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应该是高福利型社会

        在视频领域,当清剿盗版行动正向纵深挺进、如火如荼之际,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又打响了音乐版权保卫战。从视频、音乐版权所有者的角度看,商业利益得到保护,这是个好事情,而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这也不是一个坏事情。
     互联网诞生并商业化之后,由于运营企业对人气、流量以及商业模式的平衡考量,使得一些原本存在的消费领域,变成了免费蛋糕,如以前需要掏银子才能欣赏到的文学作品、新闻、影视大片、音乐等,互联网都免费端到了我们面前,这就如同那些提供免费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的高福利型社会,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高福利型的虚拟社会。
     对于消费者,这当然是好事情,有免费蛋糕享用,没有谁会不乐意。可是,如果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这一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免费蛋糕带来的破坏性十分可怕。
     这种破坏性,首先表现在对于文学、影视、音乐等领域原创力的损害。显而易见,当消费者习惯了享受免费午餐,而且不论这种免费享用行为是否道德时,那么花钱购买纸质媒介、影碟CD的消费群体就会迅速萎缩;尤其是网上提供的这些免费蛋糕是通过盗版等不道德手段获取时,这些作品创造者利益就极大被损害,智力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创造者的积极性,影响到依附在这些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的人群的积极性,没有谁会一直不求回报的付出辛劳,如果不遏制盗版,线上的和线下的,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文学创作、影视音乐等产业的从业人群将慢慢流失,产业规模也必将逐渐缩小。
     这种破坏性,其次表现在对于互联网创造力的影响。互联网提供免费蛋糕的一个根本动力,是希望吸引眼球关注,提升人气和流量,从而通过广告等手段实现盈利,而就文学网站、视频网站的现状来看,通过广告盈利的模式,显然不太乐观,相反,它直接导致互联网创业者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再把技术或者模式上的创新放在首位,而是千方百计的想通过歪门邪道达到目的,这种现象很可怕,而且结果是恶性循环,你搞免费,我也搞免费,在这种恶化的互联网生态中,用户养成了心安理得享受免费服务的不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进一步左右了互联网创业者的心态和行动。
     此两种破坏性相交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如放任自流,势必造成文学出版、影视音乐制作等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被打破,其负面影响十分深远,产业规模萎缩,从业人员锐减,产业链条断裂,最后是产业发展停滞,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后果严重,当然,这是一种极端假设。
     其实,互联网和影视、音乐、文学出版等产业完全可以共生共荣,并且成为这些传统文化产业利益的分享者和产业发展的助推者,典型的例子,现在起点中文网推行的付费阅读,就是成功的案例。那么,视频、音乐网站,也可以学习借鉴起点等网站的模式,搞一些探索。当然,也必须承认影视、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文学作品有区别,文学作品可以一个人搞定,而影视、音乐作品就有难度,往往需要一个团队,制作周期也长,而且,受众的欣赏心态、兴趣也有区别,这种客观现实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视频、音乐网站采取收费模式的可行性。
    但是,无论如何,笔者认为,互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不应该建立在对其他产业破坏的基础之上,一个产业毁掉其他产业,得不偿失,互联网如果成为一个免费提供各种文化产品的高福利型虚拟社会,那么,这对其他传统文化产业将是毁灭性打击,这,不是危言耸听。(陆建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视频,音乐,文学,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