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谈如何选择计算机图书
——试论学术腐败与计算机图书鱼目混珠之间的瓜葛
学习编程肯定是要去看书的。有人说“我不看书,就直接在网上找些论坛,看些帖子,然后再看些源代码,自己领悟,自学成才啊”。我不知道本文的读者对这种言论怎么看。我觉得这种思想是极端错误的。网络资源固然丰富,但是太过零散。而任何一门计算机语言本身都是一个完成的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如果你总是东一块,西一块的,好像把某个细节搞明白了,但其实在语言运用能力上你还是不行。但是一本书要能够出版,它首先在体系上就应当是完整的,能够对一门语言进行完成的讲述,没有哪个出版社会出版一本“残卷”或者“半成品”。
我个人一方面是一个计算机图书作者,而另一方面我也是个读者。将心比心的说,读者要买一本书其实挺不容易的。做学生的经济上并不独立,生活本来就很拮据,而现在计算机图书页码都厚实的很,自然价格也不低。所以下定决心要买本书其实本来就是凭着一颗上进心在那撑着,着实应当受到体谅和尊重。
以前,我的老师曾经这样教育过我们,说如果你面前有一道墙很高,你觉得可能翻不过去,但你又得翻过它,那你该怎么办?答案是先把一只鞋扔去。此中道理如此简单,不言而喻。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也算是“把一只鞋扔过去”的例子了。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买本书来看,也是扔一只鞋过墙的例子。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计算机图书市场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这就相当于你面前有好多道墙,其实你可能只想翻过其中的一座,因此如果你朝每道墙后面都扔一只鞋子,成本就实在是有点太高了。这也实在难为了现在的程序设计初学者们了。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擦亮眼睛,选择恰当的计算机图书,前不久我在博客里刊发了一篇关于如何选择计算机图书的文章。希望看了这篇博文的读者已经找到自己心仪的计算机图书了,那样我也将倍感欣慰。
今天,我依然想跟大家谈谈计算机图书的问题。但是要谈的已经不再局限于选书这个问题了。我今天就闲来想说说学术腐败和计算机图书市场鱼目混珠这两者之间的一些必然联系。
前些日子笔者在博文中直言不讳的指出高校老师编写的计算机图书不建议购买。个中原因笔者所列二三。说到高校老师编书的问题,大部分网友的留言表明他们一般不会去买这些东拼西凑的怪胎。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谭浩强也是高校老师啊,他的书不是很火吗?这个事呢,我就不评论了,大家毕竟都是出来混的,就留给读者去评判的。
其实我也没有意思要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毕竟一下子把所有高校老师编的计算机图书都给否了好像也太狠了。不过当前国内学术腐败滋生,剽窃抄袭之事屡见不鲜,矛头直指高校教师。教师本应“学为师范,为人师表”,但是现在整个大环境坏了。毕竟读者都是盲目的,就跟博彩一样,现在已知是高校老师编的计算机图书大部分质量都很差,而你又不具备甄别的能力,那唯一的选择是去碰碰运气吗?当然不是。所以干脆就是不要买得了,计算机图书市场里的书毕竟还有不是高校老师编的书存在啊。何必在那拿自己做实验呢?
说到学术不端,近期,国内高校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呈井喷状,光说抄袭事件,这两三个月就有数起,从研究生到博导、副校长、长江学者、院士,各色人物纷纷粉墨登场。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难道学术共同体真的蜕变成了“学术腐败共同体”了不成?
以下是今年三月以来各种媒体曝光的学术腐败事件摘录,出处均已标明。由于这些报道都是铺天盖地的,随便在网上一搜都查得到,所以我觉得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CSDN学生大本营里的网友大部分都是高校学生,这些负面新闻难免触及到某些同学的敏锐神经,但这绝非是揭底爆料,仅仅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以为警示。面对这种学术腐败绝对不能再以讳疾忌医之心来掩饰,不然只会纵容其蔓延,使其贻毒更甚。但是如果有人看了实在觉得难受那就请给我留言吧,我会尊重大家都意见进行删改……
今年3月份,据《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领衔的研究小组,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采取剽窃、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手段,发表所谓的“学术论文”多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经过调查,浙江大学决定将主要责任人副教授贺海波开除,而这八篇造假论文的通讯作者吴理茂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且其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吴理茂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失职。浙江大学决定撤销其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对于担任药学院院长的李连达,浙江大学认为,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但是李连达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不严的责任。因此,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
据《钱江晚报》报道,今年4月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湛匀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两篇论文涉嫌严重抄袭。为此,校方已对此事进行了严肃处理,决定免去陈湛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并撤销了其相关行政职务。
今年5月下旬,有网友发帖举报东北财经大学一片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这篇论文“抄得还特别夸张,直接用替换键搞定”,因此被戏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这边刚刚平息,华中师范大学又曝出一起:一篇署名硕士论文高度雷同。上述两起学术抄袭案经调查核实后,学校随即撤销了当事人的硕士学位。
今年6月初,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广州中医药大学两名女教师联名举报该校校长徐志伟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雷同度高达40%。其中一名举报者吴丽丽称自己就是徐志伟博士论文的实际操刀者,因为徐志伟系该校校长,自己只能听命于他,百般无奈才代其撰写博士论文。而吴丽丽本身并不希望此论文被采用,因此便进行了粘贴式抄袭,但结果出人意料,这种大篇幅抄袭的博士论文居然顺利过关。
今年6月15日,《东方早报》刊发《辽大副校长哲学论文涉嫌抄袭》一文,指出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及其合作者在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的署名文章《何谓“理论”?》, 涉嫌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经比对,《何谓“理论”?》至少有80%内容原封不动复制了王凌云的文章。
据《新华网》报道,7月6日郑州大学做出决定,对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秋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免去其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解除教授聘任。据悉,这位女教授在高级职称评定中竟然将别人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充当学术成果,还“炮制”了一部子虚乌有的专著。其用心可真是良苦,其花样可真是繁多啊!
据《南方周末》报道,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召集全校中层干部、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召开新闻通报会,并在会后向媒体同时发布称,经过严肃而审慎的调查程序,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认定副校长黄庆博士论文抄袭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并在7月10日举行的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已投票作出了取消其博士学位,及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决定。而事实上,据悉早在2007年,西南交大已收到举报材料称:黄庆在2000年12月1日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国有企业集团产权界定效率分析模型”和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一书相关内容雷同,“比例超过90%”。
7月21日,《中国青年报》爆出西安交通大学六位老教师(这六名教授其中四位已年过古稀,另外两位也已年过半百,其中年龄最大的已81岁高龄)联合举报该校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李连生涉嫌学术造假。更令人诧异的是,这六名举报人中,有五人曾担任李连生所在本科班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惟一例外的是陈永江副教授,他是李连生博士生导师的老师。更为例外的是郁永章教授,他是李连生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真是有点大义灭亲、清理门户的意思啊!
事实上,中国学界学术不端最大的问题,不是抄袭成风,而是学者的厚脸皮。在国外,无论来头有多大,学者一旦被披露有抄袭行为,哪怕只抄了两行,根本用不着什么教授委员会(相当于我们的学术委员会)投票,自己就赶紧夹皮包走人。抵赖、赖着不走,几乎是不可能的。……学者脸皮太厚,尤其是握有学术大权的学官脸皮厚,是目前学术风气太坏的重要原因。个中的道理是,按目前的制度,学官只要厚着脸皮挺住,多半就没事。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学官手里的权力,从来不是吃素的。(原引自《中国青年报 2009年7月21日》署名评论文章)
报上的评论很是犀利啊,至于其中道理就留给大众去评说吧。不过说回来,学术腐败之风若是一天不荡除,恐怕高校老师编书质量差的魔咒就一天不会解开啊。学术腐败之风和高校老师编书之差两者关系或许用以下这段话就可道破(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9年7月22日文》:以前很多学术大家穷尽一生精力才著述几十万字,而现在很多院系领导、成名学者、博导教授动辄著述过百万,被人讽刺为“可以用麻袋扛着展示成果”。然而,这些学术作品的操作流程大多是集体编写而成,撰稿人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至于组成人员,则不少是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根据分工,每人负责某章某节,编完之后或由导师担任主编,或邀请一位比较知名的学者冠以主编名号。这样一来,无论是主编、副主编,还是撰稿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将作品填报成自己的学术成果了,至于质量就不言而喻了。
是啊,其质量就不言而喻了啊。作为一名国人,笔者多么希望国家的教育系统能够清明一些啊,作为一名读者,笔者又多么希望市场上的烂书能够少一点啊。学术腐败不除,其影响又何止是计算机图书市场的混杂,它影响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最圣洁的象牙塔如果沦为制造学术垃圾的工厂,那是怎样的哀痛呢?
余也仅以此文望观者能够自省吧。
----------------------------------------------------
如果你想同我交流,欢迎点击链接http://student.csdn.net/invite.php?u=113322&c=a139a65a1494291d和我成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