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 地震——创业公司杀手名不虚传

TechCrunch 地震——创业公司杀手名不虚传_第1张图片

多年来,TechCrunch 一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博客,专注于科技新闻特别是科技创投的报道。自 2005 年 6 月 11 日发布第一篇文章起,TechCrunch 经历过很多:高速扩张、新版块越来越多、去年 9 月被 AOL 收购。但有一点一直没变,网站创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依然是 TechCrunch 的灵魂人物,他也像建站之初那样一直在写文章——直到现在。

TechCrunch 刚刚刊发一篇名为《我们熟知的 TechCrunch 可能将终结》的文章,作者是该网站的一位作者 MG Siegler。文章的链接比标题更为直白: techcrunch.com/2011/09/06/the-end/

文章说 Michael Arrington 可能会被赶出公司,继任者未知。作者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直陈 AOL 如果空降主编管理 TechCrunch,将会是“非常他妈大的错误(a colossal fucking mistake)”。Siegler 在最后说 AOL 当初承诺不干涉 TechCrunch 的运作,收购至今也信守了诺言,但现在 AOL 可能会违背当初的诺言,如果他们这么做,将会拆散 TechCrunch。

威胁已经足够露骨。

CrunchFund

导火索应该是本月 1 号刚刚启动的风险投资公司 CrunchFund。CrunchFund 由 Arrington 和 AOL 共同出资两千万美元成立。

早在 CrunchFund 之前,Arrington 个人就曾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过一些项目,也没有引来特别严重的指责。此事的尴尬之处在于 CrunchFund 这名字和 CrunchBase、CrunchGear 等 TechCrunch 子版块相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TechCrunch 作为一个媒体一面大量报道创业公司,另一面又自己投资创业公司。更糟的是 AOL 老大在采访中说了一句:“我们对新闻业有着传统的理解,但 TechCrunch 是例外。”这句话很难不被人理解为 TechCrunch 不用遵守传统新闻业的职业操守。

CrunchFund 很自然遭致媒体的猛烈抨击,《纽约时报》著名记者 David Carr 那篇《有位博客作者越了线》就很典型。文中指责 Arrington 不遵守避免与被采访对象产生利益瓜葛的新闻操守。随后 TechCrunch 两位作者 Paul Carr 和 MG Siegler 分别在主站和个人博客撰文反驳,解释说 TechCrunch 内部没有明晰的上下级关系,Arrington 也从没有要求其他作者说自己所投资公司的好话。从 TechCrunch 最近几天的文章内容来看,我完全相信这两位的话。

双方的唇枪舌战刚开始升温,现在就传出 AOL 考虑空降主编的消息,不知道是不是出于避嫌的考量。

可兑现的威胁

公平的说,Arrington 和 AOL 创办 CrunchFund 时确实没有很好地考虑避嫌,CrunchFund 从一开始就顶着“TechCrunch 风投”的光环,在方便争取创业者的同时也在损害 TechCrunch 这个品牌作为媒体的公信力。不过这好像也不是 AOL 空降一位新主编能够改变的。现在连 TechCrunch 的作者都在怀疑 AOL 可能会强迫作者写对公司投资项目有利的文章。

如果 AOL 真的空降新主编,TechCrunch 多位作者自立门户的话,他们今天对 AOL 的威胁可能会兑现。年初 Engadget 大变动,包括 Josh Topolsky、Nilay Patel、Paul Miller 在内的多位 Engadget 资深作者由于不满 AOL 的管理离职后在体育网站 SB Nation 的资助下组建 ThisIsMyNext.com 报道和 Engadget 相同的题材。

虽然看不到具体流量,但从 PostRank、被引用频率来看,ThisIsMyNext 势头非常不错。博客比传统网络媒体更为个人化,这几位的文章水平也确实比 Engadget 更好,现在的结果并不奇怪。

同样受挫于 AOL 的 TechCrunch 也一样。科技创投如此火爆的现在,肯定已经有人想做新的创投博客,没有比挖几个作者、打出原 TechCrunch 团队的旗号更快更经济的方法。TechCrunch 最近的变动被各类媒体大量报道,如果这些作者有意另立山头,连造势费用也省了。

总之 Engadget 和 TechCrunch 两家科技博客被 AOL 收购后的地震又一次印证了 AOL 是创业公司杀手。


【附】TechCrunch 主要团队架构

TechCrunch 地震——创业公司杀手名不虚传_第2张图片


题图来自 Joi | courtesy of Joi

Logout (黄俊杰)
关注电子阅读、任何有趣的设备、IC 以及“历史的草稿”,相信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正促成近百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邮箱 Twitter 新浪微博

© 黄俊杰 for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24 热评 · 新浪微博 · 订阅全文 · Google+ · #ifanrlive


ifanr.com 寻找好编辑,点击申请 ,加入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司,tech,Crunch,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