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4月20日,是一个周六,晴天,天空无云,气温偏高。
值 班
刚到鹅岭集团军机关工作不到一个月,没有分到宿舍。于副参谋长说,回家住吧,每天按时上下班,等新宿舍投入使用再分配。轮到值班,有参谋24小时在,值班处长,在大院里,随叫随到就行。就这样,我跑了一周多,体验了一下家---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朝七晚六,有了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似在梦中。但总感觉有点不对劲:若是我值班,从家到单位,打个车至少也得半小时,要误事儿。就找到营房处原来团里的同事王莹,要他给我想个办法。他手里还真有套房,三四年没人住了,但交待我最好别让他们部里的人知道了。呵呵,本应正大光明拥有一个宿舍,却落得个偷偷摸摸全凭私交。花了半天时间,打扫清洁,从团里借来一张单人床、一个铁皮衣柜,算是有一个临时的窝,平时可回家,值班时还得坚守。
4月20日一早,我穿着体能训练服,来到司令部饭堂,准备吃点早餐。炊事班的战士很诧异,对我讲“周末,我们都没有准备早餐”。轮到我诧异了:军机关有点水哦,咋个早餐都不提供?在团里,吃早餐可是一日生活制度,必须坚持的。刘德贤,原来我们团里的一个兵,半年前刚调来这个炊事班,见状赶忙说给我下点面条,我摆摆手,制止了,不能搞特殊,自己到大院外面小摊随便吃点。刚爬过军大院那个长陡坡,走近大门,值班参谋宁俊龙就打电话来了“赶紧到值班室,有事儿”。
跑回宿舍,换上作训服,赶到作战值班室,才得知四川雅安芦山刚刚发生地震,8点钟,5.9级(后来修正到7级)。
不到五分钟,郑政委身着迷彩服,全副武装到了,随后,集团军其他领导、几个处长也陆续赶到。有着迷彩服的,有着衬衣的,不知是敏感程度不同,还是要求不同。
碰头会,了解情况,受领任务,安排工作,不到一刻钟,一气呵成。责成在成都出差的高副军长,立即赶往灾区,军里抽调人员火速前去汇合,成立前指;命令集团军所属部队做好救灾准备。
9点,接到XXX团、炮兵团上报,已奉命出发(是军区越级指挥,部队都出动了,集团军才知道。个人觉得,派这两个单位出去,是不是最优,值得商榷,XXX团,领导班子刚刚调整不到一个月,组织指挥略显混乱)。不得不说,经历了08年汶川地震,部队的战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个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10点,集团军前指人员,由装备部邹部长带队,从鹅岭出发,奔赴芦山,后勤部何部长率另一支力量,带着物资随后前出。
关注收集灾情、适时联系部队、记录整理日志、对上对下联络,成了我和宁俊龙的主要职责。救援情况,特别是两支救灾部队的进展,领导们紧盯着,值班室气氛一度非常紧张。电话声,键盘声,大屏上电视台灾情报道声,把那几百平宽敞的作战值班室充实得满满的。电话不畅、信息不准、情况不明、指挥不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比如:前后方联系,还是以手机为主,卫星电话为辅,有盲区,充电也是个问题。
比如:一线救灾部队信息多头上报问题,即时上报问题。
比如:任务部队衔接问题,何部长(奉军区命令)带着物资到达芦山,已经天黑,找区域负责人,没人理会,我通过联系军区,军区给芦山片负责人指令,才有人接洽。
值班过程中,见证了集团军首长高度的敏感性,见证了部队雷历风行的作风,见证了军机关工作人员娴熟的业务技能,特别是值班的宁俊龙,侦察兵出身,谦虚、严谨、低调、务实。(巧的是,下半年,宁俊龙小孩和我小孩进了同一个小学,成了同班同学,而到了他们五年级,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我才知晓。)
本来,值班一周,15号开始,21号结束。22号交班时,郑政委发话了,值班参谋可换,值班处长仍坚守。
这一守,直到5月6号。
一 线
5月6号,因要到铜梁组织轻型炮兵骨干集训,我才从值班中“脱身”,不想,才过6天,5月13号,又接到命令,和信息化处副处长李维明一起奔赴芦山,支援一线。去了才知道,最高统帅将视察灾区,为此要作好相应准备。
我有两项任务:核实灾情和联系友邻。
核实灾情,就是军地之间、军种之间统计上报的数据不太一致,要校正。要了一辆车,挨个乡镇跑,偶尔听到余震从山中传出来的沉闷吼声,偶尔看到沙石从公路旁边山坡滑下,说实话,有一丝担忧,更多的是激动。作为军人,上战场的感觉,到一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与08年不同的是,沿途较少见彩旗标语,只见迷彩服身影,这有明确规定。但某单位还是按捺不住,在一个三叉路口,设置了一个醒目指示路牌,呵呵,一举两得,明的是指引,实质是宣传自己。乡镇统计数据的干部,感觉也有些随意,脱口而出,给我一个数据。我见势不对,要求他们打印、签字、盖章,我再带走。并带有点吓唬的味道“要准哦,其实我们部队是分析掌握了的,你若报的不准,到时双方数据差距太大,这个责任你付得了吗?”这下,认真了许多。
联系友邻,就是与片区救灾部队联络。整个芦山救灾,分了几个片区,我们集团军、四川省军区、空军、武警各负责一片,在这个片区内的部队,统一调度。其实,调度并不准确,更多的是协调。有一次,在与辖区内某军种救灾指挥所联系时,一名干部比较傲慢,爱理不理的,我实在是忍不住了,电话中怒气冲冲“骂”了他一通:“论指挥关系,我有权要求你,论年龄,我是你哥,论军衔,我是你领导,你这个态度,惹毛了,要不要我到你们单位来理论一下?”这下,他才怂了。巧的是,他们单位一名上校,前来找高副军长,我这么大声,都听到了。呵呵,后面联络的时候,好多了。最难的是,最高统帅将到姜城广场接见救灾官兵,我负责统计上报哪些人参加。仗好打,功难评,个个都想去,定不下来。军区一遍遍催着上报,有的单位硬是稳起不报,特别是某军分区,你急他不急。我一字一句最后通谍“截止时间今天晚上12点,过了这个时间,我就上报你单位无人参加,本次通话,我记录在案”,结果,顺了。
5月23日,最高统帅,着白衬衣,一个考斯特,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到了龙门镇,钻板房探望灾民,到指挥所站着听李司令员介绍,在姜城广场接见救灾官兵代表,灾民很感动,官兵很激动。
任务完成!回撤。
此次救灾,让我参与并熟悉了组织指挥的全过程,让我认识了一大批敬业精业的好战友好哥们,侯勇,唐兵,万满银,高效文,李维明等等,获取新的信息,结识新的朋友,增长新的见识,有点新的感悟,人生不就靠这些充实着吗。
体 会
此次经历,有几点切身体会。
值班,是战备的一项重要制度,马虎不得,侥幸不得。我回到团里任职,常告诫大家,可能你值10年的班,不一定能碰到大事儿,但,一碰到大事,没按规定来,至少会影响你10年,甚至影响单位10年。那天,若是我回家住,后果是什么呢?处分不用说,更大的是,在本就不长的军旅生涯中留下洗不掉的污点,那会是作为军人的耻辱。
救灾,是人民子弟兵一项重要职责,但救什么,救到什么程度,需要科学界定。专业的事儿,交专业的人办,我觉得面对救灾,解放军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员的规模和纪律性,便于快速投送力量,利于稳定军心民心,适于地毯式搜索救援。至于排除危房,抢收农作物,宣传意义要大于实质意义。
联指,名义上是联合指挥,实际上成了联调,联络协调。没有权力与责任的细致界定,没有事后复盘追责的流程和刚性,在跨管理单位实施指挥,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儿。后来军改,将联指机构坐实,权责明晰,是不是与多年未决的这个症结有关。
还有灾情的评估,救援力量的调配,救援职责的界定,等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
6月初又回到团里工作,在鹅岭工作不到两个月,围绕芦山救灾这事儿,占了近一半时间。
那军大院新宿舍,排上了号,一晚也没住上。
------2020.4.20看《芦山地震7周年,这些刻骨铭心的画面你还记得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