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断案经”(续)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变身“法官”,为学生断各种各样的“官司”——

“老师,某某某和某某某又打架了”、“老师,某某某打我了”、“老师,某某某刚才在打某某某”......这些话你是否耳熟能详?是否一听到这些话,你就怒气上冲,血压升高?

然后呢?你就该化身包青天,开始“明月高悬”?

其实,孩子们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你拍我一下,我踢你一脚也很正常,但身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你又不能不管,否则小打小闹可能就会发展成大打出手,甚至会造成整个班级整天都乱哄哄的,经常有人受伤挂彩,这个班的班风就坏完了。那我们该怎么断这些官司呢?

有的老师特别爱较真,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解决“案件”之前总是先“追根求源”,力求弄个水落石出,然后再对“罪魁祸首”严加批评教育,以求免除后患。然而,这个调查的过程,往往揪扯不清,一个说是别人先动手的,另一个又说是对方先动手动脚的,追到最后,往往是一个人说了不该说的话,另一个人气不过,于是争吵起来,再后来就动起手来了......

追到此时,老师该怎么解决呢?往往是两人各打五十大板,一顿严厉批评后,两个孩子蔫头耷脑地各自离去,但两人难免互不服气,甚至会觉得老师偏心,让自己受了委屈,以后再遇到合适的机会,可能又会老戏重演,只不过更加小心些,争取不让老师知道。事实上,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经过一次次这样的“断案”之后,我慢慢转变了思路,不再致力于解决孩子们一次次的矛盾,而是把解决的难题转交给闹矛盾的孩子们。我一般会这样问上这样几个问题:

1、针对打架的学生               

“ 刚才你们打架了?”——先抓住结果,让他们无可辩驳。

“谁来说说事情的经过?——一人讲述,另一人不能插话。

“他刚才讲的是不是真的?”——允许刚才没发言的孩子补充或纠正,以免老师偏听偏信。

两人面对面分别讲述,既避免两人再度争吵,又给了两人公平讲理的机会。哪怕是两人平时表现优劣差异再明显,老师也要公平公正地解决,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平时表现欠佳的孩子负主要责任。

“在刚才这件事情上,你有错吗?错在哪里?”——引导孩子们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能总是推卸责任,哪怕是那个看起来比较有理的孩子,也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是打架,一般两人都有责任,否则就打不起来。

“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你觉得自己该怎么做?”——引导孩子们学会当面道歉,化解矛盾。

这时孩子们往往能够真诚或不太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当两人互相道歉后,矛盾基本化解,但还不能完全结束。这时老师就可以对责任较小的孩子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知道该怎么解决了吗?”然后单独留下矛盾的主要责任人,让他再说说今天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今后自己打算怎么改正,最后勉励他“老师很高兴你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相信你今后一定能改正这个缺点,对吗?老师期待看到你的改变,加油!”

我觉得这样解决既化解了一次矛盾,也让当事者受到了一次教育——与别人发生矛盾,自己是有责任的,不能总是怪罪他人;让孩子们学会承认错误,勇于当面向别人道歉,才能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改正缺点,获得成长。

犯错误是孩子们的特权,孩子们就是在一次次错误中成长的。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在错误中获得成长的契机。

2、针对“老师,某某某打我了”和“某某某打某某某了”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经常会跟老师告状,其中男孩儿说的较多的是“某某某打我了”,女孩儿说的较多的是“某某某欺负我了”。这些话有真有假,老师需要辨别实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怎么辨别实情呢?

首先应该对周围同学进行调查,了解事情的经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事件双方当面陈述,先请告状的同学说明“某某某打我”的经过,打人的孩子听完后,老师问他“某某同学说的是真的吗?”如果孩子主动承认或默认了,就请他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情况下这个孩子都会说“我是想跟他玩”,或“我是逗他玩的”。这时再问告状的孩子“他打你是想跟你玩,那你愿意跟他玩吗?为什么?”让这个自觉受委屈的同学当面说明自己不喜欢什么样的同学,喜欢什么样的同学,让喜欢动手的同学亲耳听到同学的话,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

这样处理,会比老师亲自给他讲道理有用的多,因为老师说的不一定跟孩子心里想的一样,但小朋友们自己说的他就不能不信了。此时,老师再问打人的同学,“你以后还想跟他玩吗?那你会怎么跟他玩呢?”在追问中引导孩子学会辨别是非对错,学会跟同伴相处的方法,逐渐改掉爱“动手动脚”的坏习惯。

此外,老师也要让告状的同学明白:同学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真正的“打架”,自己也要学会原谅同学,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最后再跟孩子们讲该怎样表达自己对同学的喜欢,当有小朋友的方式不对时,自己该怎么跟他说,如“如果你不打人,不疯着玩,我就跟你一起玩”,或“我不喜欢跟人疯狂打闹,我们好好玩文明游戏好吗?”这样的“断案”,就是在调解矛盾的同时,启发孩子们学会正确的相处之道,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孩子们表达情感的能力和宽容理解的品质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孩子们就在打打闹闹中得到了成长。

当然,如果真实情况是某个孩子真的打了(欺负)了另一个孩子,而被打的孩子却不敢跟老师“告状”,老师一定要引起重视,对打人的孩子要好好批评教育,对被打的孩子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教育,让他学会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求助,以免被人欺凌。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同龄伙伴的陪伴,更离不开老师的适时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们学会与人相处,让孩子们成长路上不孤单、少挫折,就从老师“断好案”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断案经”(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