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ZDNet
PMC,30年前成立,从芯片起家,进入存储市场之初只做企业级硬盘,后逐渐延伸到标准服务器领域,再到如今,大举进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和云计算领域。一路走来,PMC最大的蜕变,就是从一家芯片级提供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成长与历练
在PMC工作17年的Travis Karr,对多年来PMC的成长感触颇深,他回忆说,“刚刚起步时,PMC提供底层软件或者驱动级固件支持,客户直接购买芯片,远没有整体系统级解决方案的概念”。如今情形完全不同,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影响下,应用形态已经从过去的企业级或服务器应用,转变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应用。这种需求从功能、密度和性能等方面提出全新的要求,催生了如虚拟化和Hadoop这样的应用,以及优化IT基础架构的要求。
“2010年前后,我们意识到需要做这样深刻的自我调整,以建立可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同年6月,PMC并购Adaptec公司,软件实力的增强极大地缩短了PMC迈向整体解决方案的距离,更加明确地知道如何向市场提供和部署板卡级产品。
“并购过程并不容易,投身这个行业20年,PMC深知如何掌控产品流程,但并购却会带来很多未知因素。”存储领域一直上演着各种并购与整合,有成功也有失败,团队执行力和市场接受度等未知数往往导致真正并购后整合成功的概率很低。
Travis认为,在这个市场当一款芯片的开发费用高达上亿美金的时候,就不会再有多少芯片级创业公司可以成为并购的对象,而风投界对于芯片技术的投资在3、5年前就已经基本停止。这种结果导致芯片界再无创业公司出现,有执行力的公司早已被收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PMC近年来没有较为重大收购的原因。
尽管如此,在并购Adaptec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通用渠道市场的主要产品还是以传统RAID卡的形式存在,但实际上PMC的战略重点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移,正着力对产品和软件进行调整以适应大数据和云计算环境,在北美市场成为微软Azure和亚马逊AWS等巨头的优化方案提供商,同时与戴尔DCS的合作也使得PMC覆盖到更加广泛的数据中心用户。
如今,PMC所专注的市场大体分成:存储阵列系统市场、标准服务器市场以及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在Travis看来,这三个市场有着惊人的共性,那就是主流厂商占据大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例如服务器市场的戴尔、惠普和IBM等,存储市场的EMC、IBM和NetApp等,以及大型数据中心的微软、Google、Facebook和Amazon等。
基于如此集中化的市场特性,PMC确定了以大客户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专注前三大厂商并扩展至五六位的客户,和工程师研发团队建立直线的交互和配合。
PMC主要竞争对手LSI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此外也会关注渠道客户群以及批量购卡的最终用户。与近一两年颇为高调的LSI相比,PMC一直保持着在外界看来相对低调的存在方式,集中有限资源用于获得重要客户部署和深入直接的信息交换合作上。
任何一家成功运作的公司,如同人的生命一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定位。两三年前,PMC的存储收入占比还远没有达到今天70%这么高,如今在转型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路上,PMC更应该让人们看到自己定位的调整,一方面在半导体芯片基础上加入软件,加强存储能力,更加侧重大数据的优化。
Travis坦言,近年来PMC愈发意识到生态系统支撑和对接的重要性,这就有必要“发出一些声音,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需要下大功夫去改进。”
先发制人
芯片公司产品开发周期通常需要提前市场2到3年,超前于客户当下的现实需求,这样才有可能在3年之后提供适合他们使用的产品。PMC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开始筹划着全球范围的数据中心合作体系,一方面了解实际诉求,另一方面引导着向解决这个诉求的方向走,这样紧密合作的闭环反馈过程,终极目标就是让系统的可扩展性、密度和功耗都实现优化。
他举例说,IDC定义了一种被称为“高密度服务器”的新种类,体现形态为4U、48个盘,而目前这种服务器均采用PMC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因为3年前PMC根据调研反馈结果,对控制器和扩展器进行改进,3年后才有了这样高密度、端口数、性能和功耗都匹配的这种服务器类型。“建立战略联盟是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强的预见性,采取正确的手段,就会得到良性的结果。”
根据IDC关于全球IT开支的预测,即便到2017年IT开支的80%仍集中于传统IT和私有云,20%涉及IDC定义的云计算、大数据和公有云。Travis认为,大数据确实还处于部署的早期阶段,从服务器部署量来看,传统IT部署服务器占全球总量的80%,大型互联网公司购买力强大,但目前服务器部署只占全球总量的20%。不过,传统IT业务增长量较小,预计未来会逐渐呈现负增长态势,而某些大数据细分市场如保存冷数据的高密度存储,年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50%,尤其是当下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积极投身大数据。
Travis表示:“大数据是非常强的一股推动力。就公司策略而言,我们不仅要保证在80%的传统业务市场有竞争力,还要在高速增长领域内以新产品形态满足需求。就技术演进而言,我们的工作重点集中在那些新兴的高速增长领域,为大数据等细分市场进行优化,在传统IT架构系统中也可以体现价值。双管齐下,才能加强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
数据中心大融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数据中心也开始走向计算、存储和网络的大融合。目前,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大多采用横向扩展的结构,通过不断添加配置节点完成性能、容量和处理能力的扩展。这种模块可以专门针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做优化,例如Hadoop大量部署使模块中的CPU与存储配比发生变化,不同与对存储和IO性能要求较低的网络服务器模块。
但是横向扩展的分离化模式存在有效降低TCO的问题,反复堆叠可能造成某些节点上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浪费。业务是动态发展的,每天不同时段CPU和IO吞吐量都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横向添加模块应对高峰时期的需求,闲时资源却有可能被浪费,改善TCO必须提高资源利用率。云计算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动态调配资源,而不是把资源限定在某个范围,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融合架构。
在不同阶段的演进中,Facebook首先提出分离IO(DIO)的概念,将扩展模块从服务器扩大到机架,将计算、存储和网络作为独立模块看待,以机架为边界在物理上进行分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机架内部调整物理资源配比,而不是添加预配置的服务器。由于计算、存储和网络的演进速度不一,这种模块更加突出了各个模块分开升级换代的特点,而不是对整体服务器的更换。
分离IO只是演进的第一步,随着概念的延伸,PMC引入了所谓FDIO的新概念,即进一步引入低成本高性能的交换矩阵,把不同资源动态连接并根据关系进行绑定,在云平台上通过软件进行对接、整合和统一动态调整,从而达到有效降低TCO的目标。据称,PMC已经在OCP以及天蝎计划标准组织内积极参与相关项目进行引导,产品层面也有对应的开发配套计划让这个概念变成现实。
闪存征战
闪存市场看似正在上演着一场混战,实则已经快速地进行整合。如今,只有Intel、HGST、Samsung、Toshiba、Micron和Fusion-IO等屈指可数的机架SSD闪存厂商仍然存活。
PMC和LSI通过SSD控制器也覆盖到这个市场,并且各自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存法则。LSI通过收购SandForce,走自下而上即消费类演进到企业级的发展路线;PMC则通过并购IDT闪存控制器业务,从占领企业级制高点后向下演进到中低端市场。
软件一直被视为闪存技术的灵魂。在开源和软件定义大趋势的导向下,软件已不再简单的是独立的产品,而是附加价值的体现。甚至有人认为,硬件和软件可以完全剥离,成为完全互不相关的两个层,最理想的模型是从ODM那里采购廉价硬件,其上运行免费或者开源的软件实现所需的系统性能,PMC也意识到了看到了其中的生命力。
以前PMC只为OEM提供硬件和必要的固件支持,OEM视平台软件为产品的附加值。随着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出现,软件层成为连接数据中心应用和硬件的必要一环,“无论是单独的软件、硬件还是硬件中的定制化软件模块,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组合,但是我们总体的战略考虑并不会把软件和硬件分开,看作是完全独立的两者。”
中国力量
北美是IT技术的核心地带,以硅谷为代表引导着潮流演进。但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步升级成为引导新技术潮流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与前沿距离正在缩短,触发商业模式发生改变。
以前,根据北美技术潮流开发的产品推向中国市场,成本竞争是最主要的门槛,技术完全可以满足需求。而如今,北美技术领先优势逐渐削弱,中国涌现大量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并提出特定的需求。这些公司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不再过于关注在组件层面以最低成本采购作为控制TCO的手段,而是在整体数据中心架构上的革新寻求TCO的最大优化。
“大型互联网公司提出了如天蝎计划这样的创新想法,这些思路与PMC不谋而合。因此,我们以完全对等的技术合作伙伴的形式,在产品概念期和体系结构设计期,就开始彼此之间紧密的合作。”这对于一家芯片厂商来说,与产业链的互动提前2-3年,其结果就是最终产品能够符合目前甚至是未来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存储和服务器厂商崛起迅速,曙光浪潮等中国服务器厂商在全球市场的排名快速蹿升,国外厂商纷纷加大开拓中国市场的力度,PMC也不例外。
据Travis表示,过去几年中PMC一直与华为等客户在电信领域有紧密合作,未来将在存储领域延续这样彼此的合作,同时还会继续加强与国内主要OEM厂商的合作。而针对国内崛起的大型数据中心市场,以及随着高性能闪存在超大数据中心的应用,PMC正在聆听他们的需求,以便专为他们提供定制的方案,更需要与数据中心、SSD提供商和OEM厂商的合纵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