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脑世界:25年前和后 信息技术50年

 

微电脑世界:25年前和后 信息技术5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 10:10 微电脑世界
 

微电脑世界 2004年2月封面

  在岁末年初,包括本刊在内的众多国内媒体都对IT技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此,本刊也希望把国外的IDG兄弟媒体的观点带给国内读者。

  在25年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将回眸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个人计算、企业计算、客户机/服务器技术以及互联网的相继问世,然后展望并思索其未来25年走向。

  如果未来25年像过去25年一样巨变迭起,那么我们最大胆的设想都会显得平淡无奇。

  过去25年

  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其实是超级技术发烧友摆弄的玩意儿。但是随着AppleⅡ的“可视计算”软件(VisiCalc)于1979年首次推出,个人计算机开始走出实验室并走向商业应用。2年后,IBM也发布了PC,不久之后,这种灰色的小盒子和录音电话一样成为美国企业高效运转的标志。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些新人和新公司(比如Kaypro、Compaq以及那个叫Michael Dell的大学生)陆续进入这个由Apple创建并由IBM引入正轨的市场。多亏PC的结构是开放式的,“IBM克隆制造者”们因此可以通过组装配件来生产廉价的PC。

  这些克隆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安装了由一家小软件公司生产的磁盘操作系统,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微软。

  与此同时,Apple正准备发布Lisa,这是第一种支持图形用户界面的商业计算机。接踵而至的是Macintosh、桌面出版系统,Apple在美国“超级碗”橄榄球联赛上为图形用户界面的Macintosh大做广告。

  作为回应,微软也于1985发布了自己的图形用户界面,也就是比较原始的Windows,两家公司为此打了多年的官司。当Compaq抢在IBM之前发布了第一款386计算机后,用户操作界面图形化的革新完成了。

  计算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982年,PC被《时代》杂志推选为“Machine of the Year”,当时PC以微弱优势击败了吸尘器和爆米花机。1984年,William Gibson在他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曾使用“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描绘一个由联网的机器构成的世界,这部小说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IT业的专家们开始考虑将计算机应用到企业中去,而局域网技术和客户机/服务器技术的发展则令计算机的设计者们倍感欢欣。

  1984年,局域网和小型机保有量的基数少于100万台。1988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局域网用户数量在4年中增加到了600万,而小型机的用户数量在同期则停滞不前。随着新的以太网标准的推出以及网络连接性能的改善,IEEE于1995年认可了快速以太网,并发布了802.3u 100Bast-T标准,其网络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00Mbps。

  新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开始使用这些网络技术。1986年,IBM发布了高速工作站RT,这是第一台采用IBM倡导的RISC架构的个人计算机。次年,Sun公司宣布和AT&T联合开发用于商业工作站的Sparc/Unix平台。

  企业逐步认识到在网络环境中改进员工之间协作水平的意义。1989年出现的Lotus Notes Release 1.0提供了群组邮件、电话簿以及对程序进行定制的功能。SAP则于1992年发布了R/3客户机/服务器软件。

  随着Windows 95的发布,微软得到了企业级用户的关注。Windows 95提供了“开始”按钮和任务条,对文件系统、网络支持都进行了改善,另外Windows 95还有一个全新的用户界面。为了给Windows 95作宣传,微软不惜花了120万美元购买滚石乐队1981年的作品“Start Me Up”的使用权。然而,另一场对企业级计算产生更大影响意义的革命正在悄然“StartUp”(启动)。

  Netscape是互联网的始作俑者。1995年8月,该公司首次上市融资的巨大成功为随后互联网长达4年的混乱埋下了隐患。高科技公司随之纷纷涌现,一种畸形的经济出现了——公司的业绩不是用它们能挣多少钱来衡量,而是用它们如何烧钱来衡量,昭示着一个CEO层出不穷的时代来临了。

  Netscape Navigator的巨大成功让沉睡于Windows 95的微软猛然惊醒。这个来自Redmond的巨人感到Navigator浏览器对它的桌面市场垄断造成了威胁,于是斥资百万投入Internet Explorer的开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IE 1.0的开发代号是根据美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Mosaic项目起的——Mosaic项目正是Netscape诞生的渊源)。

  浏览器之争影响到了软件开发,公开发布软件测试版以及补丁程序成为行业惯例。充分采用信息技术的公司学会了通过网站和电子邮件向雇员以及客户提供信息。

  企业为自己的名字添加.com或者.net这样的后缀,并花费数十亿美元来保护域名安全和建设网站。这些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黑客们在成千上万的网站上留下他们的“记号”,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空军、纽约时报和情趣女孩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网站都未能幸免。

  浏览器之争的结局影响深远。Netscape在连续3年亏损之后渐渐淡出市场,最终于1998年被AOL收购。

  几个月之后,梅丽莎病毒(Melissa)在几个小时内传遍全球。正当人们为解决千年虫问题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微软的软件以及国际互联网自身的漏洞也很快成了一个大问题。

  2001年春,美国圣何塞Mercury新闻台的一则新闻可以用来对这个时代进行简洁的概括:“一个月以前,你是一个28岁的百万富翁,不过现在你只是一个28岁的普通人。”

  千年虫问题悄然过去,Nasdaq在2000年4月崩盘了,“.COM”的未来几乎在一夜之间倾覆,长达10年的经济泡沫宣告破裂。但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恐怖分子发动了“911”袭击。

  国际互联网的架构仍然存在问题。2000年2月份出现的大规模DoS(拒绝服务)攻击使很多大型网站瘫痪,包括Amazon、CNN以及Yahoo!。2年后,一次DoS攻击竟然将互联网全球13个域名服务器中的9个打垮。

  红色代码、尼姆达、Klez、冲击波、Slammer、巨无霸等一系列恶性蠕虫病毒感染了数百万台计算机。Slammer还曾让ATM机、911呼救中心以及其他连接到互联网的系统失效。

  在接受了一系列安全漏洞的教训之后,2002年1月比尔盖茨提出了“可信赖计算”战略。随后的18个月中,微软发布了60个安全公告,并且对各种产品使用的补丁规定了“关键级别”。微软还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手的挑战:开发源代码的Linux,Linux现在俨然已经成为网络操作系统中的第二号人物。

  同时期,Internet 2,也就是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开始取得进展。目前这个网络可以实现实时的歌剧转播。

  随着Linux逐步进入桌面市场以及计算平台逐步向移动通讯设备和机顶盒开放,数字化时代的下一阶段将是最激动人心的。

  未来25年

  除非是写在科幻小说中,否则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但是正如个人计算机的先驱人物Alan Kay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因此本次报道中采访了一些科技创新者,请他们站到了预测未来的水晶球前,谈谈对未来的看法。他们对未来25年的设想可能和Neal Stephenson、Gene Roddenberry和Steven Spielberg等著名科幻片导演的想法有些类似。

  无所不在的计算

  Pervasive Computing,可以称之为无所不在的计算、普及计算、泛计算,其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我们希望电子设备的功能更加强大、更加便宜、同时更加小巧,人人都买得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是研究这种技术动向的最佳领域,不过这个领域中的一些现象会对我们的认识产生干扰,或者让人产生游离于现实与幻想边缘的感觉。因此不要被它们分散了注意力。你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还记得上一次的情形吗?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分界线就是公寓和办公室之间的那条柏油路。

  当时的计算机应用也存在类似的区别。在办公室里,操作计算机就如同使用计算器和稿纸,毫无乐趣可言。而在家里,使用计算机可以玩游戏、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还可以把它当成辅助学习工具甚至业余无线电设备来使用。商业用户对更小、更便宜、更易用的计算机并没有太高的热情。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原本用来生产娱乐电子产品的技术和观念渗透到了商业系统的制造中。

  我们走过了20年的漫长道路,但这仅仅是走向“无所不在的计算”这一技术终极目标的一段旅程。

  代表走向“无所不在的计算”的最佳范例就是手机。一个典型的高端手机是电话、照相机、录像机、无线网络终端、全彩色多媒体显示器、数字音乐播放机以及即时消息通信系统的综合设备。这种功能完备的手机重量轻、待机时间长、简单易用。它基于一定的标准制造,这些标准模糊了不同类型设备之间的界限。

  接下来,我们要降低此类设备的生产成本,使其具备在网络信号覆盖范围之外的“点对点”通信功能,并将这些小巧、廉价的设备安装在所有用得着它们的地方。

  当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能迎合人们不断增长的无所不在的计算需求,计算就将无所不在。

  不需要真正的人工智能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认为,既然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可以学会听和说,那么教会一台计算机完成同样的工作只需要5年的时间。但50年过去了,进展依然微乎其微。因此很难就软件何时能够具备和人一样的语言功能这个问题做出预测(如果确实可能的话)。

  当然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功能过分强大的人工智能机。我们只希望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完成管理通信录、安排日程、分析数据以及处理事务这些工作——早在1987年,Apple在其概念宣传影片Knowledge Navigator中已经设想了这些功能。

  Apple摄制这部短片的那一年,我们曾采访了Georgetown大学的Michael Zarechnak,他是机器翻译的早期研究者之一。

  Michael认为,人工智能的研究过程与其说是灵感的问题不如说是汗水的问题。如果技术上出现重大突破,比如Ray Kurzweil的“单一化”概念(编者注:指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的融合,将创造出更伟大的智慧)当真在2020年之前实现,也就是我们可以完全通过运算能力实现计算机对人脑的模拟,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再预测什么了。否则我们就应当制定一个相对保守一些的方案。

  Bayesian垃圾邮件过滤器在2003年取得的骄人战绩为未来的开发方向埋下了伏笔。

  这一垃圾邮件过滤器中没有任何人工智能的模块,它只不过使用了一个词序数据库。程序的工作非常出色,因为它可以观察,并有选择地适应人的行为。

  希望5年内这种技术能够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有更多的应用,比如帮助人与人之间开展合作,在Web服务网络中实现交互等等。希望在10年内,这种服务工具能够处理音频和视频信息。希望15年后,我们可以享受到Apple在1987年设想的那些功能。

  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并不需要让计算机具备真正的智能。未来将制定一个方案,对计算机辅助工作进行规划,以便让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行动,从而“看起来”具有智能。

  IT的未来:

  幕后的工作者

  未来还会有IT工作吗?如果IT被无缝地集成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那么IT的从业人员将会变成什么样?他们会做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又会在什么地方工作?

  IT将退到幕后,IT工作者也会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IT工作者将会无所事事。只不过IT工作者可以在任何地方解决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开展工作,灵活性非常大。

  公司里的办公桌将成为历史,而技术部门将会演变成纯粹的技术组织,因而可以把精力集中到研发上来而不必为维护系统稳定运行以及排除故障等问题所困扰。

  所有现在安装在家庭中的IT系统迟早都会过时或者被转手卖掉。现在的操作系统对用户而言过于复杂,它们将被按照人的想法运行的系统所取代。系统“接口”的概念将会显得陈旧不堪,因为整个系统都是无缝连接的。用户只需要做他们想做的工作,不必了解关于CPU、硬盘和内存等问题——如果这些部件到那时仍然存在的话。

  人们使用的数据会存放在什么地方呢?谁来管理这些数据呢?数据将会被存放在任何地方,甚至有可能存放到无人值守、绕地飞行的飞船上,在这样的飞船上,处理器散发出来的热量将被循环利用以对数据中心进行加热,以免外层空间的严寒损害设备。

  其实,数据到底存放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因为网络速度将提高到足够的程度,以至于数据不论存放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存取。

  所有IT相关问题都可以由数据中心的IT工作人员或者专门排除机械故障的机器人远程解决。

  由于位置的无关性,IT工作者将可以在家里为客户服务,比如优化用户界面、设计自动程序解决IT中的现实问题。新型的IT工作者使用协作工具彼此协调完成工作,有了这样的工具,再到办公室去上班会显得多余。IT工作者不必仅仅为了让工作流运转起来而让自己被束缚住,他们将会实现技术的终级的目标:和朋友以及家人度过更多的闲暇时间。

  后硅时代:

  生物计算走向实用

  摩尔定律认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2年翻一番,这个定律在未来的15~20年中将仍然有效。15或20年之后,芯片制造商缩小晶体管体积的努力会碰到困难。

  16nm制造工艺将会搅乱硅原子(目前的处理器制造工艺是90nm)。当把物体切割得如此之小的时候,跳跃的电子将会使1和0两种状态无法稳定维持,因此无法满足二进制计算的需要。

  半导体设计者将会考虑采用新的制造材料或者将处理器组织到网格(或其它结构)中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要想克服硅的性能极限,我们必须找到其他突破方法。

  生物处理器就是一种解决方法。InfoWorld的分析师Jon Udell认为,未来我们将使用“模仿人”的计算机。许多研究者希望能走得更远,他们提出了利用生物有机组织的DNA计算、协同神经网络等非传统的计算方案,这些方案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现在的计算机无法胜任的:对环境数据进行解读(比如人像识别),执行大规模并行任务,或者进行自我修复、自我繁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试图开发出超过人脑的硬件设备,但是到21世纪20年代末,我们将回归到有机材料。

  这些描述并不是科幻小说。IBM、HP以及其他公司正在推动能够自我治疗、或者进行自动计算的生物模块的研究工作。在未来,哺乳动物的大脑将不再是黑盒子。认识其工作原理的研究每天都在取得进展。例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几名科学家制造出了一种设备并将其安装在猴子身上,它可以让猴子通过思想移动一只机械臂。

  美国联邦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生物技术的前沿研究,并制定了和研究机构以及计算机制造商长达20年的合作计划,研究“超级计算”。这个项目涵盖范围甚广,包括使用神经元作为计算单元,还包括使用分散的多处理器进行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希望搞生物计算研究。政府想要什么,政府就能得到什么——有些人认为预测未来就是这么简单。-

  -陈孝强编译

  图形界面的变迁

  1980年Three Rivers公司推出Perq图形工作站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Star,它是Alto的继承者,而Alto曾首次使用了窗口设计

  1984年Apple推出脱胎于Lisa的Macintosh

  1986年首款用于Unix的窗口系统X Windows System做了商业发布

  1988年IBM发布OS/2 1.10标准版演示管理器(Presentation Manager),这是第一种支持Intel计算机的稳定的图形界面。

  1992年微软发布Windows 3.1,这个版本增加了多媒体支持

  1995年微软发布Windows 95,Windows的外观基本定型

  1996年微软发布Bob,市场反应强烈,这个软件具有动画助手和有趣的图片。

  1996年IBM发布OS/2 Warp 4,它的交互界面得到显著改善,直至今日,许多ATM机仍然在运行这样的系统

  1997年KDE和GNOME两大开源桌面项目开始实施

  1997年Apple发布MAC OS 8,这个系统具有三维外观并提供了SpringLoaded Folder功能

  1998年微软发布Windows 98,显示了浏览器的重要性

  2000年Apple演示了漂亮的Aqua,也就是Mac OS X系统的默认外观,它可以让用户轻松地访问程序、文档以及Web页面

  2001年微软发布Windows XP,实现桌面整合

  2003年Mac OS X10.3提供了一键单击访问任何已打开窗口的功能

  2003年Sun的Java桌面系统为GNOME桌面添加了和Mac类似的效果。

  ————————————————

  以下为本期目录

  封面报道

  2625年前和后

  ——信息技术50年

  在岁末年初,包括本刊在内的众多国内媒体都对IT技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此,本刊也希望把国外的IDG兄弟媒体的观点带给国内读者。

  刊首语

  4直面互联网2.0

  外刊精粹

  6全球最大“热点”城

  6各国对“数字版权”说不?

  62004,我们的预测

  6SCO盯上GOOGLE,Intel和IBM掏钱

  技术与评论

  技术与趋势

  14“消费”硬盘的时代

  一说起硬盘,人们自然会想到电脑:它不就是电脑的一个配件吗?实际上这一概念正在发生变化。PC和电脑外围设备正在大规模地转向消费电子,而诸如硬盘这样的零组件技术同时也从PC中分离出来,正在加入这一时代大潮。

  18电力线伺机“最后一公里”

  在家庭宽带接入技术中,人们在较早以前就已设想通过墙上随处可见的电源插座上网,只不过ADSL、Cable Modem和以太网等技术已走在了“最后一公里”接入竞赛的前面。但是,电力线上网技术一直未曾放弃努力,其前景依然光明。

  技术新闻

  20消费电子起舞在2004 CES

  22PC用户漫游Macworld

  23跨平台媒体格式:谁能一统标准

  24XP Handheld发布,UPC露面

  24SMI-S将统一SAN管理

  25外置SATA硬盘将抛弃USB2.0?

  ……

  专栏

  36诚信缺失的IT技术

  缺失诚信,不仅是世界经济的通病,也快成为IT技术的通病了。消费者如果简单按技术之图索骥,结果采购决策就会连连失误。

  这种现象的起因,是厂商有意无意之间造成的,比如列举不代表实质问题的技术指标进行误导、夸张地描述技术体验和美丽的技术远景……

  37何时出手

  近1年来的各种大型展会上,无论CeBIT还是CES,平板电视都最为抢眼。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身边的许多朋友也对平板电视艳羡不已,并不断提出“选择PDP还是LCD”、“何时出手”之类的问题。

  业界观察

  38当微软放弃智能显示器

  刚满一周岁的智能显示器就迎来了一个噩耗,微软宣布不再为其专门开发操作系统。但是智能显示器所遇到的暂时性挫折并不能阻碍无线显示器的大潮。

  402004,你会更安全吗?

  42Wi-Fi智能天线悄然走近

  42关联应用长大了吗

  产品与评测

  新品初评

  4312ms背后的故事

  6ms无影旋风余温未了,BenQ和Samsung又几乎同时推出了12ms的产品,为2003年冬天平淡的显示器市场带来一把火。12ms响应时间产品的推出,无疑为LCD显示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而对于消费者,12ms又意味着什么呢?

  45工作站的瘦身运动

  45刻龙升级

  46轻舞飞扬

  ——Fijitsu LifeBook B5010笔记本电脑

  46超频伴侣

  47全力打造数码时代影像

  ——Canon输入输出设备全面报道(二)

  50消费DC旗舰

  ——Sony DSC-F828数码相机评测

  53行云流水一“扫”而过

  53商务扫描仪

  ——紫光Uniscan C880扫描仪

  54小小口袋抓拍王

  ——Sony DSC-T1数码相机评测

  55简约而不简单

  ……

  产品新闻

  56Dell Latitude D505/Inspiron 510m

  56Asus M6N笔记本电脑

  572款BenQ投影机

  57优派VG系列LCD显示器新品

  ……

  评测与导购

  58媒体中心有一说一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 2004终于向我们展现了其优秀的多媒体整合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我们带给您Media Center的最新特色功能,并伴随国内第三方多媒体机型的评测,阐述它们的优劣,让您更加了解家庭影院类多媒体PC的现状和发展。

  应用与集成

  应用调查

  73跟着感觉走

  ——迅驰笔记本电脑用户调查与分析

  跟着迅驰电脑笔记本用户感觉,“亲身”体验一下Intel迅驰技术。

  聚焦应用

  应用广角

  81把垃圾邮件拒之门外

  ——用Exchange Server 2003阻止垃圾邮件

  每天删除垃圾邮件确实很烦人,可是如果能通过邮件服务器过滤掉,你我就都可以大大减少这种麻烦了。新版的Exchange Server 2003已经发布,让我们也发挥它的过滤功能吧。

  84门户通畅服务流畅

  ——企业信息门户及其建设

  企业为什么也需要建立信息门户,它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规划和建设?本文提供了最新的解决方案。

  87刀片服务器,好用不贵

  刀片服务器正在进入市场,可是不少用户还在犯嘀咕,这产品这么小挤在一堆,能好用吗?

  应用手记

  90我与LINUX的蜜月之旅

  你或许也幻想过要去寻找另一个真正完美的系统。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这位勇敢的编辑,不平凡的一个Linux蜜月旅程想必将会对你有所启发。

  用户之声

  96给我合适的网管软件

  成功案例

  97SALES的秘密武器

  ——三九医药移动销售队伍管理系统分析

  如何给销售员更多支持?给销售员配上Palm,建立移动销售队伍管理系统是个既时髦又实用的方法。

  实用宝典

  系统与软件

  99品尝Windows附赠的美味甜点

  Windows中浩如烟海的免费软件您了解多少?这里很多附带的免费“甜点”同样非常美味,怎么样,不想品尝一下吗?

  101电子影集DIY

  103文件下载也能挑挑捡捡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情爱画廊--和爱人共享激情狂野时刻!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春天的树枝,总有发芽的冲动。桃花摇曳,下雪天晴的日子里是谁在缠绵呵护着你?

【 新浪IVR语音业务开通 拨打125908586听笑话/恐怖故事1258685结交帅哥/美女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电脑世界:25年前和后 信息技术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