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是什么?

 

【图灵图书推荐】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3版)(全彩印刷)

 

 

从各种迹象来看,我们好像非常“幸运地”亲身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个干旱的寒冬(北京这个冬天其实不太冷)里,正好静下来思考思考。我没有王阳明那种冥想格竹子的功夫,最喜欢的思考方式是找拐棍——读书,而且是乱读。

2月份的《读书》上有两篇颠覆常识的文章。

一篇是读者来信,针对广泛流传并在此前《读书》杂志上又出现的“严复和伊藤博文同学说”。这种说法好像提到甲午海战、马关条约那段国耻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扯到,而且往往会煞有其事地说到严复考了第一,伊藤考了第二云云。

但是,只要翻一下严又陵和伊藤的简历(哪怕是最简单的那种,维基百科绰绰有余了),就会非常容易地发现,两个人根本不可能是同学

 

伊藤比严复大13岁,到英国学习是在1863年,那年严复才9岁(《读书》中的文章说成十一二岁,不知何故)。而且,伊藤入读的是伦敦大学学院,严复读的是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维基百科说这个故事最早是刘复(就是刘半农啦)的诗集《扬鞭集》里提到,随后因钱钟书的老爸钱基博同学的名著《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提到而广为流传。

有意思的是,与伊藤一同留学的一共五个人(史称“长州五杰”),是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偷渡出国的,第一站还是先到中国上海,然后再转船去英国的。这五个人后来都成为明治维新和明治政府中的重要成员,伊藤就不用说了,另外的井上馨曾任外交等部大臣,山尾庸三曾任工部大臣、法制局长官并创办东京大学工学院,远藤谨助任造币局长,井上胜是日本铁道之父。最近日本为这五个人拍了一部电影,就叫《长州五杰》。

伊藤在英国大概只有一年就回国了——因为英国和日本打了起来,伊藤本来是要调停的,不料英国也炮轰了他的老家长州藩,于是也加入军队,上战场了。伊藤等几个人当时的身份是藩士,已经是社会中坚了,明治维新基本上就是在长州藩和萨摩藩的藩士领导下搞成的(中国的戊戌变法不成功,我认为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当时在中央政府之外不存在长萨藩这样较独立的力量,只能搞搞宫廷政变)。而严复小朋友那时大概还在一心只读圣贤书,想考个进士呢。3年后父亲病逝,他才决意科举,后来选择了洋务同学们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从此改变了道路。这么简单清楚的事实,何以以讹传讹这么多年,误导了千万人呢?可见我国同学治学不严谨,不是一年两年了。

 

 

 

【图灵图书推荐】史上最伟大的计算机图书之一:编程珠玑:第2版,编程珠玑Ⅱ

                      微软四大名著英文版:WINDOWS 程序设计,编程精粹,深入理解.NET,WINDOWS核心编程

 

另外一篇庞冠群(北师大历史系的老师?好像岁数比我还小)的《并非如此悠久的传统》也非常有意思。这篇文章其实是译后感,从翻译霍布斯鲍姆同学等写的的《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一书谈起的。书里的研究揭示,我们熟悉的苏格兰老爷们爱穿的格子呢裙子,是十八、十九世纪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才出现的,裙子上用来区分氏族(clan)的格子图案,更是出自1842年出版的一本伪书。类似的,威尔士人现在引以为豪的音乐传统,也是十八、十九世纪文化“爱国者”们虚拟历史,从英国歌曲等各种来源打造出来的。

看来各国的所谓传统啊、文化传承啊,都是那么回事儿。先别幸灾乐祸,我们自己其实更离谱。现在提倡孩子读三字经、国学之类,估计三四岁的中国人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吧。葛兆光在《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三联书店)里提到,这种说法其实是清朝末年满族统治者不得人心的时候,汉族人为了排满反清,树立汉人偶像,搬出来再添油加醋,拼命鼓吹而流传开的。

读过真正严肃的历史书的人都知道,不仅黄帝炎帝在内的三皇五帝(已确认非伪书的先秦著作里基本上都没有提过),连夏朝的存在,因为都缺乏考古实证,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呢。这种情况下随便就将黄帝和炎帝(是人是妖都搞不清楚)认作自己的祖先,还用纳税人的钱大建其坟、庙、祠(如果能有投资回报也就罢了),时不时地瞎编仪式祭奠一下,实在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之道。



米诺斯文明遗址

 

另外,你可知道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只是中国人的一家之言么?(好像是出自梁启超。)别的不说,翻开任意一本世界历史年表看看,中华文明其实是一个小字辈。当埃及人已经建成了吉萨大金字塔而且出现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传说中的黄帝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而苏美尔文明公认至少不比埃及晚,甚至更早;即使是印度河的哈拉帕遗址、希腊的米诺斯遗址的宏伟程度,包括赫梯人、犹太人、古伊朗人、古小亚细亚的文明,中国境内这些年挖出来的东西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华文明西来说,你不服气吧,但是又没有太多有力的反证。其实这种事情也不用太较真,话再说远一点,你可知道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都是非洲人的后代么?北京周口店的那些猿人其实和我们没啥关系,反而很可能是被我们的祖先灭掉的物种……

这期《读书》还有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张承志的,讲鲁迅和藤野。鲁迅同学在日本的粉丝也非常多,大学者大作家里研究鲁迅写鲁迅的很不少。他死后,媒体费尽力气从乡村把恩师藤野找出来,不料藤野对这个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了,啥都回忆不出来,甚至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写到的一些交往细节也一问三不知。这些大概也是我们最初在读鲁迅饱含感情的文字的时候想不到的吧。

 

 

 

【图灵数学图书推荐】陶哲轩实分析,哈代不等式,小平邦彦微积分入门,LAX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2版)

 



大畅销书《黑天鹅》本质上也是颠覆常识的书,当然是否真地颠覆了,还可以讨论。作者对高斯钟形曲线(就是我们熟知的正态分布)乃至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金融数学甚至经济学都嗤之以鼻,拿了诺贝尔奖的什么萨缪尔森、斯科尔斯、默顿、马克威茨、夏普在他眼中都是不通实务的蠢货,就差没说bullshit了。书的最后有很多有趣而且富于启发性的数学叙述。说实话,我看了看书后国内一些名人的推荐文字,以及很多网上的书评,包括出版社的宣传文案,很怀疑他们并没有真正读过或者读懂这本书……

 

 

说点和编程有关的事儿吧。在与背景不同的译者、读者交流的时候,我常常发现,不仅是初学者,不少开发经验很丰富的同学,对一些常识也不甚了了。

 

比如,ER图和关系模型是数据库里两个最核心的内容。ER中的R就是relationship,在建模的时候对应着一对一、一对多之类的东东。这个relationship,标准的译法是联系。且慢,有同学质疑,这玩意儿不明明是数学里的关系么?没错,我们中学学函数的时候,先学映射,的确是叫关系的。但是,你知道关系数据库里的关系(英语是relation、relational)是什么意思么?其实是关系数据库之父、图灵奖得主Codd同学当年为表起的一个怪名字。也就是说,关系=表。所谓关系数据库,就是表型数据库。因为关系已经被Codd同学用来指别的东西了,所以relationship只好叫联系了。这个常识你清楚吗?

 

再来,类型是面向对象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到底什么是类,什么是类型,两者的区别何在?你能说清楚吗?还有,.NET里的property和attribute,微软文档(比如MSDN)里都译为属性的,它们的区别又何在?它们和HTML、CSS里的属性又是什么关系,和UML标准里的property和attribute又是什么关系?

 

最后是一个简单的,你能说清楚.NET/C#/Visual Studio的版本及其之间的关系吗?有叫C# 2008什么什么的东西吗?

……

 

我更感兴趣的是,像这样的应该被颠覆的常识还有多少?当然,更重要的也许是,常识到底是什么?是事实,还是想像的共识(套用Benedict Anderson同学的名言)?

 

 

【图灵.NET图书推荐】ASP.NET 3.5 高级程序设计:第2版,C#图解教程,C#捷径教程

即将出版:C#圣经C#与.NET 3.5高级程序设计(第4版),ASP.NET圣经ASP.NET 3.5 揭秘(卷1)

 

你可能感兴趣的:(编程,数据库,.net,C#,读书,a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