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一:审题立意的“四项基本原则”

审题立意的“四项基本原则”

     材料(包括漫画)作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迁题作文,是时下较为通行的作又命题的分类。应该承认,不同形式的作文命题,审题立意有其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也有相当程度上的交叉重合。所以我认为,审题立意除了做如上的训练外,还有必要从“特征”的角度对作文命题进行“盘点梳理”, 进而找到各自适合的应对策略。

一、从朦胧到清晰

      统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从“形式”角度对作文命题进行分类,其实是有很大局限性的。2012年高考17道作文题,无一例外都用到了“材料”: 或寓言(故事)材料,或事实材料,或言论材料;有的是单一材料,有的则是组合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过半命题提供的是“裸材料”,即材料后面没有引导语,不对材料做解读上的提示,

       考生可以在对材料进行解析的基础上,自选角度,如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重庆卷、安徽卷、上海卷等。裸材料”命题的审题大都有一定的难度,“裸材科 的寓意是隐含在文字背后的,让其由“朦胧而“清晰”是审题立意必需的、基本的环节。

       说起来很容易,但具体到某一材料,有些考生往往有“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之感,亦即能“意会”不能“言传”。怎么办?只能按照文本解读的一般规律,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抓关键词句,最后抽象概括,这样可以帮助你摆脱迷茫、走出困境。

       2012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材料是一首诗《手握一滴水》, 作者聂沛说,诗的本意是写轻与重的关系,一滴水可能很小,但失去了也可能意味着丢掉很重要的东西。当然,对该诗的理解,允许考生在合理基础上有自己的解读,不过在紧张的考场上,不可能让考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多角度或深入地解析诗歌上。所以,只能按照上面的流程进行操作。诗的第一节主要写一滴水内涵的丰富,其中包含了大与小的关系;第二节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一滴水对人生、事业等方面的重要性。诗歌用了比喻的手法,“一滴水”是什么?“一个小小的意外”又是什么?将它们的“本体”清晰化,“手握一滴水”具体所指才会清晰。诗歌的寓意清楚了,立意才可能最优化。

        化虚为实,合理“转化”, 是这类命题审题立意时很关键的一步。这滴水是什么呢?从与“人生事业”相关的维度,可以指意志品质,也可以指态度习惯,如理性、善良、乐观、坚强、淡定、严谨、细心等。这些对提升生命境界、实现人生值、保持人性本色、展示情感世界、满足精神需求等有重要作用,非常值得珍视。“一个小小的意外”可以理解为一次迷失,一次轻视,一次马虎,一次糊涂,等等。当然,对这首还可以从哲理的角度去分析,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细微处有大道理,其中蕴含着大与小、轻与重、局部与整体、细节与全局等辩证关系。

二、从一般到特殊

       有些作文试题,出于降低审题难度的考虑,往往以某种方式(主要是引导语)将材料的意义加以明示(或暗示),比如全国大纲卷,材料最后一段母亲的话就是材料的主旨;而有些试题,材料本身就是指向清晰、表述完整的判断,或者可以说是“总中心”, 如江西卷对“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二者关系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两个判断;福建卷(见下文)则更极端,命意是唯一的。按理说,这样的命题应该比较“好写”, 但“好写”的作文怎样才能“写好”呢?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化是根本。这些作文命题所揭示的“观点”其实都是一般性、概括性、宏观的道理,换言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用的“面”很宽,考生若不假思索顺着命题者的“竿儿”爬,就只能说些人云亦云的话,这样的作文当然不能得高分。所以,要学会将一般性的、概括性的道理转化为特殊性的、具体的见解,也就是将其移植到某个具体的话题范围,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就有话可说且能说得具体充实。比如天津卷,可以把“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中的“有些东西”合理置换成亲情、友情、规则、幸福、礼仪、道德、环境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包括抽象的、具体的), 然后追问,我们为什么会忽视这些?忽视这些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2012年高考福建卷作文材料如下: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冯骥才说,这句话的前半句是为后半句作铺垫的,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生的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尽量走得更远、做更多的事、做好一点儿。但作为考题,这样的材料无疑是道紧箍咒,把考生的思维限制在“有限与无限”二者关系的狭小空间,且只能在这个向度单一的平衡木上做动作。既没有开放度,又缺乏思辨性,是不成功的作文命题。但作为考生,在考场上是别无选择的,大家要考虑的是:“烂题目”如何写出“精品文”?

       实际上,“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做出无限的事业”是一般性的判断,其中“有限的生命长度” 不是个人能够左右与掌控的,所以写好作文的关键是,通过对无限的事业”重新界定与诠释,将其变为具有“特”殊性”的观点。可以把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如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有限与无限”的理解是不同的,那么写作的目的也就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再比如,心怀大志的人,胸襟冲淡的人,甘于平凡的人;春风得意的人,默默无闻的人······不同心境与境遇的人,对“无限”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令人羡慕的成就是“一番事业”; 对家庭负责,生活快乐未尝不是“无限的事业”。从阐释的角度,考生可以在某种前提下对“无限”做具体“演绎”, 那么这样的作文绝对是与众不同、文中有“我”的,当然能得高分。

        另外,从强化现实指向的角度,可以结合不同“读者”心理或思想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谈“什么是”以及“如何做无限的事业”: 对功利心太强的人,可以告诫他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对虚度光阴的人,应该谈“珍惜生命,有所作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言从心出,晓之以理,绝对不能喊口号、说套话。

三、从发散到聚焦

        有些作文命题的材料起到示例(或诠释)、设置相关情境的作用,比如江苏卷要求以“忧与爱”为 题作文,三组材料是对“忧”与“爱”的形象诠释;湖北卷语文课上关于科技发展与旧事物改变的讨论,实际上是为考生展示一个既有谈话中心又可多元解读的情境,也可以看做是变异了的“话题作文”。属于这一类的还有辽宁卷、浙江卷等。

       优秀的作文命题应体现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所谓开放性,就是命题要给考生提供多个向度与维度的解读空间,在内容、表达、文体等各方面给考生以尽可能大的选择余地。这样的作文题,审题立意一般要经过由发散到聚焦的思维过程。所谓发散,就是要对命题的理解、可立意的角度等尽量多做出几种可供选择的“项”; 所谓聚焦,就是从中确定自己最有话可说、且能言之有特色的“项”。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理想的作文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一半。

      以2012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为例: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干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

        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引导语对钢琴家“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主张,设置了四种不同的反应,考生可以选择其一立意作文。若选择“感佩不已”, 赞同女钢琴家的主张,写作时要对这句话的深层内涵与丰富意蕴具体阐释,这里面涉及表与里、本与末、内在与外在、主要与次要等方面的辩证关系,还可由此联想引申到人与音乐、人与事业、低调与高调、淡泊与内敛、简朴与华丽等等。若选择“不以为然”, 是不同意女钢琴家的意见,写作时要说清理由,如可以谈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人与音乐的融和为一等。若选择“感到缺憾”, 可以谈如果衣着华美,同时又隐于音乐之后其实更完美。而“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则提示考生,要做类比或相似的联想,将视野放开阔,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如过度包装、重表面文章不重实际效果、做事不分主次等现象,这其实给考生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顺便提一句,很多“裸材料”是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多向解读的,如何进行“发散”, 见诸媒体的文字很多,本文不冉资还。另外,由于考场间的限制,考生的“发散”不必面面俱到,求多求全,但必须对可供选择的几个“项”有所比较,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聚焦点。

四、从表层到内在

         有些作文命题,材料常常是一些很直观的现象,让考生很容易就能从中提取出相关的话题;有些作文命题的材料,干脆就是话题的换言表述或引出话题的引子。这类“一览无余”的作文命题,是不是在审题立意方面真的很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层层剥茧,挖出表象背后的根本,才可能确定最佳的立意角度。

       2012年广东卷作文试题是一篇材料作文,内容分别是汤因比与居里夫人关于生活时代的选择的两段话,考生容易从中提取出“想生活在哪个时代”的话题。

生活在什么时代绝对是不可选择的,但应该允许人们去“想”-想象,幻想都可以。从精神层面分析,“想”的背后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比如,所“想”的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欠缺的,“想”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社会不合理之处的否定与批判,也可以是对自身生活与境遇的不满意,那么这样的“想”既有针砭的功用,也有自我慰藉的效果,当然还可能让人获得暂时的麻醉。从“阳光”的角度理解,这样的“想”其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角度很容易出彩,但也很容易把握不好“度”, 闹不好成了单一的控诉和宣泄,就与命题初始动机相悖了。想明白了“为何而想”, 文章也就好写多了。

       再看一道作文题:

      谁的生命质量更高?有人说,在革命时代,是保尔·柯察金;在今天,是比尔·盖茨。你的看法呢?以“生命的质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有“引导语”的命题作文,引导语提供了两种背景下生命质量高低的两种答案,是以个案形式对“生命的质量”所做的换言表述。要试着对其中所提到的两个“结论”进行追问:说革命时代,保尔·柯察金生命质量高,理由是什么?在今天,说比尔·盖茨生命质量高的理由又是什么?答案就是文章立意的基点。其实理由很简单,保尔把毕生精力都投人到他所追求的革命事业中,而比尔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飞速跃进的时代抓住了机遇,成为最成功的人士。以这两点为端点做射线衍生两条思维轨迹,可以写成两篇立意不同的文章。在明确写作指向性的前提下,可以确定:前者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信仰的迷失,重弹理想主义的激昂旋律;后者针对人们渴望成功的心理,谈敢于开拓、善抓机遇的重要性。

      还可以用求同法去分析。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不同,所以比较两人生命质量的高低本身就是个不成立的命题;但如果从个体生命潜能释放的角度去挖掘,则可以找到两人的共同点,即他们都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找到了自己最佳的位置,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尽情绽放。联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把轰轰烈烈作为生命质量高的标志,而不屑于平凡岗位的心理,可以确立如下观点: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在他愿做或该做的领域内做到了极致,这样的生命就是高质量的。



技巧二:新材料作文审题指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巧一:审题立意的“四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