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类入门(二)文本分类的方法

文本分类入门(二)文本分类的方法

文本分类问题与其它分类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方法可以归结为根据待分类数据的某些特征来进行匹配,当然完全的匹配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必须(根据某种评价标准)选择最优的匹配结果,从而完成分类。

因此核心的问题便转化为用哪些特征表示一个文本才能保证有效和快速的分类(注意这两方面的需求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自有文本分类系统的那天起,就一直是对特征的不同选择主导着方法派别的不同。

最早的词匹配法仅仅根据文档中是否出现了与类名相同的词(顶多再加入同义词的处理)来判断文档是否属于某个类别。很显然,这种过于简单的方法无法带来良好的分类效果。

后来兴起过一段时间的知识工程的方法则借助于专业人员的帮助,为每个类别定义大量的推理规则,如果一篇文档能满足这些推理规则,则可以判定属于该类别。这里与特定规则的匹配程度成为了文本的特征。由于在系统中加入了人为判断的因素,准确度比词匹配法大为提高。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仍然明显,例如分类的质量严重依赖于这些规则的好坏,也就是依赖于制定规则的“人”的好坏;再比如制定规则的人都是专家级别,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常常令人难以承受;而知识工程最致命的弱点是完全不具备可推广性,一个针对金融领域构建的分类系统,如果要扩充到医疗或社会保险等相关领域,则除了完全推倒重来以外没有其他办法,常常造成巨大的知识和资金浪费。

后来人们意识到,究竟依据什么特征来判断文本应当隶属的类别这个问题,就连人类自己都不太回答得清楚,有太多所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在里面。人类的判断大多依据经验以及直觉,因此自然而然的会有人想到何让机器像人类一样自己来通过对大量同类文档的观察来自己总结经验,作为今后分类的依据。

这便是统计学习方法的基本思想(也有人把这一大类方法称为机器学习,两种叫法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些区别,均无不妥)。

统计学习方法需要一批由人工进行了准确分类的文档作为学习的材料(称为训练集,注意由人分类一批文档比从这些文档中总结出准确的规则成本要低得多),计算机从这些文档中挖掘出一些能够有效分类的规则,这个过程被形象的称为训练,而总结出的规则集合常常被称为分类器。训练完成之后,需要对计算机从来没有见过的文档进行分类时,便使用这些分类器来进行。

现如今,统计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文本分类领域绝对的主流。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中的很多技术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相比之下,知识工程方法中专家的主观因素居多),存在明确的评价标准,以及实际表现良好。

下一章就深入统计学习方法,看看这种方法的前提,相关理论和具体实现。

 

参考:

http://wiki.52nlp.cn/

http://www.blogjava.net/zhenandaci/category/31868.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医疗,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