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会与不会——界定的标准非常模糊

对公司而言,会不会硬性鉴别标准是——参与写过或有成品;


对培训机构而言,会不会其他也跟就没标准的...能弄出效果,就认定是会的——至于主次、层次方面的东西,压根教不了

——一句话总结:如果你参与培训学会的编程,其实你自学完全就能学会;


对个人而言——有时感觉会,就真的会,只要投入时间+精力。



那么如何三方认同一个人真的会编程?


但现实:

1,金蝶在早期招募程序员,都数学系的——需要逻辑非常强的人才,这说明——参与或有成品,跟是否人才无关;


2,王江民30几岁,才开始接触编程,咋说呢...江民杀软是他一手折腾出来的。

精力,比成品经验的,都更重要,还有强烈的主观意愿。


3,根据个人情报分析算法,IT面试题在编程实际开发中,能用到的几乎不占1%..

而编程基础知识,在编程实际开发中,占的比重是30%..

低于5%的事件,一般定性为不可能事件。然后大家自己补脑,意味着啥?


4,IT培训机构几乎都没把编程学习主次弄出来,也不敢弄。

因为如何一个人很明确,一门编程学习啥是主要,啥是次要——压根就不会去参与培训,自己翻书就能掌握编程;


5,编程风格每隔1-2年变换一次,如果不具备软件工程思想,而去编码,其实都是靠经验堆码——那就是码农。很奇怪,做了10几年的码农,有啥资格给新人介绍如何做奴隶?——因为这类人,连软件工程都搞不懂的。


6,目前,一门编程的知识量,往往非常庞杂。但很少人,思考一个问题——真正项目中,用到的知识有多少?——你总不能啥都学一遍,才去折腾开发,那人才成品也太高了。

比较理想的方式,是现学现用——但这会涉及一个认知学难题:跨层次知识应用。


总体而言,目前不管是公司、培训机构或人才自身,对能力的鉴别,都是非常残缺而偏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题五 会与不会——界定的标准非常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