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 中基于 SDK 编程的窗口子类化
窗口子类化的作用
窗口子类化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截取 Windows 的消息。一旦用户自定义的窗口函数截取了传向原窗口函数的消息,就可以对被截取的消息进行如下处理:
将其传给原来的窗口函数。这是对大多数消息应该采取的措施,因为子类通常只对原来的窗口特性作少量的改动
截取该消息,阻止其向原窗口函数发送。
修改该消息,修改完毕以后再向原窗口函数发送。
Windows SDK 提供了一些设计好的窗口类,如 EDIT 、 LISTBOX 、 TREEVIEW 等。通过截取这些通用窗口类的消息,用户程序可以为它们添加新的特性,改善其外观,扩充其功能。
子类化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它不需要创建新的窗口类,不需要了解一个窗口的窗口过程。这在原来的窗口函数是由别人编写,而且创建过程不可见的情况下非常有用;其次,子类化比较容易实现,因为所有要做的工作仅仅就是写一个窗口函数
VC 中基于 SDK 编程的窗口子类化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正常创建原始窗口,得到窗口的句柄。
(2) 调用 GetWindowLong 得到原来的窗口函数 OldWndProc 。
(3) 调用 SetWindowLong 设置新的窗口函数 NewWndProc 。
新的窗口函数的代码如下所示:
LRESULT NewWndProc(HWND hWnd,UINT message,WPARAM wParam,LPARAM lParam)
{
if(message==WM_IcareIt)
{
// 截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作一些处理,达到改变特性的目的
}
// 必要时可以调用原来的窗口函数,使被子类化的窗口仍具有原来的很多特性
return CallWndowProc(OldWndProc,hWnd,message,wParam,lParam);
}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用旧的窗口函数时,不能直接用 OldWndProc(…) ,而必须用函数 CallWndProc 进行调用,否则会出现堆栈错误。
MFC 编程中的窗口子类化
MFC 窗口实际上已经是被子类化的窗口。所有的 MFC 窗口共享同一个 窗口函数,由这个窗口函数根据窗口句柄,查找这个窗口对应的 CWnd 派生类实例,再通过消息映射这个窗口类的消息处理函数。鉴于以上原因,在 MFC 中要子类化一个窗口就比较容易了,因为你的任务只是编写一个新的 MFC 窗口类而不需要写一个窗口函数。
VC 中窗口子类化的应用举例
MFC 为广大编程者提供了很多功能丰富的窗口类,如果能在这些通用窗口类的基础上进行子类化的话,将会给编程者带来很多便利。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MFC 编程中的子类化是多么的简单易行。该例完成上面提到的在编辑控件只接受非数字字符输入的功能。实现这个子类化的基本步骤和相关代码如下:
( 1 )利用 AppWziard 创建一个基于对话框的程序 SubClassing 。
( 2 )对 MFC 提供的标准的对话框中的控件进行修改,删除 MFC 提供的静态文本控件,添加自己的一个编辑控件,设置新控件的 ID 为 IDC_EDIT 。合理布置对话框上各控件的位置,使程序界面布局合理、美观。
( 3 )用 ClassWizard 从 CEdit 类派生一个新的窗口类,新窗口的窗口类叫 CNoNumEdit 。截取 CNoNumEdit 类的WM_CHAR 消息,在 OnChar 函中完成忽略任何数字的输入的处理。实现代码如下:
void CNoNumEdit::OnChar(UINT nChar, UINT nRepCnt, UINT nFlags)
{
TCHAR ch=nChar;
if(ch>=_T('0')&&ch<=_T('9'))
{
AfxMessageBox((" 请不要输入数字! "),MB_OK);
// 当输入数字字符时将被忽略,并显示警告信息
return;
}
CEdit::OnChar(nChar, nRepCnt, nFlags);// 输入为非数字字符时调用原处理函数
}
( 4 )在对话框窗口类 CSubClassingDlg 的定义中添加变量 CNoNumEdit cnne 。在 CSubClassingDlg::OnInitDialog() 函数中调用 CWnd 类的成员函数 SubClassWindow 进行子类化。
cnne.SubclassWindow(GetDlgItem(IDC_EDIT)->m_hWnd);
( 5 ) 在对话框窗口类 CsubClassing 的 OnDestroy 中调用 cnne.UnSubClassWindow() 执行窗口类的反子类化。
现在可以编译执行这个程序了,当用户输入数字字符时将会忽略该输入,并显示警告信息。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wjl4934/archive/2012/07/16/259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