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u锁所使用的一个机制--dynticks

可以睡眠的rcu锁很大程度上有益于系统的实时性,因为不用禁用抢占了,该rcu锁巧妙的使用两个“阶段”来跟踪rcu的状态,内部维持着一个状态机,该状态机的其中两个状态需要所有cpu的确认,也就是说只有所有cpu都确认了之后,状态机才能向前推进,这就暴露出一个缺点,就是在nohz启用的情况下,如果一个cpu不再接收时钟中断,那么它就没有机会执行确认,结果就是所有的和rcu相关的cpu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推进rcu状态机,一直等到这个停掉时钟心跳的cpu重新开始心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内核中引入了一个叫做dynticks的机制,该机制很简单,就是当一个cpu处于心跳停止状态的时候可以直接跳过它,不需要它的确认,毕竟它上面是不可能操作read-rcu锁的,代码实现也非常清晰:

static inline void rcu_enter_nohz(void)

{

smp_mb(); /* CPUs seeing ++ must see prior RCU read-side crit sects */

__get_cpu_var(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if (unlikely(__get_cpu_var(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 0x1)) {

...

__get_cpu_var(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

}

static inline void rcu_exit_nohz(void)

{

__get_cpu_var(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smp_mb(); /* CPUs seeing ++ must see later RCU read-side crit sects */

if (unlikely(!(__get_cpu_var(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 0x1))) {

...

__get_cpu_var(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

}

每一个cpu被引入了一个变量--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该变量被初始化为1,在进入nohz状态时和退出时该变量都会递增,然后在需要等待cpu确认的地方之需要判断该变量的奇偶即可,如果是偶数,那么就说明进入了nohz心跳停止状态,直接跳过即可,就当它已经确认了,反之如果是奇数就需要等待确认,但是问题出来了,如果一个中断打断了nohz的cpu,而该中断中有操作read-rcu的逻辑,那么就可能导致系统挂起,因为可能dynticks机制跳过了改cpu,但是该cpu即刻被中断所打断,致使它不能被跳过,最终可能导致两个数组混乱掉,于是在每个中断进入和退出的时候必然也需要有相应的逻辑来优化dynticks机制,这就是cu_irq_enter和rcu_irq_exit要做的:

void rcu_irq_enter(void)

{

int cpu = smp_processor_id();

if (per_cpu(rcu_update_flag, cpu))//如果已经在中断中了,那么嵌套中断中同样将rcu_update_flag递增,然后在内层中断的rcu_irq_exit中会导致递减rcu_update_flag不为0,直接退出,再更新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的值,该机制只考虑是否被中断,并不考虑具体中断的层数

per_cpu(rcu_update_flag, cpu)++;

if (!in_interrupt() &&

(per_cpu(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cpu) & 0x1) == 0) {//注意,这个判断并不是所有进入中断时都为真的,只有在从nohz状态进入时才为真

per_cpu(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cpu)++;

smp_mb(); /* see above block comment. */

per_cpu(rcu_update_flag, cpu)++;

}

}

void rcu_irq_exit(void)

{

int cpu = smp_processor_id();

if (per_cpu(rcu_update_flag, cpu)) {

if (--per_cpu(rcu_update_flag, cpu)) //处理嵌套中断的逻辑,如果非嵌套,那么该rcu_update_flag在此时应该被减为0的。

return;

smp_mb(); /* see above block comment. */

per_cpu(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cpu)++;

WARN_ON(per_cpu(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cpu) & 0x1);

}

}

有了以上两个函数把关,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最后在rcu_try_flip_waitack_needed中进行判断:

static inline int rcu_try_flip_waitack_needed(int cpu)

{

long curr;

long snap;

curr = per_cpu(dynticks_progress_counter, cpu);

snap = per_cpu(rcu_dyntick_snapshot, cpu);

smp_mb(); /* force ordering with cpu entering/leaving dynticks. */

if ((curr == snap) && ((curr & 0x1) == 0)) //仍然在idle也就是nohz中

return 0;

* if ((curr - snap) > 2 || (snap & 0x1) == 0) //这里有些复杂哦!

return 0;

return 1;

}

上面函数的*行的判断逻辑别看短,非常复杂,注意看一下cpu_idle函数中的内层while循环,也就是该idlecpu仅仅被中断了一次,但是还没有被彻底从idle状态唤醒的逻辑,里面调用了rcu_check_callbacks函数,该函数本质上就是处理本cpu上的工作,“尽可能”的推进状态机,然后更新本cpu的rcu数据,为何是尽可能推进呢?想想看如果大家都等它了,那么只要它一确认,那么状态机就推进了,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说rcu_try_flip_waitack_needed这个函数就是尽可能的跳过处于nohz状态的cpu,不需要它们确认状态机的状态,但是这是有条件的,可抢占rcu的两个阶段的等待加和为0的数组索引是通过rcu_ctrlblk.completed的奇偶来确定的,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索引错了,那么一切数据就会乱掉。现在看看这个索引怎么会错,在rcu状态机推进到下一个状态的时候,rcu_ctrlblk.completed会递增,然后等待所有的cpu“看到”这个“递增事件”,如果看不到,那么数据就乱掉了。如果说if ((curr - snap) > 2 || (snap & 0x1) == 0)很晦涩的话,我们不妨采用反证法,这个if逻辑的反面就是(curr - snap) <= 2 && (snap & 0x1) == 1,(curr - snap) <= 2无非就是0,1,2,而(snap & 0x1) == 1无非就是在rcu推进到该阶段的时候cpu的dynticks值为奇数,为奇数的情况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未处于nohz状态,另一种是处于nohz状态,但是被中断了,并且中断还没有退出(因为中断退出时又会将dynticks加为偶数),先看未处于nohz状态的情形,如果未处于nohz状态,那么curr和当时的dynticks差值是1或者2的情形就是进入了nohz状态没有被中断或者进入nohz后被中断,不管哪一类情形,都是在cpu_idle的内层while循环中,而内层循环已经调用了rcu_check_callbacks“尽可能”的推进了rcu状态机,中断处理函数中可能已经释放或者得到了rcu锁,直接导致数组变化,因此必须要确认;另外一种就是cpu被中断了,但是还没有退出中断,这个和上面的分析结果一致。这下这个if逻辑就清晰多了,正过来考虑该if逻辑,如果(curr - snap) > 2成立,那么可以肯定要么发生了进入nohz又出来的情形,要么发生了本来就在nohz中被中断了至少两次的情形,无论哪一种情形都不会导致数组索引错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面的if判断,只要是(snap & 0x1) == 0成立,那么dyntick_save_progress_counter肯定是在cpu_idle中的内层循环中被调用的,那么既然是内层循环,那就说明是nohz状态,时钟中断已然停止,我们知道推进rcu状态机的函数是在时钟中断函数中被调用的,因此如果等待确认的话会带来很长的延时,不等待确认不会有任何问题,进入nohz之后,该cpu肯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状态,不会携带有歧义的数据的;再看(curr - snap) > 2这个条件,分为snap进入nohz和未进入nohz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下,要想使差值大于2,那么必然要么被中断(差值1)再出来(差值2)再被中断(差值3)…如果差值为1或者2时,必然有一次机会调用rcu的callback函数,这样即使等待也不会造成长久的延时;如果是snap时没有进入nohz,那么差值为1或者2就是进入nohz或者进入后再被中断一次,既然是中断那么必然会离开中断,离开的话就有可能调用callback函数,因此可以等待确认。反过来如果(snap & 0x1) == 1,那么加上两个计数器差值为1或者2的条件下就必须等待确认,如果差值为1或者2,那么可能根本就没有执行callback函数,从而导致歧义。

赏析一个函数--udp_v4_get_port

首先呈上这个函数:

static int udp_v4_get_port(struct sock *sk, unsigned short snum)

{

struct hlist_node *node;

struct sock *sk2;

struct inet_sock *inet = inet_sk(sk);

write_lock_bh(&udp_hash_lock);

if (snum == 0) {

int best_size_so_far, best, result, i;

if (udp_port_rover > sysctl_local_port_range[1] ||

udp_port_rover < sysctl_local_port_range[0])

udp_port_rover = sysctl_local_port_range[0];

best_size_so_far = 32767;

best = result = udp_port_rover;

for (i = 0; i < UDP_HTABLE_SIZE; i++, result++) {

struct hlist_head *list;

int size;

list = &udp_hash[result & (UDP_HTABLE_SIZE - 1)];

if (hlist_empty(list)) { //如果该冲突链是空的,那么直接就可以得到了

...

goto gotit;

}

size = 0;

sk_for_each(sk2, node, list) //否则。如果可以的话记录最小size的冲突链

if (++size >= best_size_so_far)//这里实现了去的最小size冲突链的算法,很巧妙

goto next;

best_size_so_far = size;//到此为止,best_size_so_far是最小size的冲突链

best = result;

next:;

}

result = best;

for(i = 0; i < (1 << 16) / UDP_HTABLE_SIZE; i++, result += UDP_HTABLE_SIZE) {//注意,result一次递增UDP_HTABLE_SIZE实际上就到了下一条哈希冲突链上了

...

if (!udp_lport_inuse(result))//遍历该链上的所有的socket,只要有一个端口是result,那么就说明失败

break;

}

if (i >= (1 << 16) / UDP_HTABLE_SIZE) //如果没有找到

goto fail;

gotit:

udp_port_rover = snum = result;

} else {

...

}

write_unlock_bh(&udp_hash_lock);

return 0;

...

}

以上列举的这一段代码的目的是取得一个没有使用的端口,众所周知,udp端口的大小是16位,是65536个,取得一个没有使用的端口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个65536个元素的数组,数组元素为一个结构体,包含两个元素,一个是从0到65535的数字,另一个是是否已经被使用,程序逻辑就是遍历这个数组,然后得到一个是否被使用字段是0的即可,但是这个算法非常拙劣,浪费空间不说,时间复杂度也不见得很低,于是想到了哈希算法,将如此之大数目的数字散列到一些有限的桶内,这就必须将这些数字进行分类了,linux内核取了128这个不大不小的数字,也就是result & (UDP_HTABLE_SIZE - 1)这句代码体现的,这样的话一共就会有128个哈希桶,显然的会有很多的端口会冲突,从而连接到一条冲突链上。

为何linux内核采用这么一种算法呢,比如为何要取得最小的冲突链呢,这是因为为了在后面的第二个for循环中从最小size的冲突连开始寻找冲突链中的可用端口,size最小的结果就是udp_lport_inuse内部遍历的时候开销最小。事实上该函数的两个for分别实现了两种寻找空闲端口的方式,第一个for循环的优先级比第二个for循环的优先级要高,也就是说首先寻找冲突链为空的,如果找到,那么后面就不用费事遍历冲突链了,如果没有找到,那么就从最小size的冲突链开始遍历,一条一条冲突链循环遍历,这也是第二个for的作用,当然从最小size冲突链开始遍历比较节省开销了。

该函数的一个要点就是在于将问题分解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哈希优化,第二个部分是不得已的遍历,同时在问题第一个部分求解当中为第二部分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得到了最小size的冲突链,可谓奇妙!

你可能感兴趣的:(rcu锁所使用的一个机制--dynt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