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给你来个突击测验: 你怎么知道你的应用程序能够正常工作?当然,也许你的程序通过了编译。也许它通过了所有的单元测试。也许它还成功通过了QA的严酷考验。也许它被成功部署到了一个正式的服务器,或者被打包成了一个安装程序。也许连Beta测试人员都签字认可了。
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说明你的程序能够正常工作。
用户真的能理解你的应用程序吗?他们能够使用你的程序去完成他们的工作吗?这才是“能工作的应用程序”的定义。我在第一段罗列的所有东西都算不上什么。实际上, 如果你不找来真正的用户做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的话,你是无法知道你的程序能否正常工作的!
你会定期给你的应用程序做可用性测试吗?
你应该去做!这就是我的观点。Steve Krug有本书叫《Don’t Make Me Think》,其中有个中心思想就是:可用性测试对于任何软件项目来说都是必需的。Krug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做可用性测试,他称之为“跳楼大减价”的可用性测试。
译者注:《Don’t Make Me Think》的中文译本是《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
可用性测试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它的基本理念很简单: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软件、网站或VCR的遥控器是否容易使用,那么在一些人尝试使用它的时候观察他们,记下他们在哪里碰到了问题,然后修正这些问题,之后再度测试。
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可用性测试的花费非常昂贵。你需要建立一个可用性实验室,它带有一间位于单向玻璃后面的观察室;至少要有两部摄像机,分别录制用户的反应和他们正在使用的东西。此外,你还得招募大量的测试用户,以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这是科学研究。每次测试需要花费2~5万美元。因此这种活动不会经常发生。
但是在1989年,Jakob Nielsen写了一篇题为“Usability Engineering at a Discount”(打折的可用性工程)的论文。他指出,可用性测试不是非得那样做不可。你可以不需要可用性实验室,而且就算测试用户减少很多,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个想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惟一的问题是,10年以后的人们仍然觉得可用性测试不便宜,聘请一个人主持一次测试仍然得花上 5000〜15000美元。结果呢?虽说可用性测试比以前发生得多了,但还是不够频繁。
在这一章里,我要介绍的方法将会更加激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跳楼大减价”可用性测试。我将教你在你没有时间且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自己进行测试。当然,如果你有能力去请专家进行测试的话,那就去请吧。但如果这样破费会减少你的测试次数,那你还是别请了。
Krug指出,除非你对可用性测试有抵触情绪,否则它不难!即使只请一个人来做可用性测试,你多多少少总能得到一些有用的结果,比如下面的情况:
可用性测试总是会有效果的,哪怕对不合适的用户做一次最糟糕的测试,也会让你看到网站的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喜欢在每次研习班上做一次现场用户测试;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会认识到测试其实很容易做,而且经常能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看法。我会在班上找一位志愿者,请他在某个其他同学的网站上执行一项任务。这样的测试不会超过10分钟,但被测试网站的主人通常会迅速记上好几页的笔记。他们还会询问是否可以对测试过程录像,以便他们带回去给开发团队看。(曾经有人告诉我,他的团队看过录像后对网站进行了一项改进,后来他们算了一下,这项改进帮他们节省了10万美元!)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不需要很多用户也能进行有效的可用性测试,那就来看看Jakob Neilsen提供的这张图吧:
显而易见,完全不做可用性测试是一场灾难。但还有一点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只有少许几个人进行的可用性测试也能相当有效。而且,如果你遵循Krug给出的指导原则,你的低保真(Low-Fi)可用性测试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如果你还没买《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那你就太落伍了!赶紧去买吧!在等待送货期间,我强烈建议你下载该书的第9章先看看(下载地址为 http://sensible.com/Downloads/DMMTchapter09_for_personal_use_only.pdf)。我前面只是初略地介绍了一下,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细节,还是去看书吧。
可用性测试没必要做得很复杂。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你正在做的东西是否对路,邀请一些人来使用它吧,并且你待在旁边仔细观察。没别的,也就是从会计部把Joe抓过来,从市场部把Sue抓过来;只要不是直接参与这个项目的,附近的人随便抓,然后请他们使用你做的东西。不要告诉他们做什么。给他们指定一个任务,然后提醒他们,在他们动手做的同时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而你只需要静静地坐在后面,仔细观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可以告诉你,结果往往是令人惊讶的。
可用性测试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你尽管去做吧,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