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想很重要,怎样规划并实现之,更重要.
往往有人把”有理想”作为”人格崇高”的代名词.这种习惯是错误的.有理想就像要吃饭一样,正常.理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更侧重于精神上的一种需求.
理想,并不仅仅是指”为人民服务”,”我要做劳模”,”我要做首富”这样的口号.理想可以更为短期,更为实际一点.比如说,买个朋克风格的汽车,或者建个LOFT,甚至卖炊饼都可以作为理想.把理想妖魔化,是由于传统的保守自闭倾向造成的固执.
今天的世界已经改变了很多.曾经国破家亡的时候理想不多,当时献身革命改变时势是为数不多的理想.今天,时代已经变了.不仅是体制变了,而且,仅仅是量上的东西都已经改变.
不让理想流落荷尔蒙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它实现.
实现理想的办法如今有很多,可以采用一些不重复造轮子的办法.我们在计算机\单片机\英语上的知识积累让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但仍然有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受限于共同的经历,我们习惯了把眼光向内看.
向内看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谁家媳妇更漂亮更强力这是典型的loser问题.我们可以向外看,别忘了还有像linus一样文武双全的风流才子.
规划理想,就是要为理想瘦身.裁剪掉不那么重要的,或者说重要而非必要的.轻装上行,协同并进,要高效率地积累量的优势.
而实现理想就可以品尝成功.虽然成功的定义千奇百怪,但实现理想,毫无疑问,正是一种成功.
懒散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也仅仅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应该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说理想主义的,勤奋主义的,委托主义的,众包主义的,甚至开源主义的.
懒散不值得作为理想,因为任何人在事实上已经占有了它.就像空气,什么人才会把呼吸作为一种理想?
说到现实,就不得不提到一种”三维世界”的观点.
我们今天谈的理想现实,与三千年前那些人谈的理想现实不太一样.社会化生产出现以后,实际上引起了一个很显著的思想上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分裂成了三个,理想的,计划的和现实的.
理想的是指可以让精神愉悦的,计划的是指可以被集团执行的,现实的是指作为个体去经历的.社会化生产对意识形态的改造是,尽量把其他的世界观向计划的拉拢.
从哲学意义上说,在做之前,未来还没有接触到现实.或者说,讨论现实仅仅只有历史意义,而不具备充分的指导意义.
理想从过去的高大上,从城邦领主和贵族的专属,到了今天一种人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其间最大的驱动是变化.当变化出现的时候,人去应对变化,从而导致理想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让人与人的联系更便捷.这就意味着每个人所要经历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随着带宽再一次调高,这种情况是更加普遍.
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洪量信息的处理,必须要求一个超越于现实和计划的存在来作为基本的基础.人的渐变远远慢于机器的进化,从而强化了理想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也要求了人要有不同的理想.这两个方面形成了理想具有现实意义的基本机制.
理想决定战略,战略架构了生存.
理想调节社会资源.当人人都想做手机的时候,价值规律也就来了.当每个人都想做驸马的时候,驸马也就不存在了,他只可能是最有权势最有地位的那一条单身狗.
仅仅只有理想同样是致命的.具体的害处跟只有现实是一样的.
只对”鸡犬相闻,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感十二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