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体会(1014)需求,如何确定“做多少”

【小广告】今天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出院了,进入在家休息阶段,本周六去医院拆线,发一篇庆祝~~~

敏捷(Agile 的一个特点,先确定项目时间 ,专业点叫“迭代周期”,然后有一个人员相对固定的团队,意味着项目资源 ,要保证项目品质 ,根据项目的“多快好省”原则,最后能变得只能是量——项目范围 ,前段写过一篇 如何做好“老板项目” 里也有相关描述。

那么,某个项目里,做多少需求到底怎么定? 这个过程不妨用下图来表示,这张图也是PD 的需求过程图中的一小部分,即 “PD @ alisoft 做什么”这张图 里最左边一个箭头里的“需求分析”那个小框,以后有机会再把全图展开来说。

同学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之前说过的 excel 功能列表 需求管理表格 ,产品团队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采集产品干系人,即“广义用户”,提过来的各种需求,并 整理转化为产品需求 即图中的“需求转化 ”,通常转化之前我们用mindmap 较自由的表达,转化之后就成了excel 里的功能列表。采集到这个需求的PD ,自己可以先“确定属性 ”,即这个需求是属于产品的哪个模块?是基本、扩展、增值功能?是功能、性能、用户体验方面的?等等,属性的维度大家可以按照产品的不同自由定义,原则是为了便于需求的管理。

这样我们得到的feature list ,就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或是新需求积累到一定数量、或是由特别事件触发,拿出来大家一起过一遍,这是最关键的,即图中用红色突出的“确定商业价值(产品内PK ”。我们的经验,商业价值由单个PD 确定风险很大,所以这个步骤是PD 团队集体讨论,再叫上有必要的干系人,比如销售、服务。对于商业价值可以从多个维度描述,并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的商业价值,详细描述可参见 单向需求卡片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发现只用一个值的高中低,或者54321 分来衡量就足够了。具体讨论的时候,大家充分表达意见,最终往往是会场上级别最高的人综合以后说一个数字,这是现实,也是一种高效的办法,我想过投票、群体打分的方式,可是实施起来成本太高。

注 意一点,讨论商业价值的会议上,会把所有状态为“待讨论”的功能点都过一遍,散会的时候,它们的状态一定要变化,或是进入“需求中”、或是被“拒绝”、或 是“暂缓”。拒绝的需求是被认为对产品的商业目的没有价值的,而暂缓的需求是“有价值,但是现在不做”的,通常要表明重启的条件,比如“3 个月后再拿出来讨论”、“某相关产品实现某功能后再拿出来讨论”等等。

对于状态变为“需求中”的功能点,下一步就是初定工作量 了,因为需求不明确,所以只是简单的评估,和真实情况的匹配程度很取决于经验, 要 靠不断的实践来反复修正。我们通常经历的项目,三大类人力资源是“产品、开发、测试”,用团队里的瓶颈资源做评估基准,所以我们一般评估每个功能点的开发 工程师工作量,因为在我们的团队里通常产品、测试资源相对可以调配,这个大家视自己团队的情况灵活应用。具体的评估,通常是类似技术经理的角色来做,评估 者按照自己做需要多少时间,乘以一个系数确定,这个系数一般大于1

继续,既然对于每个迭代周期,我们有多少时间、多少人是早就知道的,那么可用工作量 是多少“人日”,也就知道了。有了每个功能点的商业价值和工作量,很自然的就能算出性价比 ,简单的说即“商业价值/ 开发工作量”,我们把feature list 按照性价比从大到小排序,再对应考察每行评估出来的开发工作量,从上到下依次纳入项目,我们的可用工作量 能做多少个功能点,一目了然。

上面谈到的这些,也就是一步步确定某个

最后,我们把这些要做的功能点合在一起,把“需求打包 ”,再往下就要做这个 项目的BRD 了。BRD 通过,立项之后,再全程跟踪某个需求的进度,上述整个过程就是一步步确定某个需求的各种属性的过程,而对某个需求的描述,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表示(不妨起个名字叫做“一个需求的DNA ”),表中红色星号表示的项目,是我心目中的必填项。

这个过程完全是定量的,也就回答了“做多少”的问题。但,真实情况哪会这么简单明了,下面再说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需求打包最好打类似的功能点 ,是否类似取决于需求的属性,“确定属性”这步做的事情起作用了,一般来说业务上有逻辑关系的需求才会包含一个项目里,否则就是一个纯粹修修补补的“小需求项目”了。

第二,需求依赖,功能点互相之间有依赖关系 ,那没办法,只能先做某些功能,应该在feature list 里注明;功能点与人力资源之间的依赖关系也会经常存在,在这里评估工作量的时候不会考虑“谁来做”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立项,组建团队的时候需要注意,当然长期来说,为了避免这类风险,提升与平衡团队成员的能力是王道。

第三,功能点的粒度大小问题 ,商业价值很高的功能,如果细分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其中有价值相对低的部分,所以功能点的粒度应该尽量细,前提是细化引起的管理成本上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体细到多少,也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想工作量的最小单位总不能超过“5 人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敏捷开发,项目管理,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