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天各一方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天各一方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天各一方
  张学良其人

  张学良(1900—2001),著名爱国将领。奉系大军阀。人称“东北王”的张作霖的长子


。1900年6月1日出生,原籍辽宁海城。字汉卿。1928年,日本人企图控制我国东北,将“大帅”张作霖炸死在皇姑屯后,其子张学良继其父之位,故而称为“少帅”。此后张学良背负国恨家仇,率领他的东北军,投靠蒋介石,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管辖。

  1936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张学良多次劝蒋介石全面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在遭到蒋介石屡屡拒绝的情况下,他与杨虎城将军于同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从而逼迫蒋介石结束十年内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然而,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言而无信。当张学良从西安护送蒋介石到达南京后,蒋介石反而将张学良扣押在南京,并长期软禁。直到蒋氏父子离世后,张学良将军才获得自由。从此,张学良便移居美国夏威夷,直到2001年去世。

  张学良将军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原配夫人于凤至与张学良情深意笃,也是张学良关键时刻的得力助手。1928年6月,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东北军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正是在这重要时刻,于凤至挺身而出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等人巧妙周旋,协助张学良顺利完成了东北军的权力移交。

  1938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监禁在溪口,于凤至在丈夫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又匆匆赶往溪口,陪伴囚禁中的张学良。后来,张学良的囚禁地不断地被转移,她也不辞艰辛地陪伴丈夫转于安徽、江西、湖南及贵州等地,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在贵州期间,于凤至不幸患了乳腺癌,于1940年孤身赴美国治病。从此,定居美国再也没有见到丈夫张学良了。当张学良后来与赵四小姐结婚时,提出与于凤至离婚,请她在离婚书上签字时,于凤至女士十分通情达理地说:“几十年来,我为了汉卿死都不怕,还怕在离婚书上签个字吗?”

  1990年的春天,于凤至女士已是93岁高龄的老人,她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张学良,并告诫后人:“在我的坟墓旁边,替我掘下一个空穴,那里是留给他的……”

  张学良与于凤至生有两儿一女,两个儿子于20世纪50年代早逝。女儿张闾瑛随母亲于凤至一直生活在美国。张闾瑛的丈夫陶鹏飞,现任美国加州圣旦克兰大学教授。陶鹏飞是辽宁凤城人,凤城与张学良将军的故乡海城是邻县。陶鹏飞原是东北大学学生,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时,曾到东北大学视察,对陶鹏飞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后来陶鹏飞留学美国,与张闾瑛结婚。

  1961年,陶鹏飞和妻子张闾瑛赴台参加“阳明山会议”,他们夫妻抵台后,要求探望张学良,蒋介石为了笼络海外学人,便下令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让陶鹏飞夫妇到阳明山郊区,在一所洋灰堡垒式的别墅里与张学良见面。这是张学良父女阔别20余年后的首次相聚,也是张学良、陶鹏飞翁婿的首次会晤。

  张学良的第二位夫人叫谷瑞玉。谷氏是天津人,1904年2月出生于天津附近的杨柳青一个大户人家。1922年7月,18岁的谷瑞玉在二姐夫的家宴上与张学良相识。一年之后,谷瑞玉任张学良的翻译,其后二人感情日笃。1924年10月,张学良与谷瑞玉结婚。然而,婚后的张学良始终没能将她带回沈阳的大帅府。据说是由于种种原因于凤至难以接受她。其后,张、谷之间产生了不少摩擦。1927年夏天两人分居。1931年初,张学良便与谷瑞玉解除了婚约。张学良与谷瑞玉婚后没有留下子女。

  张学良将军的第三位夫人是赵一荻女士。赵一荻,又名绮霞。父亲赵庆华曾任津、沪等铁路局局长及交通次长等职。赵庆华有6男4女。绮霞在四女中排行第四,故人们又称她为赵四小姐。张学良于1926年在天津蔡公馆举办的一次生日舞会上与赵一荻女士相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密交往后,赵一荻与张学良同居了。从此,赵一荻女士一直陪伴在张学良将军的身边,直到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荻才在台北市的北投温泉风景区的一个教堂里举行了婚礼。此时张学良已64岁,赵一荻女士也已是54岁了。张学良将军与赵一荻女士生有一子张闾琳,现居美国。张闾琳也是张学良的惟一在世的儿子。

  儿子张闾琳:不会说汉语

  张闾琳(1931—  )1940年到美国后取名克尔。著名的旅美航天专家,曾供职于美太空署。他也是张学良将军而今惟一在世的儿子,母亲赵一荻。

  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赵一荻女士于1937年1月携年幼的儿子张闾琳去南京准备去陪伴落难中的丈夫张学良将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行,就只好转至香港居住了近3年的时间。1940年,赵一荻得知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后,再度决心去那里陪伴囚牢中的张学良。要去陪伴丈夫就不能带着年幼的儿子张闾琳,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赵一荻决定把不满10岁的儿子张闾琳送往美国旧金山,托附给一位美国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代为抚养。

  伊雅格20世纪20年代曾到过中国东北,在张学良的父亲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当过军需官。张学良年幼之时,就与伊雅格多有交往,感情深笃。当张学良代父执掌东北三省军政大权以后,更加重用这个老军需官伊雅格。

  1933年,张学良下野,赴欧洲进行军事考察,伊雅格也陪同随行。考察结束后,伊雅格回到了英格兰故土。战后,伊雅格移居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当1940年,赵一荻赴贵州前夕,将儿子闾琳交给他们夫妇照看时,他们欣然接受了。临行前,赵一荻叮嘱伊雅格夫妇,不要让孩子与外界多接触,以防止有人加害于孩子。母子分别时,年幼的张闾琳哭得十分伤心,并哭喊着要跟妈妈一块去见爸爸,还紧紧地抱住妈哈哈腿不放。此时的赵一荻也是泪流满面,忍着内心的无比痛苦告别了年幼的孩子,来到丈夫的身边。

伊雅格和埃娜夫妇对赵一荻女士的行为深表敬佩,也知道这也是张学良将军在危难之际对他们的重托。一向仗义的伊雅格夫妇更感到不能忘了张家“老帅”与“少帅”对他们的知遇之恩,一定要将这个孩子抚养成人。为了不让张闾琳真实身份暴露,伊雅格和埃娜商议,决定搬出现在居住的旧金山华人聚居区。他们这样做主要是担心有熟悉他们底细的华人,怕他们发现了张学良、赵一荻夫妇托孤的秘密。另外,为了万无一失,伊雅格和埃娜不但将张闾琳改了美国名“克尔”,而且还让这个孩子几乎完全西化。全家人教他学英语,还用英


语和他对话。伊雅格和埃娜还自称是张闾琳的爸爸妈妈。以致后来张闾琳自己也说不出父亲张学良的名字了。

  为了确保张闾琳的安全,伊雅格夫妇还在张闾琳于旧金山读完小学以后,又迁居到洛杉矶定居。由于张闾琳天资聪慧、学习勤奋,中学毕业后便考取了加州大学,攻读航天专业。大学毕业后,张闾琳终于成了一名航天方面的专家。

  二

  1940年,张闾琳的母亲赵一荻女士赴美托孤以后,来到贵州与张学良一同处于囚禁之中,与外界几乎隔绝,从此,儿子张闾琳音讯全无。1946年,赵一荻女士随丈夫张学良经重庆秘密转到台湾以后,便进入更严密的幽禁之中。

  转眼15年过去了,这15年来,他们与儿子没有联系。而赵一荻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儿子,尤其是1952年发生在旧金山华人社区的那一场大火之后,他更担心儿子的去向。1955年春天,张学良的好友董显光夫妇即将赴美就任“大使”,临行前,前往张学良的住地辞行,此时的赵一荻忽然又想起了分别了15年的儿子张闾琳,希望他们赴美以后,能帮他们找到自己寄养在美国的儿子。董显光夫妇当即向赵一荻女士索要了张闾琳在美国的地址。但是,历经10年囚禁生涯的张学良,没有与外界的通讯自由,他们夫妇无法向董显光夫妇提供伊雅格夫妇现在在美国的住址,只是给了1940以前赵一荻居住在香港时与伊雅格的通讯地址:美国旧金山湾区格林大道309号。

  董显光夫妇到了美国后,按照赵一荻女士提供的伊雅格的地址去旧金山寻找张闾琳,然而来到这里时,发现伊雅格在湾区的住宅已荡然无存,原来的格林大道已被改成一个高夫尔球场。

  董显光夫妇于是又求助于旧金山市政当局,了解1952年曾经发生的那一场大火灾中9名死者是哪些人,结果发现没有伊雅格和妻子埃娜,他们才算松了一口气。至于火灾后伊雅格夫妇迁到何处,一时又难以查清。董显光夫妇于是又求助于美国联邦调查局,终于查清了伊雅格的妻子埃娜9年前去世,伊雅格本人早在1952年那场大火之前就移居洛杉矶。根据线索,董显光夫妇终于在洛杉矶见到了已长大成人的张闾琳。1956年,张闾琳第一次来到台湾,去高雄探望仍被囚禁中的父母亲。1959年,台湾官方宣布张学良重获自由后,1961年的夏天,赵一荻赴美探亲。从此,张学良、赵一荻夫妇终于和自己只会说英语不会说汉语的儿子频繁往来,共享天伦之乐。

  张闾琳在加州大学读书时,结识了一位在加州大学读书的华人少女陈淑贞,陈淑贞是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不过,那时他们相识时二人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世。直到他们定情结婚后,陈淑贞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将军的儿子。其实他们二人都是名将之后,真可谓门当户对。

  张闾琳与妻子陈淑贞生有二子,长子张居信,即张学良将军的长孙,1962年出生,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在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金。次子张居仰,即是张学良将军的次孙,生于1967年,据称居仰为张家的精英。

  三

  张学良移居美国后,曾多次向儿子表示,他晚年最大心愿就是回东北探亲,但是由于健康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儿子张闾琳受父亲委托,多次回到大陆,回到东北老家探亲。

  1994年5月,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第一次经香港、北京回沈阳一路探亲访友。当他们夫妇来到北京以后,坚持要以非官方的身份,即以华裔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进行探亲访问。当有关方面得知张闾琳先生到北京后,邀请他到航天航空公司去参观我国历次发射的卫星、火箭的实物及模型。参观后,张闾琳对祖国航天工业的迅速发展感到分外欣慰。

  随后张闾琳回辽宁,代表父亲凭吊祖父张作霖的“大帅陵”。“大帅陵”位于抚顺市东北60公里的高丽营盘上,是父亲张学良为1929年在皇姑屯事件中丧生的祖父张作霖所建。1931年,正当张学良准备将暂时停放在沈阳的张作霖的灵柩移入这座仿古的陵墓时,“九一八”事件发生了。从此张学良离开东北,再也没有能回到老家沈阳,张作霖的迁灵之事也始终未能实现,致使抚顺的“大帅陵”一直空着。直到1990年,张闾琳的父亲张学良真正恢复自由时,才多次向儿子表示,有一天回东北老家去,首要的大事就是将祖父的灵柩移至“大帅陵”。然而,此事直到张学良2001年去世时也没能完成。

  张闾琳看到眼前的12.5万平方米的“大帅陵”,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仍然保存得十分完好时,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张闾琳为了能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父亲放心,还用摄影机拍下了陵区的全部景物,带回美国。

  2004年9月20日,张闾琳再次偕夫人陈淑贞、长子张居信回沈阳出席了在辽宁大剧院举行的“纪念张学良逝世3周年暨张学良学术研究会”时,他们夫妇再度回到大帅府参观。这次参观,还看到了有关他的祖父张作霖的图片展,母亲赵一荻过去住过的“赵四小姐楼”等,更触动了他对逝去的亲人无限的怀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