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谁所为

  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斯六:1)

  歷史就是歷史,就是事實。可是歷史常被人遺忘、忽略、誤會,甚至曲解或改頭換面。

話說從頭
  “基督徒”首見使徒行傳第十一章二十六節。

  一般人對教會不大了解,含糊的通常把基督教與天主教不加以分別混為一談,有的則稱前者為新教(更正教或改正教)而稱後者天主教為舊教,或羅馬天主教,英文為Roman Catholic。而英文Christianity即基督教(更正教),有時在廣義上,籠統地無意中也把天主教扯在一起,也把東正教及其他新教小教派包括在內。其實有時有必要應該畫清界限,基督教是基督教,天主教是天主教。

  從“歷史”上來說教會自主後三十年間使徒時代創立以來,並沒有甚麼分別,有之以歷史年代稱之為初期教會或初代教會(也叫古代大公教會)。但慢慢演變,主後四六一年利奧一世 (Leo I) 自立為羅馬教皇開始,至主後五九零年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斷然宣佈羅馬的教皇為“普世之父”,以後即形成了羅馬天主教,一直沿用至今。其後天主教日漸背離聖經真道,變質腐化下去,整個歐洲落入著名的“黑暗時代”,以致後來有改教運動之發生。

  為方便,今按序列陳如下:

  主後五七零年穆罕默德出生於阿拉伯麥加。

  主後六二二年穆罕默德正式創立回教,即伊斯蘭教。

  主後六三八年回教入侵聖地並佔領聖城耶路撒冷。

  主後一零九六年至一二九一年由羅馬天主教教皇發動十字軍東征,目的為收復聖地聖城,這戰爭前後有八次,歷時近二百年。

  主後一五一七年,即十字軍事件二二六年後,德國馬丁路得發起宗教改革運動,此後基督教(更正教)即從天主教裏被“革”出來。

  從以上歷史事實,認清先後次序就知道所謂十字軍東征時基督教根本還未出現,換一句話說,那時基督教還未出生!

  因此,我們基督教信徒應嚴正的聲明,十字軍東侵(回教徒的用語)的大錯,與基督教何干?在這件冤案中基督教一直背黑鍋、頂罪、被人誤會甚至定罪,實在無辜的極受冤屈。

  在這裏我們並不是諉過於人,推卸責任,更不是“嫁禍”於人,因十字軍東征實在完全與基督教無關。

十字軍的背景與動機
  十字軍,Crusades 的 crux是拉丁字十架意思。十字軍又叫十字軍運動Crusades Movement,是發生於一零九六至一二九一年間,西方教會十字軍制服的胸前或肩膀繡上十字徽號,並舉起印有十字形軍旗,是以叫十字軍。

  自基督升天後,基督福音從耶路撒冷、安提阿傳向歐洲等西方地帶,建立了各地初期的教會。不過到了六三二年,回教崛起,並用武力征服各地,傳播其教義,初期基督教及西方國家首遭來自東方的威脅。

  六三八年阿拉伯回教徒就征服佔領了耶路撒冷、安提阿、敘利亞等各基督教的要地。到了七五零年,回教版圖更擴展東至印度,西至埃及和西班牙跨越歐亞非三大洲。

  過,阿拉伯回教徒仍允許西方基督徒自由來往聖地朝拜。

  但塞爾柱 (Seljuk) 土耳其回教徒於十世紀時興起,併吞各地。一零七六年攻佔了阿拉伯人四百多年前佔領的耶路撒冷,即阻止西方朝聖者前來,諸多刁難,並搶劫基督徒商人。

  主後一零五四年,教會已因神學觀點相異。政治重心、地理環境與言語文化等問題、分裂成東方小亞細亞的教會 (Eastern Orthodox) 與西方拉丁教會,即羅馬天主教。前者又名希臘東正教 (Greek Orthodox),以君士坦丁堡為總部,後者仍以羅馬城為中心。

  侷處在希臘和小亞細亞一隅的東羅馬帝國(Byzantine拜占庭)與東正教教會開始受到回教的威脅,感到恐慌。皇帝米克爾七世 (Michael 1067-1078) 向當時羅馬教皇希勒得布蘭 (Gregory 即貴格利七世)求救,他認為這正是修補東西方教會裂痕的好機會,亦是重新一統天下的良機,便邀德國國王亨利四世出兵,這是十字軍概念的開始。

  到東羅馬亞勒克修一世 (AlexiusⅠ) 出任國王時 (1081-1118) 又向當時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 (Urban II) 求援。烏爾班教皇於一零九五年,在法國克利蒙特 (Clermont) 召開會議告,要組織十字軍,前往巴勒斯坦把聖地從回教徒手中奪回。他還宣佈凡從軍者罪可得赦,戰死者可得永生,免去煉獄之苦;何況基督親自為統帥,基督徒應響應這聖戰!

  在隱士彼得等的煽情宣傳之下,全面激起群眾的宗教狂熱,並感到若不加入十字軍就是一件可恥的事,結果短時間內吸引了許多人受感召參軍,發動一埸不聖的聖戰。

為主?為名利?為己? 
  當時羅馬教皇的聲望如日中天,教皇權勢凌駕各地帝皇之上,為向世人昭示他是基督教世界的真正元首,並為擴張羅馬大公教勢力,十字軍終於應運而生。

  初期十字軍由不少頗守紀律的軍旅組成,其後參與者良莠不齊,有武士、貪婪商人、僱佣兵、酒徒、無業遊民、農奴、囚犯、土匪等龍蛇混雜烏合之眾,到處趁火打劫。

  此外,第十世紀羅馬帝國經濟不景氣,意大利開了兩個港口,需要與東方經商,作為東西方中心的耶路撒冷仍在回教徒手中,從中阻擾國際貿易,所以應把聖城奪回,打通東方商道。

  最初十字軍東征,動機純為宗教熱誠擬奪回聖城,但其後摻雜不少政治、經濟、權力地盤及找“聖徒遺物”等複雜因素,早已遠離起先之目的。

第一次十字軍 (1096-1099)
  第一次正式的十字軍是在一零九六年出發,全部有三十萬大軍分成幾支人馬,大部分是法國人,沿途到處搶劫並殺害不少猶太人。一零九七年五月攻打土耳其首都尼西亞 (Nicea) ,到八月中攻抵以哥念。一零九八年六月三日攻克安提阿經大屠殺後,發現神聖長矛 (Holy Lance) 振奮十字軍心。一零九九年七月十五日圍攻耶路撒冷一個月,終於成功光復聖地。但全城居民幾盡遭殺戳,據估計七萬多人死於非命。這些十字軍後在安提阿與耶路撒冷間建立了四個拉丁小王國。

第二次十字軍 (1147-1149)
  一一四四年,新回教勢力冒起,辛治 (Emir Zengi) 攻陷幼發拉底河上游的伊得撒 (Edessa)。一一四六年,教皇尤金尼三世 (Eugenius III) 委任聖徒伯納德 (Bermard of Clairvaux) 號召組織新十字軍,以防聖城落入回教徒手中。

  第二次十字軍由法國國王路易七世 (Louis VII) 和德國國王康德拉三世 (Konard III)領導,這兩軍於一一四八年六月在聖地相會,並與耶路撒冷王國領袖們協商,討論先攻打大馬色城。當圍困大馬色城時,他們為誰將取得這塊土地而起爭執。與此同時,土耳其回教徒前來反攻。在以後幾個月,由於疾病及土耳其人的游擊戰,使十字軍逐漸崩潰,最終兩人功虧一簣

  辛治的回教國的勇將沙拉丁 (Saladin) 在一一七一年攻克了埃及,一一八七年又佔據了耶路撒冷。聖城再次失陷就引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事件。

第三次十字軍 (1189-1192)
  羅馬皇帝紅鬍子腓特勒力 (Frederick),法王腓力 (Philip) 及英王獅心理查 (Lion Heart Richard) 帶領新十字軍誓把耶路撒冷從沙拉丁手中奪回。不過紅鬍子在北敘利亞途中小河溺斃。法王因長期染病決定回家,只剩下英王獅心理查堅持到底。雙方爭執不下,一一九二年,獅心理查與沙拉丁訂五年和平協議,使基督徒可以在巴勒斯坦沿海的走廊地帶自由朝聖來往。

第四次十字軍 (1202-1204)
  教皇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 夢想教廷能夠帶領會眾,取得一次偉大的宗教勝利,於是他組織另一次十字軍去達成這夢想。可是整個計畫卻演變成為十字軍向另一群基督徒進攻的暴行。此次十字軍的原定目標是埃及,但君士坦丁堡被廢的王說服十字軍幫助他進攻君士坦丁堡,以便他登上皇位。君士坦丁堡城城破後遭姦淫擄掠,城中最好的珍貴文物、藝術精品、文獻圖書等全被搶光,給東正教人民留下慘痛不能磨滅的印象。被廢的王的兒子終於登上皇位,但這皇拒絕報答所謂“恩人”;十字軍於是再席捲君士坦丁堡禁掠一週之久,廢了他,另立法蘭德斯的百特威 (Baldwin of Flanders) 成為君士坦丁堡第一個拉丁皇帝。這個拉丁皇朝由一二零四年維持到一二六一年,並且委任了一名拉丁大主教,但西方教會對東方教會不因此而增加影響力,第四次十字軍反而加深東西方教會的不和。這種自相殘殺的傷痕,造成東西教會永不可修補的裂痕。十字軍把君士坦丁堡毀掉也等於把免受回教侵略的最後一道屏障給予摧毀,反而為回教勢力擴張鋪路。

童子十字軍 (1212 )
  這時發生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教會中的一些狂熱者轉而鼓吹只有天真純潔的兒童才能光復聖城。法國牧童史蒂芬和德國男孩尼古拉於一二一二年分別集合了兩支兒童十字軍,參加者都是十二歲左右的男女兒童,德國兒童十字軍約二、三萬人,他們既無組織,又無給養,散漫地越過阿爾卑斯山向熱那亞 (Genoa) 進發,沿途多人死於飢餓、疾病、成為野獸獵物。少數到達熱那亞後,因無人照管,生活無著,最後一部分人逃回故鄉,一部分人流落在意大利。法國兒童十字軍的遭遇更為悲慘,約有二萬人,到達馬賽港 (Marseilles) 後,被一些威尼斯的奸商騙上了七隻船,其中兩隻在往地中海途中遇上風暴沉沒,另外五隻船到達埃及後,全被賣為奴隸。

第五次十字軍 (1218-1221)
  這是教皇英諾森三世再次發起組織十字軍,由匈牙利王安魯率軍前往埃及作戰,因耶路撒冷是時落在埃及回教王掌握中。安魯雖然佔領埃及的達米伊塔 (Damietta) ,但因內鬥而復失敗,相傳僅獲得耶路撒冷“聖十字架”遺蹟為戰利品。

第六次十字軍 (1228-1229)
  一二一五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十字軍時,德王腓特烈二世曾答應參加,但後來卻沒有參與。教皇便把第五次十字軍失敗的原因推到他身上,將他開除教籍。一二二八年,腓特烈二世為向東方擴張勢力,率十字軍進行第六次東征。教皇為了打擊腓特烈的勢力,卻下令禁止,並重申懲罰腓特烈。腓特烈二世不予理睬,他利用埃及蘇丹與大馬士革總督之間的矛盾,於一二二九年與埃及締結了為期十年的和平條約。根據條約,埃及交出了耶路撒冷等城市及從耶路撒冷到海岸的走廊。一二四四年,埃及蘇丹出兵重佔耶路撒冷,聖城直至二世界大戰後才被以色列收復。

第七次十字軍 (1248-1250)
  教皇英諾森三世重新發動另一次十字軍。法王路易九世親率法蘭西騎士十字軍進攻埃及,這是第七次十字軍東征。一二四九年攻佔埃及一地區,但於一二五零年進攻開羅時兵敗被俘,後被部下用重金贖回。他在阿克里城住了四年,試圖呼籲一致對付伊斯蘭國家,但乏人響應,遂於一二五四年返回法國,第七次東征以失敗告終。

第八次十字軍 (1270)
  一二七零年,法王路易九世為報一二五零年兵敗之仇,發動第八次東征。這時歐洲人對十字軍已失去信心,更加無人響應了。路易九世不聽法蘭西貴族及近臣的勸阻,帶領僱佣騎士進攻北非的突尼斯 (Tunis) 。在突尼斯登陸不久,全軍染上瘟疫,大批死亡,路易九世本人也死於瘟疫,殘部返回法國。

  此後,教皇曾多次號召組織十字軍,都未實現。原為十字軍佔領的東方領土,逐漸被穆斯林先後收復。一二九一年,埃及攻佔了耶路撒冷王國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克里 (Acre) 城,屠殺了六萬多信徒。至此,十字軍東征以徹底失敗而告終。連綿二百年的戰禍,死傷數百萬人之眾。

結語:
  十字軍東征之後,常有歷史學家認為十字軍無意中打通東西路線,促進商貿來往,以及溝通東西文化與經濟,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卻種下血海深仇,鑄成大錯,留下無窮無盡的禍根與污點,長久以來成為回教攻擊基督教的藉口與把柄,更成為宣教工作無法清除的大絆腳石,最大的攔阻,無辜的基督教也牽連受累,蒙受不白之冤,傾地中海之水也洗不清。今時今日,若以“反恐”為由,妄用“Crusade”之詞,實在是愚不可及。為此,為基督的福音,真正的基督徒應辨白是非,勇敢起來表態澄清事實並嚴正的申明;若有機會,更應向回教的朋友表明講個清楚,以期拆除一切攔阻福音的藩蘺。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字军东征谁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