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开复的Google看管理的文化和背景

读《华夏时报》看到整版的写李开复的Google与Sohu的官司的报道,最后给出了结论,那就是Google本土化路边的“地雷”,原文说: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谷歌最大的失败是误把国际化当成了本土化。李开复来到中国,也把美国式的松散管理带入了中国,但这种美国文化在中国其实行不通。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何在过去600多天内,谷歌几乎没有推出一样像样的产品。
尽管把Google中国的失败归结为李开复的美式管理并不一定全面的正确,其实这种质疑已经反映出了中国人面对美式管理的态度和思考,不仅仅是个替罪羊。由此我也在思考,到底是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问题,还是管理人的问题,还是被管理的群体的问题。
台湾的曾仕强老师把管理分为了美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和日本式管理,任何一种管理的理念、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曾老师是管理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就是比较管理学,专门研究中西方管理。曾老师应该也是最早提出中国式管理的学者之一。
仔细想想,其实答案也并不是那么复杂,首先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发挥被管理者的能力,让大家以高效的方式完成既定的目标。(这样定义可能狭隘了一点,本人也只能从自己的经验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所谓你(管理者)是从美国来的还是从日本来的了,适合其实就是最好的。
几年前大概是2002年吧,在北大听过一次李开复的讲座,晚上,北大礼堂,人很多,可见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号召力(据李开复当时讲--微软全球副总裁有100多位)。由于人多,不得不分为了两场,讲的内容是一样的。现在已经记不起细节了,大致是他的成长经历、为人之道和宽容之心,印象最深的听后觉得他尽管从小就在美国,但是他的思想、处事哲学其实很中国。
就这样一个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多年的中国人,怎么就在中国企业遇到了美国式管理的滑铁卢呢?我想李开复不至于是一个幼稚的管理人员,不会是为了追求管理形式而忽略内容和效果。
我遇到过很多人员或是海归或者学习了某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一开始总是让他的公司和团队像某个模式。一开始就走入了教条和形式,当然也会输的很惨。比如在国外,员工很少称呼老总,而是直呼其名。这其实体现了的是企业平等和和谐的氛围和文化。国内一IT企业也仿效,并定规矩,谁要是称呼某个总经理是XX总,就扣XX总本人多少钱。表面上说是体现平等,但是实际上他确实独裁式管理,一言堂。表里相异,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生活,Google,微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