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陈峰老师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解读

陈峰老师向大家汇报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社会背景

概括起来是3句话、12个字: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源泉,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变革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决定》和《规划》都强调技术进步对教育体系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要求,以及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和职业教育在技术进步中应承担的责任。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放缓,如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需要靠“技术进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对教育战线来说,服务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成为关注的重点,此类人才培养的规模要占到较大比重,不管是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还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最核心的着力点也是如何加快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如何加快技术技能积累,从而使每一个产业、社会每一个领域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进步推动了原有产业升级发展;二是出现了大量新兴产业。这对产业人才提出了两个新要求: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要求一线劳动者能力升级,更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与培训,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技能。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动力。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增量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二是,由于大量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需要培养大量新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所带来人才结构调整,可概括为两个80%,即:人才队伍中的80%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中的80%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要根据国家产业升级需求对人才培养结构、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第3句话是“创新驱动”。今年,***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三级跳经常跳不过去。这“三级”中,推广应用领域人才需求量最大;没有推广应用,就不可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把先进的产业技术、把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转化到生活实践中去,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转化到文化实践中去,这是职业院校应承担的任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职业院校使命艰巨,大有可为。***总书记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我们还要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结合起来。这“三链”和“三级跳”,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当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挑战,无论是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是谋划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归结起来都是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确定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这是最大的规划、最大的质量、最重要的改革创新,是关系到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决定》和《规划》给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要求学校突破关门办学的思想束缚,敞开思想、敞开胸怀,拥抱新兴产业发展、拥抱新的技术革命、拥抱新的工业革命。这是决定每一所学校能不能发展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现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全国职教会基本解决了,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创新发展,下一步要看地方和学校是否能真正有所作为。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从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两方面来看,指导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是“就业导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责都是促进就业。评价任何学校都有一个底线标准,对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来讲,底线标准就是“就业”,通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长期职业发展能力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价系统,围绕“就业”这个基本点,综合评价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句是“系统培养”。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对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要求,系统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句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核心的性质、最重要的灵魂,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路径。我们经常讲高等教育要多样化,但十几年来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因为靠内向化的评价、封闭式的发展、人为的规划,不可能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高校只有服务多元需求,在实践中找准类型定位,坚持开放融合发展道路,才能走出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对职业院校来讲,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就必然会实现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通过产教融合这条道路,高等教育同构化和同质化的问题,也能予以解决。

第四句是“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业导向是方向,系统培养是结构,产教融合是机制,全面发展是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词、8个字来概括。第一个词是“贯通”。要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贯通的前提是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没有就业导向、产教融合,就没有贯通。

第二个词是“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搭建起人才多样化成长路线图。要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画清学习者的成长路线,把在衔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隐性变成显性、从抽象变成具体,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这条路连通起来。

第三个词是“立交”。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角度来讲,“立交”更多体现为怎样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上。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是学习型社会中人成长最普遍的路径。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充分体现了这个规律。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框架存在着把各类教育封闭分割的倾向,我们要按照“立交”的要求,打破“各自为政”的思维,把教育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认识和规划。要打通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大部分人认为只有课堂学习才是学习,不认可课堂以外的学习方式。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理念。“立交”不仅是衔接好教育体系内的各种教育,更重要的还要把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建立起来。

第四个词是“融合”。要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相融合。特别是学校与所服务的产业、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社区,都要建立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过去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结合得不是很好,目前职业教育已探索出了一条路径,走好产教融合这条路就能真正迎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有问题,还没有调整到位,这种情况下,不能过快增加高等教育规模总量。办学校必须要创造价值,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规模越大,创造的社会价值应该越多,就能更加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难恰恰说明高校没有创造出应有的价值,没有形成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正循环。基于此,建立高等教育开放融合的发展机制是“十三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转变观念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要的也是最难的是转变思想观念。重点要转变4方面的观念:一是从精英高等教育思维转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思维。在高等教育金字塔结构中,塔尖的话语权远远大于塔基,一百所高职院校发出的声音不如一所985院校发出的声音影响大。再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大部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思维方式受到精英思想的影响。只有转向大众化教育思维,站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才能促进人才培养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适应。

二是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短缺经济时代所有的产品都有需求应对,短缺经济结束后,则必然要求把提高质量、调整结构、技术进步放在重要位置,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始终是在调整经济上。同样,在教育短缺的时代,毕业生拿到文凭就肯定能找到工作,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质量问题、结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起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的机制,需求倒逼改革。

三是要把创造价值作为评价学校的基本标准。教育的方针是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具体到评价标准就是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要为学习者创造价值。在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基础上,要明确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定位和价值标准。对研究型大学,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要按照国际标准评价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按照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评价社会贡献;对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重点要评价对行业、区域、社区所作出的贡献。虽然具体的评价标准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看是否创造了价值。

四是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也要求 “知行合一”。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如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是贯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基础科学研究要和科学实验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要跟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文化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行业企业欢迎的有用人才。

高职院校领导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者,要具有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对照的精神。自我反思就是针对传统观念去反思,自我对照就是不断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划要求相对照。如此,才能始终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关系

《决定》和《规划》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对此意见很大:为什么不允许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有意见很正常,但这存在一个误解。关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分为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政策上,通过示范引领的办法,选择一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本科转型做试点。制度上,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政策具有当前性,制度具有长远性。高等教育结构需要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大的战略布局,转型发展是整个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引导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是三个方面的交汇点。第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出在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身上,这些院校必须转变办学模式,转为应用技术类型,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加快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第二个方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产业升级对人才升级的要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贯通培养。第三方面是搭建学习型社会人才成长立交桥。当前人才成长立交桥存在断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学习深造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只能到普通本科院校接受学历教育、知识教育。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习型社会只能是一部分精英的学习型社会,而不是大众的,不是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一批本科院校转型后,可以搭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学习深造的上升通道,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三个方面需求的交汇,转型发展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

从长远的制度角度来看,应用技术本科学校将有三个来源:一是新建,二是转型,三是升格。这里首先要明确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并不相互冲突。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是延续下来的政策;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针对现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所提出新的政策。但从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角度讲,今后随着院校设置制度的改革,“升格”这个概念一定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所高校的类型、层次如何定位,关键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随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启动,各地必须抓紧做好高等教育结构安排的需求论证工作。但也必须承认,转型发展跟高职院校密切相关,会强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竞争,从宏观上来看,这是好事。在当前政策下,高职院校不要再无意义的盯着“升本”,不管升不升,都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这一条是确定无疑的。高职院校必须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按照《决定》和《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激发自身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说明有的学校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要有信心!

希望高职院校领导都能深入转变观念,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格局来考虑问题,从教育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真正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决定》和《规划》的改革部署,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通过学习陈峰老师对现代职业教育规划的解读,个人有几点认识:

1.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谁来培养?如何培养?主体是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也应该要参于培养人才;要培养人才,首先,办学主体者应该有一定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才,否则也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2.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学校走好了这一条优势之路吗?

3.合作办学:现在的高职学校有行业管、有企业管、有民办的、有教育厅管的等,不管谁管,谁办学,办学主体应该和企业、行业、政府、教育厅等机构紧密相联。例如:我们学校与企业对接是好多学校没有的优势,因为我们学校是由企业托管,我在想,现在企业不想管我们,我们也不想企业主管,难道企业需要人才不需要依靠学校培养吗?难道学院培养人才不要依靠企业合作吗?现在高职的办学特色、培养的应型人才都是要行业、企业、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承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设规划,职业教育,技术转移,创造价值,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