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板 debug

啊~~~,从上周三开始接手这个别扭的imx31的armadillo的蓝色破板子,到今天已经是周二了,马上就是一周了。终于把基本的过程跑通了,其中遇到不少的坎坎坷坷,现在都解决了,感觉真是不错。
首先,一个基本的开发流程当然是 jtag,bootloader,kernel,rootfs。每一步都是建立在上一步的基础之上,只有上一步完成了,才能继续后面的工作。
一.
Jtag。所有的cpu都必须遵守的协议和提供的调试接口。去年的这个时候研究了jtag的内部的具体协议,现在忘记很多了,因为我并不是开发jtag程序的程序员,但在当时,确确实实自己做过实验,写了几个遵从jtag协议的测试程序。现在只能记得jtag的协议是基于一个状态机,自身有几个寄存器,像DR,IR。在cpu内部是一个菊花链的结构,把所有的寄存器串行连接起来。
过去用的是开源的jtag调试软件openocd。可是当时的版本并不支持imx31的cpu,所有又从网上下载了更新的版本。但新的版本的调试脚本的书写方法发生了变化,由于时间紧,没有仔细研究,就直接拷贝过去了,没有具体弄明白具体的含义。最后使用jtag的结果是:可以控制cpu的运行和停止,也可以对ram进行读写。但是flash不好用,也不能在ram中运行程序。
这个时候真是烦躁,如果jtag不好用,就不能下载uboot,就不能进行后续工作了。
接着,看了armadillo提供的随机附带的光盘。其中使用了另外的方法----shoehorn。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shoehorn在不经过jtag的条件下就可以调试cpu。读了一遍shoehorn的源码,知道了imx31是支持uart启动的,而shoehorn就是封装了uart启动的相关命令的字节流。所以使用shoehorn就可以将bootloader下载到flash中。
可能有的后续工作:
n 1.jtag的继续调试,n 让imx31可以从jtag下载bootloader
n 2.shoehorn中是否有针对board的代码,n 如果有,n 就设计到移植n 问题。
通过shoehorn就跳过了jtag的限制,进入了bootloader阶段。
二.Bootloader
Bootloader是当前多数系统都要使用的引导程序。对于linux系统,在进入linux前,会将machid,tag链作为参数,传给linux的起始函数(r0:0,r1:machid,r2:tag_list)。Bootloader也提供部分的调试功能,比如读写内存,flash操作等等。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内核设置正确的启动参数。
在armadillo的开发板中,原始的bootloader是hermit。第一次接触hermit,所以需要到网上获取一些相关信息。但是并不多。最后只能看代码。
Hermit 分为host,和target两个部分。Host运行在pc机上。Target运行在目标板上。只有在目标板上的hermit运行时,host的hermit才会连接到target,进行下载操作。
Hermit的操作依赖于memmap(可能是shoehorn给的),即描述了cpu中的存储器分布,和bootloader,kernel,userland的烧写位置。这个文件或者说这个表,我没有仔细追究到底在哪里,因为我的操作不太相关。
但是,hermit是明显的board相关的。如果硬件改动较大的话,必须进行移植。
在这里hermit只是充当了uboot的bootloader。利用hermit的烧写功能,将uboot烧写到hermit的flash位置。所以只要hermit的memmap中的起始位置正确,那么作为bootloader,uboot和hermit就没有区别。所以一旦烧写成功,下次启动的时候就是uboot了。
这里有一个细节:在用shoehorn下载hermit,或者uboot的时候,必须要把cpu置于uart启动模式下,否则无法操作成功。而当bootloader烧写完成,就需要把启动模式改为flash启动。这样下次启动才能成功。
在windows下,使用hermit工具时,shoehorn已经集成了简单的hermit代码,这样shoehorn完成,目标板就已经有一个在ram中运行的hermit了。此时就可以紧接着烧写uboot了。如果在linux中,则需要手动指定那部分大约2k的hermit 的ram代码。

Uboot。
在uboot2009中发现了对cpu imx31的支持,但是并没有对armadillo的支持。所以只能选择一个跟其相近的board。这里选择的是imx31_lite。
Make imx31_lite_config(可以从Makefile中看到不同board的配置名称)
Make all
这样就生成了u-boot.bin。通过上述方法,下载。
重新启动,good,成功。
利用其中的命令,可以读写内存,flash的相关操作,等等。
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启动linux了,但事实不是如此。
同样的内核,使用hermit就可以成功启动,但为什么uboot无法成功引导呢?
很纳闷,但是我可以看到内核已经解压成功了。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必然是解压完后,启动实际内核地址的时候有问题。从解压内核的函数 decompress_kernel,上下来看。从head.S, head-common.S中,了解了内核启动的流程。幸运的是,在head.S中有一段debug的部分,这个部分显示了内核解压完后,运行之前的一些内存地址和寄存器信息。这些正是我想要的。比较正常启动内核的数据和非正常启动的数据就可以看到不同之处,进而分析原因了。将这部分的debug打开,但是编译的时候出错了,把错误修改了,就可以通过了。
咦?根据head.S的提示,不同的地方在于machid!正常的是0x77E,而错误的是0x4D4 !
这是为什么呢?根据head.S的线索,找到了MACHINE_START这个宏。但是到这线索就断了,但是发现头文件里有个叫mach-types.h的文件。可是好像怎么也找不到这个文件。到网上搜索一下,有人提示arm/tools/mach-types中保存了跟这个宏相关的信息。果然,在文件的最后一行写着Armadillo-500 FX  0x77E。这跟内核中的MACHINE_START对应上了。关于machid的内核一端已经找到了,head.S的意思就比较machid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就转到对应的执行点。由于machid不对所以内核就当然起不来了。那么错误的machid是哪来的呢?
应该是bootloader吧!怀疑,做实验,看代码。发现在uboot启动linux的第二个参数中,赫然写着mach_id。这不就是我要看的数据吗?加个printf,重新编译。——————错误的0x4D4!
原来是bootloader的问题!在uboot中沿着machid的线索,找吧!
突然发现uboot的一个环境变量machid决定了machid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个环境变量,那么uboot就会针对board给出自己的machid,这个machid是在make xxx_config时,进行配置的。
哈哈,太好了,setenv machid 0x77E ,重新boot。Bingo!看到了熟悉的内核启动信息。。~~~~(>_<)~~~~ 不容易啊。回头去看那个mach-types,错误的0x4D4 对应的竟然是imx31_lite。原来如此!借用人家的uboot,人家给内核传参的时候就是自己默认的machid。 偷人家的就是不行啊!大功告成了,可是还有要做的地方:
借用人家的uboot,所以当前的uboot的网络不好用,每次下载都要通过串口,慢啊,如果有时间把这部分弄好。
三.内核,kernel
终于到了内核的部分了,啊呀呀,这不是胜利就在眼前了吗?事实给我又一次的打击!
Armadillo只给了内核源码,和编译好的内核。以后做的驱动都是要基于这款内核的,所以必须要自己重新编译内核。
没有配置文件,怎么办?自己配吧!我配,我配,我配配配!
编译,load,运行,错误,配置,编译,load,运行,错误,编译,load,运行,错误。。。。。。进入了死循环!还是看看人家armadillo怎么干的吧!
把一个光盘上的文件解压到硬盘上,然后再创建一个内核源码目录链接到这个文件,最后make一下,最后就好了。试试!果然好使。那么他是怎么配置的呢?内核配置文件.config,统统告诉我了。用代码比较工具,将正确的配置文件和我的错误文件比较,结果出来了。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我知道内核起不来,主要跟内核和cpu的配置部分有关,至于设备驱动,就不去看了。
配置,编译,下载,实验,配置,编译,下载,实验。。。。。
最后发现那个罪魁祸首的配置选项CONFIG_CPU_32v6K
如果配置了这个选项,内核就无法启动了。但是不太清楚为什么
好了,内核已经可以正常启动了。
四.Rootfs
在uboot中配置好启动参数,把rootfs放到sd中,boot!
嗯?无法启动!为什么?为什么?!
好像挂载成功了,但是无法运行init。
修改启动参数中的init=/bin/ash,结果也是无法运行。
这个部分花了好长时间来解决。换编译器,换busybox,无论如何都起不来,郁闷!为什么二进制文件无法执行呢?
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应该是内核配置的问题,rootfs本身的问题已经过了好几遍,不会有太大差错。看看内核中关于应用层运行文件的格式和关于编译格式的部分,逐个修改,逐个试验,最后找到了最重要的配置选项
CONFIG_AEABI=y
CONFIG_OABI_COMPAT=y
如果配置了这两个选项,最后的rootfs就可以成功挂载了。显然是编译格式的问题。
Ok!rootfs已经可以挂载了。
这个部分看起来简单,但是这个问题是跟内核问题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做起来是比较麻烦的。

 

好了。整个通路跑通了,以后就是小问题了。
小问题一:
Rootfs启动的时候提示 找不到/dev/ttyS0。
呵呵,没想到会有这个错误。TtyS0是大部分rootfs启动时的默认console,可是imx31的内核,与众不同。明显的uboot启动参数中console=ttymxc0。这里是ttymxc0不是ttyS0,所以我要在rootfs的dev下做一个指向ttymxc0的链接。但在/dev/下没有ttymxc0的设备节点,只能自己mknod了。可是mknod又需要ttymxc0的主从设备号,去看源码,找到了!哈哈
Mknod ttymxc0 c 207 16
Rm ttyS0
Ln –s ttymxc0 ttyS0
重新启动。成功!
小问题二:
怎么在uboot里给flash分区呢?我知道这个分区时通过mtdparts指定的。但是指定分区,需要知道flash驱动的name。还是看代码,找找找。。。,哈哈找到了 ------armadillo5x0-nor。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mxc0 root=/dev/mmcblk0 mtdparts=armadillo5x0-nor:384K(uboot),2M(kernel),-(rootfs)
启动。
Cat /proc/mtd
正确,分区信息显示在眼前!
这些只是到现在为止,我所遇到的问题,怕忘了,赶快记下来。
以后的工作还有很多,包括内核的精细配置、驱动的编写等等,但这些跟这周的工作比起来,都是小菜了。
下面总结一下,整体的操作手顺。
选择uart启动,使用shoehorn烧写hermit,再烧写uboot。
选择flash启动,启动uboot。
配置kernel,注意上述的配置选项。编译,mkimage。
使用uboot 的loadb下载uimage。
将uimage烧写到flash。
setenv machid 0x77E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mxc0 root=/dev/mmcblk0 mtdparts=..
bootm kernel_addr 由于是nor,可以直接启动,但是感觉先拷贝到内存,再启动会更快些。Nand则必须先拷贝,再运行。

其中最大的风险在于第1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工作,Flash,工具,makefile,编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