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数据入ArcSDE空间数据库的方法与步骤

影像数据入ArcSDE空间数据库的方法与步骤:

1、影像存储方式的选择

      ArcSDE 管理影像方式主要有连续的栅格数据集和栅格目录两种。单个栅格数据集是所有影像拼接成一个栅格,存储在数据库中,栅格目录是每个影像存储成一个栅格数据集,是表的一条记录,数据库表可以有多行记录。栅格目录具有每个栅格都是独立的,利于更新和数据库维护;可查询访问单个数据集,可以根据用户定义的属性在表中加入用户定义字段;每个栅格数据集可以用不同的显示选项等优点。因此,采用栅格目录Raster Catalog这种方式存储影像数据。

2、影像入库参数设置

      分块大小:分块的目的在于把影像数据分成较小的物理数据块,便于管理和存储。块以BLOB 类型存储。块的大小决定表的记录数,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分块大小使用ESRI推荐的大小 128 ×128 像素。

金字塔技术:金字塔是影像数据的逐级降低分辨率的“拷贝”。建立金字塔可提高显示效率,但会增加存储空间。1∶10 000 数据库对影像建立金字塔,级数暂时设置为6。

压缩方式:由于影像数据量巨大,为了减少存贮空间,提高显示效率,在入库前应对数据进行压缩。目前有LZ77 和J PEG两种压缩方式。影像数据库采用LZ77 压缩方式,为无损压缩。

二、数据入库,

     由于数据量大(约30G,52幅),数据入库时间约3小时。

三、影像数据入库后,在ArcSDE数据库中建立Feature Dtataset,并导入矢量数据.

四、数据入库结束,使用ArcMap读取SDE数据库的数据,把影像和矢量数据叠加在一起,调整各个图层的显示比例,最后保存成mxd文档。然后使用ArcGIS Server发布影像数据服务,测试效率不错。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利用ArcGIS Server92的大亮点Cache静态图象,对影像数据库建立Cache.

      建立Cache的原理很简单:通过事先把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大小按瓦片的方式生成图片,并保存在ArcGIS Server的cache目录下,当用户请求数据时,如果cache目录下已经有图片,则直接显示,如果没有,则需要到数据取相应范围内的数据。通过这种cache的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显示效率。

建立cache,

可以控制: 
–     被缓存的图层

所有的还是指定的子集 
–     在地图坐标系中图块系统的原点

–     比例尺集合

–     图块大小 (缺省 = 512 x 512)

–     显示精度DPI (缺省 = 96)

–     比例尺、图块大小和DPI控制了每个比例尺下单位地图的象素精度

创建cache后,如何管理呢?其实,cache的目录管理由ArcGIS Server的内部机制进行管理:

地图服务有一个相关的地图缓存路径 
–     在GIS服务器的缓存路径下的一个子路径

通过名称关联地图服务和地图缓存路径 
地图缓存路径的组织 
Server Cache Directory 
Map Cache Directory  (Wyoming, SoCal, …) 
Data Frame (Layers, Study Area, …) 
Layer (_alllayers, roads, …) 
Level (L01, L02, L03, …) 
Row  (R00000000, R00000001, …) 
Tiles (C00000000.png, C00000001.png, …) 
五、经过长达数十小时的缓存创建,共创建了12级目录。

六、通过发布地图服务应用测试,浏览速度明显的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像数据入ArcSDE空间数据库的方法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