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劣质译著引发的思索(一) 作者:陈冰
几天前,我看到了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2003年3月20日期的题为《劣质译著:我们遭遇到另一种学术腐败》(以下简称《劣》文)的文章。“腐败”这个词用的很好,这个词含有很多意思,而其中的每一种意思用于评论眼下中国的外文图书翻译市场的状况都很贴切。
然而,可惜的是该篇文章中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肤浅和形式主义的。举例说明,在该文中一位教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成为一个好的译者需要“至少懂两三门外语,翻译时相互参照才可以译得更准确”。我想我有必要给这位教授提个醒,任何一本书的原著作者都不会用两种或三种语言来写同一本书。因此,作为这本书的译者,在需要掌握的语种数量这个方面,他只需要精通原著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就可以了,他完全不需要额外掌握其他的语言。对于这位教授说的“翻译时相互参照才可以译得更准确”,我就更感到困惑,我不知道这位教授要参照什么,是要参照原著的其他语种的译著吗?如果是那样,我劝他还是把精力集中到原著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上,少受点其他译者的影响才可能更贴近原著作者的心。
好了,对于这篇文章中迂腐的部分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这篇文章中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很有价值的,这些充满智慧声音是由两个人发出的。其中一个是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系的张卫族教授。张教授提出了两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对劣质译著要实行召回制度,二,把ISO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出版业。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不想多加评论,多少有点智慧的人就能够知道这两个建议如果能够得到真正、完全、彻底的实施,将对我国的出版业有多大的提升和推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书情》周刊上还发表了张教授的一封来信,张教授在这封信说了这样一段话“没想到平静的晚年生活在过去近一年中被一本引进版畅销书打破”,该文旁边配着一幅张教授用手指着一页贴满校对纸条的书稿的图。张教授的这段话,以及照片中他认真的眼神和他指着教对纸条的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决不妥协的声音和眼神,是强有力的,中国的出版界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声音和眼神。《劣》文中另一个智慧的声音是由北京语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方铭教授发出的―“我仍然认为,劣质翻译的主要责任在于出版社而不在于译者,译者水平是既定的,出版社不去找合适的译者而去找不合适的译者来翻译,或者不能对所翻译的作品精益求精,责任当然应由出版社负”。这句话明确了责任,同时也将引出我这篇文章中所要论述的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
万事万物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规律的。出版社为什么找不到好的译者呢?我们知道,出版社是由各种编辑组成的(有总编、副总编、编辑部主任,以及一些编辑),去寻找译者的工作最终都是由各种编辑去完成的。因此,既然出版社找不到好的译者,那么,问题自然是出在编辑身上。那么,编辑为什么找不到好的译者呢?归根到底,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很多相关问题的稳定解只有一个,那就是编辑的素质普遍是很差的。
编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在出版社做过图书策划,本人也写过几本书,同时,还翻译过英文书和英文杂志。这些特殊的经历让我对编辑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在我看来,编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1. 缺乏责任心。这是所有问题中最严重最本质的一个。
不久前,在我就一本劣质译著对某出版社该书的责任编辑提出质询时,这位责任编辑这样对我说,“……我们出版社每年要出几百种书,不可能照顾好每本书,……”。这是推卸责任的话。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我作为译著的读者,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当我阅读劣质译著中那些艰涩和充斥着明显语法、逻辑和意思错误的译文时,我不得不试图在脑海中将这些中文重新翻译回英文,准确的说,是根据这些中文猜测它们“可能”是根据哪些英文翻译过来的,然后,再把那些“虚构”的英文重新翻译成我认为“可能”正确的中文。当然,对于那些大错特错,错的离谱,或成片的错误,我是无论怎样努力也想不出这些话能是怎样的英文翻译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尽量说服自己,跳过这段,以便自己能够继续阅读下去。但是,在这些猜测、虚构、可能和中断中,我的阅读速度大为下降,本来一个周就可以读完的书,现在不得不花费一个月之久。换句话说,我有三个周的生命被杀掉了。更有些时候,在经过近一周的努力后,我不得不将那本才看了几十页的价值近百元的书丢到垃圾桶里,因为我受够了。
编辑们,当你们知道经过你们手出来的书让读者经受这样的折磨时,你们的良心没有受到谴责吗?你们还能说出“……不可能照顾好每本书……”这样的话吗?
更何况,中国出版业的实际情况,根本不是“不可能照顾好每本书”,而是
“每一本书都没有照顾好”,作为出版社,难道你们真的不知道,读者对于译著的满意率已经低到了何种地步?!
每年能出多少本书说明不了问题,多长时间能出一本好书才是关键。多长时间能出一本好书,好书在出版的书的总数中占有多大的百分比才应该是评价一个出版社是否优秀的标准。
一位出版社的计算机图书的责任编辑这样对我说,“我们选择译者有这样三个要求:一,英文要好;二,计算机水平要高;三,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的确,这三者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位责编恰恰漏掉了最为重要的一点要求,那就是“这位译者首先要是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只有具备了“责任心”,其他三点要求才可能被认真的贯彻。我想,这位编辑之所以会漏掉这最为重要的一点,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之重要性,正说明她本身责任心就不够。
解决方案:一,每当你要不负责任时,就想想又将有多少读者将因为你的玩忽职守、不负责任而倍受折磨,你会因良心发现而变得态度认真;二,记住“多长时间能出一本好书”才是衡量一个出版社是否优秀的标准;三,如果你实在就是缺乏责任心,那么你应该主动辞职,这个职位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的人。
2. 缺乏职业道德。这是其严重性仅次于“责任心”的一个问题。
我以中国某优秀出版社某副主编的一段话做为这个问题的开场白。她在一次谈话中这样对我说,“根据我这十几年来做编辑的感受,我认为对作者的书,宁可改错,不能不改”。亲爱的读者们,你们能够想象这样的话是一位著名出版社的副主编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吗?我震惊于她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以说,她这十几年的编辑算是白做了。
在环保意识得到加强的今天,有一句致旅游者的话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当你游过之后,“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那么,对于出版业,我想类似的一句话应该致编辑,那就是当你编过之后,“修改的只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你不应该留下任何脚印”。
作为编辑,你应该知道,你有且仅有的权利就是两点:“一,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二,给作者提出你的修改意见”。在这里,我有必要对这两点做出解释。第一点,所谓“错别字”,是指真正的错字和别字,而不是指那些你不能理解的字。对于很多编辑而言,错别字的范围被扩展至所有他所不能理解的词和字。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我用“隐忍”这个词来形容冰山水面下的部分给我的感觉,而编辑认为我使用了错别字,结果就擅自把“隐忍”改为了“隐藏”。难道我不知道“隐藏”这个词吗,我就是要用“隐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词,但这是作者“意志的体现,不容侵犯”。
真正的现实情况是,很多编辑对稿件的修改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词和字的范围,已经达到了二次创作的程度。
在这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管什么档
次什么水平的编辑,最终,他们会把文章改的与他自己的修养和理解能力基本一个档次一个水平,如果作者写出的文章的水平比编辑的修养和理解能力低的话,那么虽然经编辑修改后,作者的文风荡然无存,但至少文章看起来比原先上了个档次,而如果作者写出的文章的水平比编辑的修养和理解能力高的话,那这个作者就很不幸了,所有编辑不能理解的部分都将被删除或蜡质化。
编辑们好像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作者或译者的创作都是“意志的体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对作者和译者的极为不尊重的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逐渐造成的:一,出版业是垄断行业,长期的缺乏竞争使得生物机能退化,个体的自律和自责丧失;二,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真正有效的法律法规来对编辑的行为进行约束;三,缺乏监管机制,即使存在一些约束,也因为没有监管而形同虚设。
作为编辑,你应该知道,尽管你很可能终其一生都遭遇不到编辑一部名著的
机会,但每一本交由你编辑的书稿都可能是一部名著。被多家出版社拒收或退稿,但最后却成为名著的事例已发生过多次。如果你不想与名著失之交臂,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虔诚的态度对待交由你编辑的每一本书,因为,每一本书稿都可能是名著。即使最终,根据你的智慧和判断,你十分确定这本书稿不会成为名著,你也不能因此而无视作者或译者的存在,将你的意志强加到作者的书稿中。在应受的尊重方面,名著的作者或译者和普通书稿的作者或译者是完全平等的。
很多编辑总是抱怨工作量太大,其实,这些工作量很大一部分是编辑自己给自己加上的。如果你曾看过一本书的作者原稿,你就会知道编辑们的确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编辑们的心血已经大量的注入了这本书中,书中随处可以看到编辑们走过后留下的痕迹(麦苗倒下了一大片)。做一个理智的人,你减轻工作量的同时,这个世界会多出许多好书。
在我写书和翻译书时,我所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我的孩子,我是他们的监护人,我有权利保护他们不受侵害,任何胆敢伤害我孩子的行为,都将激起我巨大的愤怒和遭到我最严厉的反抗。这种感受,我想每一位负责任的作者和译者都深有体会。
做为一位编辑,当你审读作者的书稿时,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错别字,那么,去纠正它。如果你又发现了一个错别字,那么,再去纠正它。仅此而已。当你发现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修改错别字那么简单时,你就必须和作者或译者联系了,你可以把你的修改建议或是你认为有误的地方告诉作者或译者,但最终决定如何修改的是作者和译者,而绝不是你。如果你发现的问题很多,你可以把书稿退回去让作者认真修改,如果作者反复修改后仍然不能通过,你可以选择不出版这本书;或者如果基于某些原因,这本书非出版不可,但作者或译者没有时间修改或修改不过关(这种情况很少见),你可以在征求并得到作者或译者同意的前提下让别人来修改这部书稿。
总之,做为一个编辑,你要牢记这一点,那就是―书稿是作者的,不是你的,作者的书稿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的孩子,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这些孩子的合法监护人是作者,而绝不是你。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这些作者的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你没有权力给这些孩子划定活动范围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既然谈到了审读,我想顺便谈谈在稿件审读中的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由谁来审读作者或译者的书稿。现在,很多专业外版书的翻译,比如计算机、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图书,要求译者具备很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因此,在精心挑选、审核并确定了译者后,就应该相信译者的翻译。因为,既然经过了严格的审核,这位译者胜出,那么,就足以说明他是你已知的人中最适合翻译这本书的,你应该充分的信任他和他的翻译。试问如果你不信任他,你还能信任谁?这是简单的道理。但现在的出版社在审读这一环节所犯下的一个可笑的错误就是经常会让一个水平比译者差的人来审读译者的翻译。这将立即导致本来已经正确的翻译再次被审读者改错。这种事情在我本人以及我所了解的译者身上,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但出版社却始终不能深刻的认识到。
明显的道理,如果出版社在审核译者时的确是认真负责的话,那么,最终审读这部译著的最适合的人选就是译者本人,再没有其他人比译者本人更适合审读这本书。因为,在已知的人中他就是水平最高的人选,而且通过长达数月的翻译,他对原著的了解更是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境地,还能有谁比他更有资格来审读这本书呢?
解决方案:一,牢记你只有修改错别字和提出修改意见两个权力;二,每一部书稿都可能是部名著,你应该以假定书稿是部名著的虔诚认真的态度看待交由你编辑的每一部书稿;三,学会尊重作者,学会尊重别人家的孩子;四,让译者本人来审读自己翻译的书稿;五,如果你实在就是缺乏职业道德,那么你应该主动辞职,这个职位需要有高度职业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