旧派的反叛者,反戈一击,给封建礼教造成伤害,但同时,他也很难彻底的摆脱于旧思想的联系,他称自己为历史的中间物,是要与陈腐的制度、思想一同消逝的,是要肩住闸门,放年轻人到光明的地方去的。     

        我觉得狂人日记就像是鲁迅给封建礼教和旧派的一封战书,战书的意图很明确,很直接。鲁迅曾经说狂人日记写的比较直白,不够从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狂人日记或又像是一柄锤子,它不必要被磨的多么光滑,但必然要有份量,砸的重,能把敌人砸的痛。

03 艺术性:

        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的构思相当巧妙,初读时着实令我惊叹。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几处吧。

      鲁迅以日记的形式写小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种形式将狂人的内心世界展示给大众,使人们产生共鸣,从而对小说中描述的种种现象进行自己的思考。

      序言采用文言文,而主题运用白话文,这便造成了一种张裂感,给读者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序言由旧派题写,正文则由觉醒者题写,客观上符合事实,合情合理。狂人是一位受着旧学教育的人,他用白话文写日记,本身就是一种与传统封建礼教的决裂,这里可以看到狂人斗争的坚决性。

      鲁迅将一个疯子作为叙述主体,去以一个疯子的视角看待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从而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感觉,日历这种形式强调的是狂人的主观感受,如果单是写日记,则会给读者一种不客观的感觉,于是,鲁迅加了另外一种声音,这就是序言中一个正常人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外部社会对狂人的评价,并且与狂人的声音相抗衡。

      鲁迅先写了外界对狂人发出的声音,又写了狂人内心向外界发出的声音,这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客观,鲁迅这时就像是一个审视者,不偏不倚,既批判着封建礼教的不合理,又审视着狂人内心的变化。我认为,鲁迅把社会看透的基础是把自己看透,沉潜十年,鲁迅静下心来,对自己进行了无数次的反思,也深入对自己内心进行审视,这才有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狂人日记中狂人对封建礼教吃人的论述也是相当精彩的,狂人从史书中查找人吃人的证据,又结合周边发生的事情,由古及今的展开论述,严谨又不失感情,使人醍醐灌顶,读起来酣畅淋漓。

04 思想性: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我们认为鲁迅是想将狂人塑造成一个启蒙者,然而这个启蒙者并不被民众认可,且被民众排斥,当做异己,最终被同化。

      这里,我想着重对狂人日记被同化的事实发表一下看法。

      鲁迅留给我们一个悬念,他在作品中并没有讲狂人是如何被同化的,他让我们自己脑补。

      我想到以下这几个方面,欢迎补充。

      1:在社会及家庭的治疗下,狂人认为自己并没有吃人,周围的人没有吃人,社会也没有吃人,一切都很合理正常。

      2:狂人向社会屈服,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3:狂人的悲悯情怀被剥离,变的冷血,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漠不关心。       


      4:狂人对社会产生绝望感,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于是下定决心,不再进行启蒙。

      5:战略性撤退。

      有一部电影或许可以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这部电影叫做《黑镜》,在黑镜的结尾,反叛者加入被反叛者的阵营,做着自己曾经厌恶的勾当,我认为这部电影和狂人日记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家或许可以互相借鉴着来看。

05 思考:

        狂人日记全篇13段,而在西方,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出卖了他,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



      狂人日记言语犀利,让人震撼,每每读到,都让人无法平静。希望有一天,当某个人告诉我们:“别人都这样做,你为什么不呢?” 的时候,我们可以坚定的回复:“从来如此,便对吗?”  但我更希望一切都是对的,虽然不很现实,但总该被憧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狂人日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