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zz) 与BCG接触下来的一点点感想

我知道,我知道本版不乏BCG、麦肯锡的粉丝,还有无数憧憬国际知名投行的筒子们。但我还是想和大家分享我与BCG接触下来的新鲜经验。一方面算是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希望能帮助各位更好地了解咨询业。

本人因为身处业务发展部门,有幸全程参与了BCG的一位董事总经理(携两个项目经理)到本行开展的访谈活动。总BCG的总体印象是:形象好、沟通能力差。


先说形象好。两个项目经理都是清华毕业,都是严格意义上的SGMN。在访谈过程中,有个男的就专职摆pose,很少插话。清华MM长相可以,更要命的是声音好,一开口就让你觉得无法抗拒,搭讪技巧确属一流。

沟通能力确实差。这不光是我的个人见解。从行长到处长,大家一致认为BCG的人沟通能力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只顾自己问,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很多时候,明明处长们有话要说,咨询女也不知道顺藤摸瓜深入发掘。往往处长话到嘴边还得咽下去。还是我们行长彪悍,牢牢把握主动,

自己说几点,说完就送客走人,呵呵。如果访谈只是自己对着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照本宣科,我要请你咨询的人干嘛?

二、语言表达能力差。一个提问可以长达一分钟。。。N多限定词,假设条件,弄得咨询女自己都磕巴。给人的感觉是,你在提问之前自己也是稀里糊涂的。我觉得提问就应该是简洁的、有针对性的。

三、董事总经理干啥的?我不知道董事总经理此行的用意,仅仅表达重视?绝大多数时间一言不发,难道是德国人沉默少言的缘故?

访谈过程中不断有处长退席,因为他们都觉得此类访谈并无意义。


问题出在哪?

依我看,问题在于,我们迷信BCG,BCG迷信清华。其实呢,如果公司内部有良好的治理结构、顺畅的沟通机制,基层的很多声音就可以传到最高层,无须借助第三者。现实的情况是,下面的声音无法上传,高层有帮子人只迷信洋人,总以为远道的和尚会念经。这种迷信不破除,不知道要花掉多少冤枉钱。

名企招人过于迷信名校。投行、咨询的门槛之高是大家所公认的,然招进去的人真的胜任否?我看,很多时候也就是当个摆设。上次和招行的一位行长吃饭,他谈了谈用人的原则,我终于明白何以招行零售业务开展得这么好。行长说:我们不看重学历,名校什么的。

我们关心的是形象好吗?眼睛会说话吗?家里有资源吗?会和人打交道吗?你看看人家的用人思路,真正的市场导向。

大胆提出一个判断:用人单位的用人导向会越来越看重实际操作,不再迷信文凭。
也许复旦的学生会很不服气的说,我才不去做这些没技术含量的事情呢。我告诉你,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市场经济就是卖,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就是一个卖字。你若是追求高技术含量,那请你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吧。。。

到了单位你就会发现,你就是一器具。你能完成任务就有饭吃,完成不了任务就没饭吃。谁能完成任务谁就行。商业银行、投行也罢概莫能外。越来越多的员工配置到销售环节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个时候可不看你的学校牌子,就看你能不能完成任务。

做什么准备呢?

几点小建议:

1、一定要学会秀!你可以通过校内的活动,甚至学术活动锻炼自己嘛
2、一定要用好office !
3、一定要练好笔杆子,尤其是想去国企的同学
4、一定要放低姿态。你一旦离开学校,复旦对你的意义就好比地心引力对航天员的意义
5、一定要注意形象。长得不好,气质就要好,气质不好声音就得好,都不好,难办了。。
6、一定要会喝酒,怎么保护自己你自己去琢磨

大家都加油吧!欢迎拍砖!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源zz) 与BCG接触下来的一点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