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国:大数据时代,舆情走向何方?

  我们现在一年产生并存储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此前存储所有数据量的总和。于是,有人说,我们已身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我们无处可躲:遗忘已经变成了意外;


  大数据时代,我们思维变革: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


  毫无疑问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空前便利,拉近了我们与现实的距离。“地球村”变成了“地球屋”,仿佛所有人所有事物都触手可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洞察天下。


  可更重要的是:


  技术重构了话语。网络不再虚拟,成了公众活动的又一现实空间;微博、微信不再是即时通讯工具,而被异化成了媒体;智能设备便携化,将进一步推动信息移动化的步伐。广大民众不仅能在网络上寻找到另一片生存空间,也可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


  点击张扬了自我。在新的空间,他们不再被代言——编写,拍录;点击,加评;收藏,转发——每个人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净网行动”后,微博正在式微,公众账号、微信平台、自媒体圈正破土而出。


  制度做出了妥协。信息数据大量公开,增加了密室协调的机会成本,也把官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混合直播的方式公之于众,执政环境的信息生态也已互联网化。众声喧哗中,舆论自下而上地迫使教育、司法、计生等多个制度作出让步。


  权力垄断也将被打破。劳教制度的废除,单独二胎的推出,系列改变从《决定》的推出得到了官方认可,但权力垄断打破的过程还只是开始,鼠标和智能手机点击的激增将成为权力垄断打破的重要推手。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民众已被赋权。我们已给予了经济的改革开放,也就等于给予了经济活力与物质富裕;我们已给予了开放的网络环境,也就等于给予了自由的话语空间;我们已开发了多技术设施,也就等于广大民众已被赋权。他们已有了表达的体系和渠道。


  变化正在发生。信息数据固定浩大,信息价值必然不集中,但浩瀚的数据中,民众情绪状态、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以及对单个事件的具体意见,都时时在发生变化。读懂了这些变化,也就读懂了我们的群众。如此,变化的数据就是变化着的群众。


  真实就在眼前。中国近11亿手机用户,近6亿的互联网用户,网络、移动终端和智能产品的多样化,截至2013年底,全球的数据产生量达到了1.8万亿GB。数据的及时、动态、开放,有利于我们完善分析的效度和深度,通过掌握数据抓取能力与舆情解读能力,在加工、分析、提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找到更合符实际的真实。


  身处大数据,认知大数据,还应知大数据只可顺势而为不可逆势而驱:


  窗口已经打开。步入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大数据的开发与使用正成为新世纪巨大的经济资产和社会财富,谁抢夺了发轫期的制高点,也就引领了整个新数据时代。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窗口期,发展和利用好数据资源,充分、及时、准确地反映数据背景处理和应用需求,这是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舆情变革。我们不能错失这个机遇期而沉迷于威权的效用。


  阵痛将是必然。大数据的运用只是“术”,而不是“道”:知晓大数据的奇妙只是开始,掌握大数据的挖掘整理只是基础,实时地解释研判也只是手段,只有把大数据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们的社会管理,才是我们的目的。然而,变革我们的管理理念,调整我们的管理技巧,以适应大数据运用对社会管理者的要求,还任重而道远。我们欣喜地看到,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即将纳入国家战略资源的保护和规划的范畴。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无论是敷药、推拿还是针灸,“不痛才好”。中医智慧不应该只用于医疗,也可以借鉴到我们的社会管理中来:舆情之痛,何尝不可以借助大数据来处置。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革,垄断,张先,我们的社会,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