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之百家智慧‖儒家·实践之道

长期以来,人们对儒家都有一个偏见,认为这些读书人都只会空谈,不切实际。但实际上文人将兵并不比武将逊色,儒生名将更是比比皆是。

诸如,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邓艾等军事家都是儒生出身;西晋名将杜预是当世大儒;文人出身的唐朝第一名将李靖;在宋夏战争中,巩固边防的大文学家范仲淹;甚至儒学宗师王阳明。这些立大功于战场的儒生就是对这种误解的最好反驳。

这里我只举文人军事家为例,是因为战争绝对排斥空言,最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成功说明儒家倡导的绝非空说的学问,而是扎根于实践的务实理论。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人从来不会轻易开口说话,因为他们觉得,万一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言语不符的话,那就会被他人认为可耻,自己也感到愧疚。

君子敏于事,慎于言

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都是做事认真、积极,很是勤奋,而不是逞口舌之快,说话非常严谨、郑重。

上面两句话都是孔子说的,孔子就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要求人们慎言。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说,我们一定要做到,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说话,就切中事物的要害,千万不要说那些空话废话。孔子还很生动的打比方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说,天说了什么呢?但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

归根结底,“行胜于言”理论的本质是一种务实的精神。既然言语本身不能带来事物的任何变化,那么只有用行动来做到这一点。

“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礼记·中庸》谈论为学的几个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后一步“笃行之”,就是强调实际行动的作用。

而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加强调了实践的作用。

晚清重臣曾国藩,他就是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从不说空话,终于出人头地。曾国藩一生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就是他超凡的实行力。曾国藩一直以“圣人”的标准来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

一个学说,一种理论,如果与实际脱节,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能烜赫一时,但必将被人们抛弃,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必然是基于人性,融于实践的。

儒家学说的修齐治平之学,没有一处脱离现实,也正因为如此,2000年来儒家学说,才被国人一直奉行不悖。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些先辈们“利在一身勿谋,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我觉得正是儒家智慧内核的外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有智慧》之百家智慧‖儒家·实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