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季羡林谈写作》,作者:季羡林,124千字,2007年3月第1版,当代中国出版社,ISBN 978-7-80170-566-2。
阅读初衷
喜欢语言文字,必是要广泛阅读书籍,汲取众家之长,提炼可以供给自身的营养精华。喜欢码字,必是要多接触甚至是勤实践,在写作的过程中锻炼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散文——这一文体,是一定要学习的。
自己比较偏爱散文,这个要特别感谢小学时期的两位语文老师(崔玉琴老师和魏广玲老师,请理解我在这篇文章中直呼其名),正是这两位老师的引导,自己还从来没有畏惧过写作文这件事。记得上课时,老师讲过:散文的精髓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么深奥的道理,自己在写作实践过程中体会了30年。直到看见了《季羡林谈写作》这本书,才决定买下来,回家仔细学习,也想印证一下自己的写作体会是否与文学老前辈的一样。
内容纵览
本书目录可划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内容组成都是作者短篇文章的精选摘录。
第一部分,作者谈写作这件事,《作文》、《写文章》、《文章的题目》、《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作者的散文之谈,《漫谈散文》、《我对散文的认识》、《散文的两大类》、《怎样写散文》、《没有身边琐事就没有真正好的散文》、《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散文创作必须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之处》,这几篇文章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第三部分,作者对于写作的体会和建议,《语言与文字》、《成语和典故》、《做诗与参禅》、《漫话历史题材》、《日记贵在无雕饰》、《谈谈“炼话”》、《好书的标准》、《记者要讲真话》、《好的文艺无国界》。
第四部分,作者的写作经历分享,《我写我》、《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我的处女作》、《牛棚杂忆》自序、《我和东坡词》、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获奖有感》、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本书共149页。
金句摘录
1、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
2、仅就我个人而论,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我还认为,散文最忌平板。
3、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
4、写到这里,我必须谈一谈一个对散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身边琐事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
散文于我
散文的代表《古文观止》、《陋室铭》、《桃花源记》等等,都是经典。甚至是唐诗宋词也可以看成是更加短小精悍的散文。
散文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体,但如何拿捏叙事和抒情的“度”,则是写作能力的考验,因为写的过于抒情就成了诗歌,过于叙事就成了小说。散文,重要的不是写得多冗长多深奥,只要有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即便是三五百字也成文。
素材取自生活,感受来自真实。这一点很重要。散文于我来说,每一篇散文在写作前,非常重视真实的素材和感受,有了这些才会有灵感,否则,写文章就会变成辞藻的堆砌和无病的呻吟,写出来的东西读起来也没有灵性而言。如果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丝丝无病呻吟的感觉,我会立刻放弃,宁愿不写。可以把灵感随时记录在小本子上,或者充分利用手机,下载一款合适的APP,如印象笔记,随时记录所想所感。
形式灵活多样,注重修辞用词。有了素材和感受汇聚的“灵感”,散文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也可以写成散文诗。句式和修辞富于变化,不要局限于汉语固定的句式表达顺序,可以参考英语句式的表达——主、谓、宾、定、状、补的灵活运用。对于这一点,只有广泛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多看名家名作,多读优秀散文集,多学习名家的写作优点,多记录摘抄。
话题千变万化,想法观点明晰。写文章讲究“一事一议”,意思就是,一篇文章中提炼的观点想法是唯一的,否则“神”就散了,也就是说很多形式上的东西——词、句、段,都是为了表达最后的观点想法打基础的。由一些来自生活的素材和感受找到对应的话题后,展开叙事和抒情,最后的观点想法与提到的话题有相关联性,用文采赋予文章禅意,提炼生活的意义本质,从而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多动笔多练习,是写好散文的必经之路。
时至今日,我依然喜欢写散文随笔,只要有了灵感就会找到话题写出文章。写作是个自我锻炼提升的过程,也是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反馈,特别是对于散文而言,如何更好地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我想这是往后余生笔耕不辍的岁月里要细细体会并且更上一层楼的事情。
图片、音频和视频,都是生活的记录,其实还有文字,这些都是可以留给儿女子孙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