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to B-Spline Curve
BSpline基函数
BSpline基函数是由下面的公式定义的:
其中 称为knot,一条BSpline曲线的所有kont组成了一个数组 ,这个数组U称为knot vector。这个公式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慢慢分析这个公式,就可很容易的记忆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公式。
来看看零次第i项BSpline基函数的图形,很简单,它就是一条在 区间内的直线段。
因为p=0,i=0的时候,通过公式 ,在u[0]和u[1]之间就是一条直线,上图中用蓝色表示出来了。注意u[1]的值不等于1。再来看看一次第i项BSpline基函数的图形。
上图中,蓝色直线段分别是零次第1项BSpline基函数和零次第二项BSpline基函数,绿色的是1次第1项BSpline基函数。可以看出1次曲线是0次曲线通过线性组合得到的。因为根据公式
我们得到
现在把上面的等式替换为
其中 ,当u确定的时候, 都是常数。在u[0]和u[1]之间, 表示u点在区间u[0]和u[1]上的比例。在u[1]和u[2]之间, 表示u点在区间u[1]和u[2]上的比例。如果把 看成一条直线,u在这里是变量,那么直线 和上图中u[1]和u[2]间的蓝色直线段合成为左半绿色的直线段。同理, 就和上图中u[1]和u[2]间的蓝色直线段和成为右半绿色的直线段。下面来看看更高次的情况。下图是二次第1项BSpline基函数的图形。
同样地,上图中红色的二次曲线就是由二条绿色一次曲线合成的。如果展开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令U={0,1,2,3,4,5},写出所有2次BSpline基函数。
同理可以计算,通过计算,最后就得到了在 U={0,1,2,3,4,5}上所有2次BSpline基函数,如下图。
现在给出BSpline基函数的性质。
1. 是阶梯函数。
2. 当P>0, 是P-1次BSpline函数的线性组合。
3. 计算基函数时,必须知道knot vector U和次数P。
4. 是分段多项式。
5. 半开区间 的长度可以是0,这时 。
6. 如果U={0,…,0,1,…,1},这里有p+1个0,和p+1个1,p是曲线次数,那么 表示p次Berstein基函数。这个性质说明Bezier曲线是BSpline曲线的特殊情况,并且Bezier和BSpline曲线可以相互转换。
7.
。
8.
。
9. 在knot, 有着p-k次连续性,这里k是knot重复的次数。
BSpline曲线
有了前面BSpline基函数的定义,现在就可以定义BSpline了。BSpline的定义和Bezier曲线的定义很相似。
这里 是控制点, 是上一节定义的基函数。要注意的是,p次BSpline曲线的knot区间是0到m,
这里m=p+n+1, n是最后一个控制点索引号,即 。比如下面3次BSpline曲线,它有6个控制点,m=9。
图中绿色的点就是控制点。对于Bezier曲线来说,它的控制点决定了曲线的次数,当控制点增多时,曲线的次数也会增加。比如一个有10个控制点的Bezier曲线,它的次数达到了9次,这在计算上很耗时间。次数越高,曲线摆动也就越厉害,也就越难控制。所以一般都用细分Bezier曲线的方式,将一个高次的Bezier曲线分成几段相连接的低次Bezier曲线,但是要注意连接点的连续性,至少要到达 连续才行。而BSpline曲线的好处就是低次曲线也可以有很多控制点,在连接点处本身就到达了 连续。
上面的BSpline曲线中,2个端点并在控制点上,这点看起来和Bezier曲线有很多差别。但是,如果我们把knot作下调整,就可以让曲线的端点和控制点重合,这就是终点差值。如果一条BSpline曲线的次数是p, ,前面有p+1个0,后面有p+1个1,那么就可以让曲线端点和2个端点控制点重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