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婚外情、抽鸦片、女画家,爱到孤独是最痛的领悟

1960年,曾经的“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在街上听到有人喊她。她顺着声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站在自己面前,此人身材消瘦,一身素服,短头发往后梳。

起初,王映霞并没有认出面前的妇女,过来一会才明白原来此人是一代名媛陆小曼。在王映霞的印象中,陆小曼不是这样简朴的,而是风光艳丽的。

年轻时的陆小曼有多美?用胡适的话说: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用郁达夫的话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普罗米修斯。

陆小曼年轻时风情万种,王赓深爱她,徐志摩宠爱她,翁瑞午陪伴她,她痴狂过,任性过,醒悟过,人生经历让人唏嘘。


徐志摩的去世成为陆小曼人生的分水岭,一代名媛成为遗孀,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从年轻时的风光艳丽到晚年的孤苦无依,很多人认为陆小曼自作自受,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从世俗的眼光看,陆小曼晚年孤苦无依活得失败。但是从人格上讲,陆小曼从前半生的任性到后半生的领悟,她也经历了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一、第一次婚姻,看似美满却貌合神离

陆小曼是被富养长大的,父亲陆定担任财政部司长和赋税司长多年,后来辞官下海,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母亲吴曼华是大家闺秀,自幼熟读诗书,擅长书画。陆小曼的绘画最先就是受到母亲的启蒙。

陆小曼自幼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她既熟稔古典诗词,也能说流利的法语和英语;既能弹一手好钢琴,也能写一手蝇头小楷;既能画山水人物画,也能唱戏跳舞。

1922年10月,在父母的包办下,19岁的陆小曼和27岁的王赓结婚。王赓是陆家千挑万选的乘龙快婿,父母希望婚姻能够给她终身的幸福。

王赓文武双全,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保送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读历史和政治,又在西点军校攻读军事,回国后在陆军部供职,1921年升职为陆军上校。


在世人看来,这是一桩完美婚姻,王赓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陆小曼是才貌双全的名门闺秀。新婚一年后的王赓平步青云,先是担任交通部护路军的副司令,接着又晋升为陆军少将。

王赓不会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整天想的是如何工作,没有多少时间来陪伴她。而陆小曼满脑子的浪漫思想,整天想的是如何快乐。

在与王赓的三年的婚姻中,陆小曼是被富养在家的王太太,闲时看戏、跳舞、打牌,活跃在社交场所。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直到陆小曼遇到了徐志摩。

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带给陆小曼从未有过的感觉,陆小曼尝到了爱情的味道,执意要离婚。最后,王赓成全了陆小曼,但是陆小曼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1925年,22岁的陆小曼离婚。就在两人在离婚之际,陆小曼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彻底和王赓了断,陆小曼决意打胎,结果手术失败,造成陆小曼终身不孕,还留下了严重的妇科病,为她后来的健康埋下了祸根。


二、第二次婚姻,拥有时不懂得珍惜

陆小曼和徐志摩为了爱情走到一起后,他们只是在老家浙江硖石镇度过了短暂的快乐时光,然后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从乡下到上海租界租了一栋洋房。到了上海的陆小曼是如鱼得水,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喜欢热闹的陆小曼生活是日夜颠倒,白天睡到中午才起床,晚上出门跳舞、演戏、看戏。而徐志摩白天上班,晚上回家,两个人几乎没有安静相处的时间,徐志摩说陆小曼是“整天遭强盗抢”。

整天追求快乐的陆小曼也有烦恼,她有胃病和哮喘,发作时浑身痉挛,为了缓解疼痛,她染上了鸦片。

陆小曼染上鸦片后,日常开销从五六百元上升到一千元。徐志摩身兼数职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的开销,时常向朋友借钱应急。

在与徐志摩的五年婚姻中,陆小曼过着任性奢华的生活,她可以一次买五双新式皮鞋,可以为了看戏长期包着雅座,可以一个人住在别墅里,养着汽车、司机和一堆佣人。


而徐志摩是靠薪水养家的教授,如果是正常生活,衣食无忧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陆小曼不会理财,更不会省钱。徐志摩身兼数职也满足不了陆小曼的开销,曾经的浪漫诗人已经被金钱所困。

1930年秋天,为了改变现状,徐志摩辞去上海和南京的一切职务,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担任教授。他希望陆小曼能脱离原来的生活,重新振作起来,但是,陆小曼积习难改,不愿离开上海。

而徐志摩为了省钱,经常穿着有破洞的衣裤,坐免费的飞机飞来飞去。

1931年11月13日,徐志摩最后一次回家时,和陆小曼吵了一架。陆小曼将烟枪砸向徐志摩,打碎了他的金丝眼镜,徐志摩一夜未归。

第二天,当徐志摩重新满怀希望回家时,看到的却是陆小曼写的一封绝情信,徐志摩心灰意冷地走了,再也没有回去。

徐志摩走后,陆小曼也后悔了。第二天中午,她赶紧写了一封信寄到学校,向徐志摩认错,可是徐志摩再也看不到了。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免费飞机从南京飞往北京的途中遇难,陆小曼得知消息后当场晕倒。


三、第三段情,没有爱情只有感情的同居生活

徐志摩去世后,外界把徐志摩去世的缘由归结到陆小曼身上,认为是她的任性害死了徐志摩。特别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他原本就不喜欢陆小曼,徐志摩去世后,对陆小曼更是气愤,不允许陆小曼参加徐志摩在老家硖石的葬礼。

而陆小曼对外界的谴责并不反驳,她选择了沉默,这时的陆小曼失去了依靠,父亲已经在一年前去世,生前将大部分财产捐给了同盟会,而她又是独女,不像张幼仪有哥哥们的帮扶。她几次写信给胡适诉苦,最后在胡适的劝说下,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每月给陆小曼三百元。

1944年徐申如去世后,张幼仪每个月给陆小曼三百元,直到解放前,一直和陆小曼同居的翁瑞午卖了几吨茶叶赚钱后,才主动拒绝了这笔钱。

翁瑞午陪伴了陆小曼30年,在徐志摩去世之前,就经常出入陆小曼家为她推拿治病。徐志摩去世七年后,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直到翁瑞午在1961年去世,他们同居了23年。

如果没有翁瑞午的陪伴,陆小曼的后半生也许会更加孤单,翁瑞午不仅给她推拿治病,还理解她,供养她,可以为了给她买一包香烟跑遍全城。

尽管翁瑞午晚年另有新欢,但他始终如一地照顾陆小曼,而翁瑞午离世后,陆小曼还替他照顾私生女。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像是亲情,而不是爱情。

陆小曼说自己和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因为她的心中始终无法忘记徐志摩,卧室中一直放着徐志摩的照片,长年用鲜花供奉着。

这时的陆小曼虽然在经济上并没有独立,但是,她在思想上却发生了改变,她决心重新做人。


四、年过半百,再晚也可以重新开始

徐志摩遇难后,陆小曼幡然醒悟,不再涉足社交场合,终生素服,处于半隐居的状态。

她在《哭摩》中写到:“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

她将精力都放在两件事情上,首先是整理《志摩全集》;其次是绘画。

过去整理稿件比现在要难得多,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誊写,很多时候,陆小曼是睹物思人,一边哭一边写,整理的过程即是思念也是忏悔。

1934年,陆小曼加入了中国女子书画协会。1941年,陆小曼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了100多幅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陆小曼年轻时曾拜刘海粟、贺天健、陈半丁为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绘画技艺日趋成熟。在1949年和1955年之间,她的作品连续两次入选全国美术展。陆小曼的新生是从解放后开始。

1949年,在社会的强制命令下,她戒掉了鸦片。1956年,在陈毅市长的关怀下,53岁的陆小曼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成为上海文史馆的一名馆员,从事绘画和翻译工作。1958年,陆小曼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当画师。这个时期的陆小曼每月有100元收入,相当于行政16级干部待遇。

对这一切待遇,陆小曼都心怀感恩之心,将精力用在绘画上。曾经有昔日的国外好友想为她提供帮助,但是她拒绝了。她说:“是解放改变了我的一切,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开始新的生命,获得社会的尊重。”


1964年秋天,陆小曼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和哮喘折磨着她,但她还是忍着病痛,竭尽全力为成都杜甫草堂创作了四幅条屏山水画。

陆小曼生前将自己的情与爱、痛与苦,都倾注在画笔下,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比如:《翠峰冥色图》《江边绿荫图》《黄鹤楼图》《归樵图》《寒林策杖图》。

结语: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领悟。 陆小曼年轻时和很多女子一样,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只是,她想要的爱是被爱,是依赖。爱一个人并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为他付出。当陆小曼领悟时,爱她的人已不在人世,留给她的是后半生蚀骨的思念。

陆小曼虽然晚年孤独,但是她摆脱了依赖,在绘画技艺上不断精进,在人格上自我完善。这样的孤独胜过她年轻时的热闹,因为她活出了自身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陆小曼:婚外情、抽鸦片、女画家,爱到孤独是最痛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