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上的这片文章推荐大家都读一下, 虽然讲的是高考的事情,我们的传统教育应该反思,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
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
“中国人民破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并转发了去年5月29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一个叫马振翼的美籍华人。
10年前,马振翼在加州创办了一家叫“星腾科”的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10年来,“星腾科”帮助数千华人学生,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
美国顶尖大学究竟是怎样招生的?与国内只看分数的高考比有啥不同?
春节前,在北京建国门外一栋高层写字楼里,我们采访了深谙美国大学录取之道的马振翼。他笑呵呵地说:“美国各大学,都有一套挑选未来优秀人才的系统,而我们就是在不断破解它。”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
今年34岁的马振翼,在台湾出生,小学即到美国留学,大学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还当过高中老师,后来自己创业。他身材高大、壮硕,长了个像成龙一样的鼻子,人很健谈,说话语速极快,少有停顿。
“咨询,就是聊天啦。跟大陆学生谈话,我最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差不多”、“马马虎虎”、“还行吧”,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大多三言两语,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交谈起来特别费劲。问他们为啥想去美国读书,回答基本上就是:那边教育先进,科技发达,学成后报效祖国;想以后去华尔街当证券分析师;要不就是父母让去的,看别人都去等等。总之,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说得很表面化。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面试100个学生,有80多个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干什么。
有天,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让马振翼眼前一亮。
这个男孩姓杨,他在北京见到马振翼时,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大学。他的父亲是个工程师,家庭收入中等。小杨的父母觉得,孩子只要能进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大学,就很满意了。可聊了没多久,马振翼就在心里说:这是哈佛要的人才啊!
小杨长相普通,但给人的印象很阳光,善于表达,“聊他的经历,让人感觉很有趣、很兴奋”。他是从农村出来的,7岁之前,都生活在一处沙漠里。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天空常常是黄色的。
跟绝大多数天天备考的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他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那些农村孩子需要什么,也懂他们的心理。
“像西部农村的学生,不仅缺乏物质资源,更缺少精神资源。他们需要资助,我要帮他们,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他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的老师,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多的时候,他甚至召集到一百来个志愿者。
“我很看不惯地方上一些公益组织的腐败做法。他们把公益当成生意做,挂羊头、卖狗肉,以慈善的名义捞钱,践踏人们的爱心。”接着,他讲了不少让马振翼大开眼界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他让我觉得可贵的地方在哪儿?”马振翼自问自答道,“可贵的是,他看不惯一些公益组织的行为,但他并不只是发发牢骚,而是自己想着去做,去改变,亲手创办一家NGO。”
在中国,谁想注册一家NGO,可不是件容易事,何况还是个高中生。“NGO,明明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可为什么必须挂靠在某个政府部门底下,才给注册。”这是小杨最感纠结、难办的事。
他告诉马振翼,开始特别不顺,跑了很多地方,找了许多人,都没办成。最后,是当地一家媒体出面,帮他挂靠在一个县级单位下边,才算注册上。
“小杨办的NGO,很有创意,是一家网站,一家整合了当地公益资源的网站。”比如,现在有20名可以支教的志愿者,把他们的资料发布到网上,哪家NGO需要,直接联系就可以了,不用到处现找人;再比如物资,像电脑、书刊、过冬衣物等等,都发布到网上,大家支配。这个网站,实际上就是NGO资源共享的平台。小杨告诉马振翼,网站已小有规模,有200多家NGO成为他们的会员。眼下,他们正在做远程教学,想让僻远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小杨的另一段经历,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小杨一个人去了西藏,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人生就好像旅行,重要的不是你都去了哪里,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你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小杨这么认为。
“你就没有很难过的时候?”马振翼问他。
“没有,我喜欢笑。”
“你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首先,我是一个热情的人。我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挑战、喜欢自由。还有,如果是我认准的事,我会很执著,一定会去做。”
“在你的成长中,有谁给过你好的帮助或建议?”
“我爸爸。他一直告诉我,要学会宽恕和帮助别人。”
马振翼问小杨,去美国上大学,最想读什么专业?他回答说:中国经济改革30年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受益最大。而西部,几亿人像是被忽略了。他的故乡,现在依旧落后、贫穷。
“我常常有种无力和受困的感觉。如果能去美国上学,最想读的是经济学。我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将来回到家乡,改变那里。”
这番问答让马振翼很满意。“你们问,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如果硬要套的话,可以这样说: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他飞快地说。
“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潜力。他很有想法、也很有激情,这就是他身上的亮点。我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包装、制作,而是尽可能地发现、发掘。如果是一颗宝石的话,我只需要把上边遮蔽的杂质去掉,让它闪闪发亮。”
换了口气儿,马振翼又接着道:“影响世界,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在美国,高中4年什么都不做,天天关起门啃书本,肯定不行,一定进不了哈佛的。”
“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袖才能的人,却从来没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自己想干的事,那人家怎么能信你呢?”
“这个姓杨的小伙子就很棒。看不惯环境,他就自己去做一个NGO。虽然很困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克服重重阻力,最后注册成功,募集到善款,这说明他有克难制胜的勇气和能力。旅途中,他能拔刀相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就很勇敢、很有担当嘛!还有在牧区生活时,他去小学无偿地教书,帮助当地的穷人,这种服务社会的精神,正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可是,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SAT(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分数满分是2400分,他只考了2000多点儿,申请哈佛能行吗?那可是世界级的竞争啊。据说2011年,哈佛的入学申请人数,升至史上之最。
哈佛对小杨的面试地就在北京。谈话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假如你被录取的话,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
最终,哈佛的经济系录取了他,并给了全额奖学金。
“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一天, 有对母子前来咨询。孩子妈兴冲冲地对马振翼说:我儿子的SAT,考了2370分,你一定要让他进哈佛或耶鲁!但是,马振翼跟她儿子接触后,感觉特无聊,很无奈。
“No,我做不到!”他告诉孩子妈。
“为什么?”她跳起来问,“我儿子的分数,接近满分。他要进不去,简直没天理了!”
最后,这个男孩果真既没去成哈佛,也没进耶鲁。得知北京那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的事,马振翼说他一点儿都不奇怪,觉得很正常。
“在美国,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许多也照样会被哈佛刷掉。”马振翼介绍道。“星腾科”的SAT培训班,年年都能出几个满分学生,相当于国内的“状元”。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后都进不了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
有媒体报道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美国顶尖大学,也都有类似情况。据马振翼了解,哈佛的SAT平均录取分数只有2250分;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利,只有2050~2300分。“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这是马振翼的经验谈。
“SAT满分是2400,谁可以告诉我,2300的学生,一定会比2250的学生,在未来成功率更高?在美国,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用学生的SAT成绩,只能预估出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第二学期的就估不出来,完全没有因果了。美国的‘高考’,都没办法测出一个学生,进大学6个月后是什么样的,你怎么指望这个‘高考’,可以预测人10年、20年后的样子。”
那是不是说,美国大学录取不看重成绩喽?
“也不是。只不过相对于国内高考来说,他们不只看分数,不绝对以成绩论。”马振翼解释道。他说,美国的大学录取,大致看三大块: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三是课外活动。成绩不仅有SAT,还要看高中4年的平均成绩等。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当成绩过了录取门槛后,分数只能起30%的作用。
“你要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光是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这些大学,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答案很简单: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在一篇写哈佛大学录取部(相当于国内高校的招生办)主任威廉·菲茨西蒙斯的文章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被人称为“哈佛良心”的威廉,在哈佛做录取工作已经超过40年,他亲手招进的学生,超过7.3万名。有一回,他去华盛顿,为那里的高中生和家长做有关大学申请的演讲。
讲毕,一位妈妈把自己的儿子推到威廉面前。她兴奋地说着自己的孩子,多么积极进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多么具有一个真正学者的范儿时,威廉只是听着,没有吱声。
等她唠叨完了,威廉,这位身材魁梧、曾跑过30多次马拉松的男人,才低下身子,看着面前沉默的小男孩,轻声地问:“你平时喜欢玩什么?”
“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可是在国内,那些前来咨询、想报考美国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好多想法还是中国式的,还没跳出中国高考模式。
马振翼总结说:“往往,这些学生的英语能力很差,而且,在自由时间里,除了功课,没做过什么有助于录取的事。但他们的爸妈,却要求他们入读常春藤盟校。”
即使有课外活动,也很单一,大多是学校组织或安排的,像“模拟联合国”、军训等;要不就是去敬老院做义工,当运动会的志愿者,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也看不出参与者的想法和热情。
“我了解了你做的课外活动后,仍不能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振翼常常无可奈何地对学生说,并教导他们,“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加之不懈地努力和坚持,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尽管确立了这样的原则,但对于国内多数学生,马振翼一时也找不到太好的办法。“你就是告诉了他们,课外活动很重要,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做。我们真的不得不牵着他们的手,和他们一起做每一件事。”
他反复提醒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你的课外活动,是否体现出你的个性?你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出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名校作出是否录取的考量——甚至在你学科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
马振翼强调,大学考察课外活动,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能突出你能力的活动,就是好的活动。假如你参加了3种社团,都是普通团员,就不如只参加一个,但是担任了主席职位,这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是,要有突出表现为好。美国的高中有各种社团,自己也可以申请组建新的社团,所以,参加了并不说明问题,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组织了哪些活动才重要。
他还列出了一些美国名校比较看重的项目,例如:体育、社团、夏令营、研究性活动,或者参加实习、做义工、旅游、参加比赛,甚至还包括兴趣和爱好,哪怕是逛街买东西、玩电脑游戏和听音乐……
“如果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我们会通过咨询和测验,了解学生的内心。你想要什么?想干什么?梦是什么?找到他的兴趣点,就引导、鼓励他去尝试。”
但真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跟学生沟通时,很多时候得一点点地问,一点点地抠。”马振翼说,他们会问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你最高兴的儿时记忆是什么?距离最近一次哭,多久了,为什么哭呢?
他们是去美国上大学的,跟什么时候哭了、什么时候笑,有嘛关系呢?许多人不解。
“当然有关系了!”马振翼笃定道,“一所大学要招几千人,他们要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从本质上与别人区别开来。你的喜怒哀乐,能表露你的内心、你的性情。比如说,有个学生讲,他最近一次哭是在6岁,为什么哭,已经记不得了。那么这个学生,很可能是一个正面、乐观的人。”这么做的目的,就像是扒开外皮露出瓤,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这招还挺管用。连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父母都不知道的隐私,也让马振翼给刨出来了。有回,他问一个学生啥时哭过,回答说是几个月前。为啥哭?说是朋友背叛了他。怎么个背叛法?造成什么伤害?一路追根问底,才发现事情不简单,这个男孩是同性恋。在后来写的大学申请信里,男孩坦陈了一切,反被录取了。
还有一回,马振翼的办公室里来了个“富二代”。“那小子一身的名牌,手里拿个iPhone 手机。吊儿郎当的样儿,叫坐不坐,问一句答一句,不问不说话。”问为什么想去美国念书,想学啥,他说不知道,是他妈叫他去的。
马振翼耐心地与他对话,慢慢推开心门,发现了他的心结。
原来,这个男孩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天放学回家,亲眼看见他妈妈跟一个陌生男人在一块。发现母亲婚外情,这事对他冲击很大,但他却从未跟人提及,包括父母,一直憋在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人一天天长大,他变得越来越叛逆。只要是他妈让他做的事,他一定不做或者不好好做,故意对着干。马振翼帮他舒解,引导他。最后,这个男孩说想读心理学。
“很好啊。你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对你读心理学,一定会有帮助的。”
马振翼还给一个特别不爱读书的学生做过咨询。聊着聊着,他发现这个男孩很喜欢玩电子游戏,那就聊电玩吧。“一谈到这,那家伙滔滔不绝。”哪家公司设计的游戏最棒、玩家们现在都玩哪款游戏、去什么网站玩、如何操作、武器系统怎样,等等。
“你简直就是个专家嘛!”马振翼夸他。
“嘿嘿,还行吧。”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开发一款游戏?”
男孩愣了一下,说从没想过。
马振翼鼓动他试试,又说服孩子爸,给他投了几千块钱。接下来,男孩自己动手写出剧本,又跑到一所艺术院校找大学生帮他绘画。虽然他的游戏没有全部完成,但他把企划案,成功地卖给了一家游戏公司,获利两万。整个过程,历时8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如何跟人谈判,如何组织团队。他要管别人,给人发工资,要做企划,要掌管财务……经过这8个月,男孩说自己一下子长大,有了责任感。后来,他被美国排名15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系录取。
正接受“星腾科”培训的北京女孩小段,是个90后。她现在关注一件身边发生的事:与她同龄的少女未婚怀孕的问题。她利用课余时间搞调查,从小广告上找到给少女堕胎的私人诊所,明查暗访;想方设法接触怀孕女孩,了解她们的身世、经历和想法。后来,小段在自己的学校搞了一场辩论:你如何看待“少女怀孕”这一社会现象。
“我们会有意地,让刚进入高中的孩子,发掘出自己的社会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态度。”马振翼强调道。
万一有人撒谎怎么办?伪造自己的课外活动,没做过的事,就说做过了,那些远在美国的录取官,怎么可能发现?类似的问题,马振翼曾问过一个哈佛的面试官。
“这个简单啊。”对方告诉他一个小窍门:多问细节。
“比如,一个学生讲他发明了某种东西,你可以问他:使用何种工具、哪里出产、什么牌子、性能如何等等。”哈佛在北京面试一个学生的时间,通常为40~100分钟。如果根本没做过的事,一个高中生,是经不住那些久经沙场、经验老道的面试官追问的,总会露出破绽。
“申请者的人生故事,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在美国,到了申请大学最后阶段,学生能下功夫的,只有自己写的申请信了。其他都木已成舟,只有这个,可以努力写得更好。
像哈佛,每年的申请者有2~3万人,录取的只有2000多人。面对成千上万封申请信,一所名校的录取官,读一封信的时间很有限。怎样才能让他们在你的信上多停留一分钟,能否让他们对你留下深刻的、超越刻板分数的印象,关乎申请者的命运。
“关键就是要写出个性、写出彩儿。要一下子吸引住录取官,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强烈地呈现出你的形象和人生理念。”马振翼强调说。
深圳女孩小陆,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日思夜想后,她等来的却是一纸拒录信。读过这封令人沮丧的信后,小陆有些慌了:自己品学兼优,做了不少课外活动,咋还被拒绝了,哪儿出的问题?她去了深圳的“星腾科”求助,希望能找到答案。
看过她的申请资料,留学顾问觉得问题就出在申请信上。在信中,小陆着重描述了她打羽毛球的事。如何重写申请信,她与留学顾问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最后确定重写的内容,是她曾与台湾高中生共同组织的一场两岸对话会。这回,小陆的申请获得成功,她如愿地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你的故事不一定很离奇,但一定要让人感动,要与众不同。”这是马振翼坚持的标准。“星腾科”培训班里有个华裔女孩,父母是开餐馆的,没什么文化,家族中也没有人上过大学。她自己很少参加课外活动,课余时间都在餐馆里帮父母的忙。她的大学申请信,就写她在餐馆里干活儿、在家照顾弟弟的事儿,写得很生动、很具体。结果,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打动了哈佛录取官。
有记者曾问哈佛大学录取部主任威廉,在年复一年的录取工作中,什么最令他难以忘怀?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阅读申请者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在这里,你每年能看到两万多个申请者的真实生活。他们的高中、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祖国、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还有这些人,在生活中克服困难所取得的成就。任何一个做这份工作的人,都是个幸运儿。因为你有机会看到未来。从这些学生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样子真不错。”
每年春季大学录取过后,在北美华人报纸、网站上,都会出现不少相关文章。那些刚刚结束激烈竞争的人,撰文谈体会、晒心得。
有篇文章,专门讲了一个学生如何成功地写申请信的事。
这个男孩高三时,挑头建起网上论坛,主要用于同学内部交换信息、讨论作业。但好的愿望,却演变出坏的结果。参与者渐众,论坛失控,内容五花八门,有人把一些旧考试题和答案也贴上来。令他们喜出望外的是,期末化学考试,考卷与论坛曾贴过的一模一样。
很快,网站被人告发,校方如临大敌。在美国,作弊是很严重的事。作为网管,男孩的成绩单里,不仅多了个刺眼的F——不及格,人还差点被学校开除。
本来,这个男生成绩很好,在全年级500人中排名第一;课外活动也很积极,暑假连续3年做水上救生员,进常青藤盟校十拿九稳。但突然卷入这样一场风波,他连上普通大学都玄。第一次遇到人生路上的挫折,男孩非常沮丧。有段时间,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他的大学申请信,写的就是自己犯下的这个错误。原本是一件不光彩的经历,却让他写得非常积极、正面。信中写道:“在这几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不是学微积分或莎士比亚,而是学习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责任、荣誉、正直和诚实。
“我很庆幸这么重大的事件,发生在我人生的早期,这使得我有一生的时间来吸取教训,完善自己。我成熟了许多,并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人。我学到,责任和正直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品质。在我年轻时遭到这样的教训,终归比我长大后遇到、并使我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要好很多。
“从这一点看,我的人生眼界变得宽广了。我不再将视野局限于不惜任何代价都要上大学这一点上。从此,我人生的眼光更长远,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也改变了。”
“高考就是你的梦吗?可它除了分数外,还能看到什么?”
“假如我在国内读高中,可能就废了。”马振翼这么讲他自己。
他在台湾读小学那会儿,教师是可以体罚学生的。不好好念书,老师可以用藤条抽学生手掌。“错一个字,打一下。错了300个,就打300下。我没有一周是不被打的。”至今,最让马振翼耿耿于怀的是,一个男老师骂过他:你是我教过的最笨的学生!这让他很没有自信心。
到美国上学后,人也没多少起色,还是老样子,玩、混,就是不念书。到初中为止,他转了7所学校。直到上高二,遇到一个教数学的白人女老师。
“她对我特别有耐心,像妈妈一样关心我。在她的课上,我常受到夸奖。我喜欢上了数学,每次考试都考满分,每天作业都做。”后来,她又把马振翼介绍给一个教高年级数学的老师。很快,马振翼学完高中数学,又跑到离家不远的伯克利,修完了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和物理,并顺利通过考试。
申请大学时,马振翼除了数学和物理,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差。既然这个学生,一年跳了好几年的数学课程,肯定不笨,有天分。于是他被伯克利录取,双攻物理和数学。
“是那个女老师改变了我,她给了我自信心。否则,我现在可能还是混。”马振翼当高中老师时,也教数学。他教书的地方,是黑人居住区,犯罪率高,50%的学生毕不了业。
“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启发他的潜力。如果半年里,能有一个学生被我启发了,对数学产生兴趣,那我就成功了。”有个黑人学生,起初很恨马振翼,给他写来死亡威胁信。因为他吸大麻时,被马振翼逮到。半年后,这个学生又写了封道歉信。等马振翼离开这所学校时,这个学生哭了。
“人在年轻时学到的课本知识,可能会被忘掉。但一个启发、一个感动、一个梦想,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从自己读书、教书经历中,马振翼悟出的结论是: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这些年,马振翼在中美两地,接触过的学生不下几万。聊到两地学生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美国的教育,从小开始就教你发现自我,鼓励小孩敢想、敢做。它的文化也一再告诉人:只要你想到、你做到、你充分努力了,那你一定会得到!
中国的教育,没有给人理解梦想的空间。
“难道高考,就是你的梦吗?可它除了分数外,关于你是谁,你要什么,你想做什么,你的梦是什么,这些能看到吗?没有梦想,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吗?没有梦想,中国能出乔布斯吗?”
《纽约时报》那篇报道说,“星腾科”去年在美国的营收有700万美元。至于在中国有多少,马振翼苦笑道:“我来大陆3年了,还没挣到钱。”但很快,他又乐了。
“假如每年,我都能发掘出一两个,像银川男孩那样的学生,也值了!”
他的想法是:当这些年轻人站在人生的拐弯处、梦想的道口前,自己能在他们身后,用力地推上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