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 往事并不如烟

黑面书生老兄推荐的那本书 ,《往事并不如烟》,拖了很久才在这几天看完。文笔显然很生动,章诒和描写的那些人物,或博学多才,或者优雅动人,或者端庄大方,或者婉约多情,总是那么栩栩如生。说话的观点和描述的角度有点类似于余华的《活着》,在讲述旁人认为十分苦难的一生,而讲述者却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讲来。
书是有一次从国贸进入地铁的时候,在国贸的出口与地铁的入口连接处买的,地上三个小摊。两个卖盗版光盘的,一个卖盗版书的。门里面是国贸商城,门外面是盗版光盘和图书,这个情景对我来说颇为有趣。对路边的盗版光盘向来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何况还是远在国贸地区的小摊,因此不予理会。却在书摊上看见了这本《往事并不如烟》,稍微翻了一下,发现印刷得还算不错,跟小贩说,盗版盗得技术不错啊!小贩回答:那不是我的功劳啊~
买了之后,仔细翻看了一下才发现,盗版书的质量还是不足为信的。不仅图片质量奇差,还有诸多的错字在里面。幸亏我的超强纠错,否则到哪里才能读得出来?盗版害人哪!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快地读完了全书。
书讲了建国后的民主党派的一些人和事,因为章诒和的父亲是当时民主党派民盟中央的副主席章伯钧,所以讲到了章伯钧、储安平、张伯驹、史良、罗隆基等若干人等。很多细节记不清楚了,就记得一个“荣幸荣幸,岂敢岂敢”,读过这本书的人大概会有这个印象。
我要说的却不是这个书的书评,我只是想起了那个年代,那个如此狂热的年代,却又一直没有什么太多资料的年代。不过,还好,现在已经有些电视剧在播放有关文革的题材,也算是开了风气之先。
我总是想,那个时候的人为什么都那样呢?那么狂热,那么地残忍?(小时候听说了很多在文革时候有关迫害的故事、武斗的故事,很是好奇)
今天读《乌合之众》的时候,冯克利在本书的序引用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里面的话说, 如果我们承认,个人只不过是为所谓社会或国家这些更高实体的目的而服务的工具,“极权主义政体很多使我们害怕的特点便必定会接踵而至。从集体主体立场出发而产生的不容忍和残酷地镇压异己,完全不顾个人的生命和幸福,都是这个基本前提的根本和不可避免的后果。”

想想,也是……
有点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职场,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