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提供了用户级轻量的LOG机制,它的实现贯穿了Java,JNI,本地c/c++实现以及LINUX内核驱动等Android的各个层次,而且足够简单清晰,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读案例。本系列文章针对LOG机制的内部实现机理进行解读,本文是系列的第一篇,解读LOG机制的实现架构。
LOG的运行环境
下图是Android官方网站上给出的Android的Debug环境。
Android的LOG机制当然也在这个环境中运行。我们重点关注Emulator和Device上运行的部分,App VMs产生LOG信息,并与ADB Device Daemon交互输出这些信息,而ADB Device Daemon又通过相应的协议通过USB(Device)或本地连接(Emulator),与PC上运行的ADB Host Daemon交互,通过PC上的调试工具呈现给用户。JDWP Debugger、DDMS、ADB Host Daemon以及ADB Device Daemon之间的交互与其使用的协议,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讨论的内容运行在Emulator/Device上,产生LOG信息,并通过程序LogCat输出。
LOG的实现架构
Android中LOG的实现架构如下图所示,这基本上也是Android的某个模块实现各个层次的经典架构。
Android应用程序通过Framework提供的机制操作;Java领域需要本地c/c++提供服务的地方,通过JNI实现;JNI调用底层库;库函数通过操作映射的设备文件操作设备,LINUX kernel中的Driver完成相应的操作。另外,抛开Java和JNI,LINUX上用户域的c/c++程序,也可以通过操作设备文件来完成。
Android的LOG也是这样实现的,并将在本系列文章中分别讲述。应用程序通过android.util.Log里的各种静态方法,输出LOG信息[系列之二中具体讲述];Log通过JNI接口调用c/c++的实现,而本地实现的写LOG,也基本就是写信息到设备文件[系列之三中具体讲述];设备文件是Android为了LOG机制而写的LINUX的一个轻量级的驱动logger[系列之四中具体讲述];LOG信息的显示可以是Emulator/Device上运行的LogCat程序[系列之五中具体讲述];另外,Android的本地实现库也可利用现有机制,在c/c++的空间 直接输出LOG[系列之六中具体讲述]。
Android提供了用户级轻量的LOG机制,它的实现贯穿了Java,JNI,本地c/c++实现以及LINUX内核驱动等Android的各个层次,而且还足够简单清晰,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读案例。本系列文章针对LOG机制的内部实现机理进行解读,本文是系列之二,解读Android的Java程序中如何输出LOG信息到LOG的体系中。
LOG输出帮助类
Android的Java程序通过android.util.Log类来输出Log,下图列出了我们常用的Log的静态方法。
一般,要输出Log信息,可直接调用Log.v()/Log.d()/Log.i()/Log.w()/Log.e()等类方法。这里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区分的方法,这也是Log的分类。Log的分类就如同Log的静态常量成员定义的那样,而Log的优先级按照数字大小排列,数字大的优先级高。而Log.wtf()记录的则是非常致命的FAULT信息(What a Terrible Failure),报这个错误,不光是在Log里记录,还要在界面上有提示,并可能杀死当前的进程。
有了这些分类,如果要输出的LOG优先级低于当前设置的优先级,则该Log信息不会显示。一般的,在Java程序中用Log的方法打印Log之前,应先用isLoggable()判断一下,该级别是否能被记录。
另外,用Log.println()能达到与Log.v()/Log.d()/…等方法同样的输出效果,只是在用它时,要指定对应的优先级。
类Log的实现
类android.util.Log的实现是比较简单的。
类android.util.Log的构造函数是私有的,并不会被实例化,只是提供了静态的属性和方法。
而android.util.Log的各种Log记录方法的实现都依赖于native的实现println_native(),Log.v()/Log.d()/Log.i()/Log.w()/Log.e()最终都是调用了println_native()。如Log.d()的实现:
public static int d(String tag, String msg) {
return println_native(LOG_ID_MAIN, DEBUG, tag, msg);
}
Native方法println_native()是通过JNI在c/c++中实现的,详情参阅本系列之三:JNI及c/c++ 域写设备文件。
Android提供了用户级轻量的LOG机制,它的实现贯穿了Java,JNI,本地c/c++实现以及LINUX内核驱动等Android的各个层次,并且足够简单明晰,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读案例。本系列文章针对LOG机制的内部实现机理进行解读,本文是系列之四,解读LINUX内核中的设备驱动Logger中实现。Logger是Android为Linux写的一个MISC类型驱动,用循环队列实现了读者/写者。Logger是整个LOG机制实现的核心。
关键字:LINUX驱动,Android,读者/写者,MISC类型驱动,循环队列,等待队列,阻塞I/O
Log的驱动是在kernel/drivers/staging/android/Logger.c中实现的。
一、初始化
看一个LINUX驱动,先看它如何初始化的。
static int __init init_log(struct logger_log *log)
{
int ret;
ret = misc_register(&log->misc);
if (unlikely(ret)) {
printk(KERN_ERR "logger: failed to register misc "
"device for log '%s'!\n", log->misc.name);
return ret;
}
printk(KERN_INFO "logger: created %luK log '%s'\n",
(unsigned long) log->size >> 10, log->misc.name);
return 0;
}
static int __init logger_init(void)
{
int ret;
ret = init_log(&log_main);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ret = init_log(&log_events);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ret = init_log(&log_radio);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ret = init_log(&log_system);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out:
return ret;
}
device_initcall(logger_init);
整个Logger驱动的入口点就是Logger_init(),它用init_log(struct logger_log *log)初始化了log_main, log_events, log_radio和log_system四个logger_log类型的结构,而这四个结构变量分别记录着log的四个存储体。Logger从这四个变量实现了同种设备的四个驱动,而log的驱动是MISC类型的驱动,通过misc_register()向系统注册。四次注册之后,它们对应的MINOR ID将是不同的,Looger也是通过minor来区分是哪一个驱动的。
static struct logger_log *get_log_from_minor(int minor)
{
if (log_main.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main;
if (log_events.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events;
if (log_radio.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radio;
if (log_system.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system;
return NULL;
}
本文将以log_main来讲解Logger驱动的实现。
二、关键数据结构
上节中,提到了log_main这个结构体变量,现在来看它的定义。
Log_main里保存了Logger操作必须的变量。buffer指向的真是一个静态数组,用来存放用来读写的数据,Logger用它组成了一个逻辑上的循环队列,写者可以往w_off指向的地方写东西,而一旦有内容,会通知等待队列wq里的读者们来读取内容。因为buffer实现的是循环队列,所以buffer的大小size经常用来做除高位的运算,一定要是一个2次幂的数字。mutex用来保护log_main这个关键资源的。Logger是MISC类型的驱动,它保留着一个miscdevice类型的变量misc。misc里面也有最为关键的file_operations结构,这正是应用程序通过文件操作,与驱动打交道的入口。
三、Logger实现的功能
从上面log_main的类型定义就能看出,Logger实现了什么。一句话概括Logger就是实现了读写者,并实现同步操作。不过,Logger的读写者有些特殊,写者写操作不会被阻塞,也不会写满溢出,也就是写时只要有内容可以不停的写,超出Buffer就覆盖旧的[与应用程序具体的写操作结合来看];读者因为要读的内容为空就会被阻塞挂起,而一旦有内容,所有被挂起的读者都会被唤醒[与应用程序具体的读操作结合来看]。
下面看具体实现的时候,就分别从读者和写者的角度去看。
3.1. 写者的实现
看二小节图中的关键结构logger_fops: file_operations,写者的关键实现就看open、release和write这几个函数的实现了,它们被分别赋值给了logger_open() / logger_release() / logger_aio_write()。
logger_open()为写者做的工作就是,通过minor id获得logger_log的实例,然后赋值给函数参数中传递进来的file的private_data中。
logger_release()不需要为写者做的什么工作。
logger_poll()因为写不需要被阻塞。所以这里检测到是因为非因为读而打开的文件(!(file->f_mode &FMODE_READ))时,就直接返回POLLOUT | POLLWRNORM。无论怎样都可写。
logger_aio_write()是写数据(也就是log信息)的关键。这里是通过异步IO的方法,应用程序通过write()/writev()和aio_write()时都能调用到这个方法。
记录log信息时,写log用的接口是writev(),写的是vec形式的数据,这边写的过程中来的当然也是vec数据了,另外,写具体之间,还写入了类型为logger_entry的数据,来记录时间等信息。写数据到具体buffer时因为存储的位置可能不是连续的,而写在buffer的结尾和开头位置,所以要做判断,并可能要有两次写的buffer的动作。参数里的数据来自用户空间,不能在内核空间直接使用,要用copy_from_user()。写完之后,用wake_up_interruptible(&log->wq)唤醒所有在挂起等待的读者。
3.2. 读者的实现
看二小节图中的关键结构logger_fops: file_operations,写者的关键实现就看open、release和read这几个函数的实现了,它们被分别赋值给了logger_open() / logger_release() / logger_read()。
logger_open() 为读者做的工作就是,通过minor id获得logger_log的实例,然后动态申请一个logger_reader类型的读者,并把它加入到logger_log的读者列表readers的结尾,再赋值给函数参数中传递进来的file的private_data中。
logger_release() 与logger_open()对应,将这个读者从读者列表logger_log.readers中移除,并释放掉这个动态申请的实例。
logger_poll()因为应用读之前会调用poll()/select()查看是否可以写。所以这里会用poll_wait()把参数中的poll_table加入到logger_log.wq中,并且如果有内容可读,才设置可读标志|= POLLIN |POLLRDNORM。
logger_read() 是读数据(也就是log信息)的关键。
读数据之前,要先保证有数据,否则该读者就要被挂起在logger_log的等待队列wq上。从具体buffer读数据到时因为存储的位置可能不是连续的,存储在buffer的结尾和开头位置,所以要做判断,并可能要有两次读去buffer的动作。数据来自内核空间,要通过用户空间的参数里传递出去,需要copy_to_user()。
3.3 循环队列的实现
这个是数据结构里最经典的案例了,这里不再具体解释如何实现,只是列出重要结构,只是希望读者还记得数据结构里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说法。
队列大小:log_main.size
写头:log_main.w_off
读头:logger_reader.r_off
队列为空判断:log_main.w_off == logger_reader.r_off
队列为满判断:不需要
3.4 ioctl的实现
Logger提供给应用程序通过ioctl()来获取信息或控制LOGbuffer的功能。Logger是把logger_ioctl通过file_operations注册到文件系统中来实现这一功能的。Logger_ioctl()提供了下列ioctl控制命令:LOGGER_GET_LOG_BUF_SIZE / LOGGER_GET_LOG_LEN/ LOGGER_GET_NEXT_ENTRY_LEN / LOGGER_FLUSH_LOG。实现很简单:
LOGGER_GET_LOG_BUF_SIZE获取Buffer的大小,直接返回logger_log.size即可;
LOGGER_GET_LOG_LEN只对读有效,获取当前LOG的大小,存储连续的话就是log->w_off -reader->r_off,否则就是(log->size -reader->r_off) + log->w_off;
LOGGER_GET_NEXT_ENTRY_LEN获取Entry的长度,只对读有效。
LOGGER_FLUSH_LOG只对写打开有效。所谓FLUSH LOG,直接重置每个reader的r_off,并设置新reader要访问用的head即可。
3.5 阻塞I/O、异步I/O
另文阐述。
Android提供的LOG机制的实现贯穿了Java,JNI,本地c/c++实现以及LINUX内核驱动等Android的各个层次,并且简单明晰,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读案例。本系列文章针对LOG机制的内部实现机理进行解读,本文是本系列的第五篇,解读应用程序LogCat如何通过对设备文件的open()/select()/read()来获取LOG信息。
从前文知道,LOG被写入到了驱动的节点,那如何获取这些LOG信息并呈现出来的呢?ANDROID里是有个叫LogCat的应用程序被用来获取LOG信息。LogCat不仅从设备节点处获取LOG,并且还提供了很多选项供用户来过滤、控制输出格式等。本文只讲解如何获取LOG部分,相关的LogCat的使用方式,可参考Android的Logcat命令详解。
LogCat是在文件system/core/logcat/logcat.cpp中实现的。
从Logger设备驱动的实现知道,Log的读取是阻塞的操作,亦即,有数据可用,读出数据;否则,读操作会被BLOCK,相应的读进程也会被挂起等待。下面看应用程序LogCat中如何实现读的,这可能需要不断回头与写操作和驱动实现结合来看。
看具体实现之前,先看一个logcat中定义的重要的结构体log_device_t。其中的重要的成员在后面用到的时候再具体解释。
一、打开设备节点
Android的Logcat命令详解的命令参数-b <buffer>知道,logcat是可以通过参数来指定对哪个buffer(main/radio/event)进行操作的。Logcat的b参数解析的地方,是通过传递进来的参数(main/radio/event)来创建了一个上面的结构变量,而这些结构通过log_device_t.next链接起来。
if (devices) {
dev = devices;
while (dev->next) {
dev = dev->next;
}
dev->next = new log_device_t(buf, binary, optarg[0]);
} else {
devices = new log_device_t(buf, binary, optarg[0]);
}
而创建实例的时候的参数被保留了下来,用于后续操作。
<buf>是由LOG_FILE_DIR和optarg(-b参数)组合在一起的(为:“/dev/log/main”,“/dev/log/event”或“/dev/log/radio”),保留在device: char*;
<binary>保留在binary: bool;
<optarg[0]>是-b参数的第一个字符,保存在label: char中。
好了,下面就有了打开设备节点时的参数:
dev->fd = open(dev->device, mode);
dev->device根据-b的参数可能为“/dev/log/main”,“/dev/log/event”或“/dev/log/radio”;
mode缺省时为O_RDONLY,读取。只要在运行logcat时,用了-c参数清除log时才以O_WRONLY打开。
而打开文件的文件操作符保存在log_device_t的fd域中,用于后续的操作。
获取Log的操作都是在readLogLines(log_device_t* devices)中实现的。
因为logcat可能会同时操作多个Buffer,而read()会阻塞读取进程,对其他Buffer的读取就不能进行,所以这里用select()来判断可读取的Buffer。
二、select选取可读取的Buffer
Logcat把log_device_t中的所有的buffer的文件操作符dev->fd,都放在readset中[line#7],做为select()的里的<readfds: fd_set*>读参数,来获取可读取的Buffer。这样当任何一个Buffer上有LOG数据时,select()都会返回。当然等待过程中也忽略掉其他signal的影响。相应的代码如下:
fd_set readset;
do {
timeval timeout = { 0, 5000 /* 5ms */ }; // If we oversleep it's ok, i.e. ignore EINTR.
FD_ZERO(&readset);
for (dev=devices; dev; dev = dev->next) {
FD_SET(dev->fd, &readset);
}
result = select(max + 1, &readset, NULL, NULL, sleep ? NULL : &timeout);
} while (result == -1 && errno == EINTR);
三、读LOG操作
select()返回之后,通过循环判定dev->fd是否在readset里被设置(FD_ISSET)[line#3],知道哪个log buffer里已经有数据了。
if (result >= 0) {
for (dev=devices; dev; dev = dev->next) {
if (FD_ISSET(dev->fd, &readset)) {
queued_entry_t* entry = new queued_entry_t();
/* NOTE: driver guarantees we read exactly one full entry */
ret = read(dev->fd, entry->buf, LOGGER_ENTRY_MAX_LEN);
//…
通过read()读取[line#6]已经有数据的LOG Buffer的文件操作符dev->fd就可得到新到来的log了。
应用程序logcat中已经获取了LOG信息,接下来对数据的处理就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了,可以过滤,写文件,格式化输入等操作。详细的logcat的命令参数可参见Android的Logcat命令详解。
Android提供了的LOG机制的实现贯穿了Java,JNI,本地c/c++实现以及LINUX内核驱动等Android的各个层次,并且简单明晰,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读案例。本系列文章针对LOG机制的内部实现机理进行解读,本文是系列之六,解读Android的c/c++程序中如何使用LOG机制记录LOG信息。
c/c++本地库中实现LOG输出
通过前面的文章知道Android的Java中通过android.util.Log输出Log信息,那Android的本地c/c++程序能不能也通过这样的机制来记录Log呢?再回头看Log现有的c/c++的本地实现,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是相当简单。Android直接在头文件(system/core/include/cutils/log.h)里定义了一些宏就可以很好的实现了。
因为,LOG分了VERBOSE/DEBUG/INFO/WARN/ERROR/ASSERT等类别,简单起见,以DEBUG为例的实现来说明。
#ifndef LOGD
#define LOGD(...) LOG(LOG_DEBUG, LOG_TAG, __VA_ARGS__)
#endif
#ifndef LOGD_IF
#define LOGD_IF(cond, ...) \
( (CONDITION(cond)) \
? LOG(LOG_DEBUG, LOG_TAG, __VA_ARGS__) \
: (void)0 )
#endif
#ifndef LOG
#define LOG(priority, tag, ...) \
LOG_PRI(ANDROID_##priority, tag, __VA_ARGS__)
#endif
#ifndef LOG_PRI
#define LOG_PRI(priority, tag, ...) \
({ \
if (((priority == ANDROID_LOG_VERBOSE) && (LOG_NDEBUG == 0))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DEBUG) && (LOG_NDDEBUG == 0))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INFO) && (LOG_NIDEBUG == 0))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WARN)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ERROR)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FATAL)) \
(void)android_printLog(priority, tag, __VA_ARGS__); \
})
#endif
#define android_printLog(prio, tag, fmt...) \
__android_log_print(prio, tag, fmt)
而这一系列宏,最后还是用到了函数__android_log_print()
int __android_log_print(int prio, const char *tag, const char *fmt, ...)
{
va_list ap;
char buf[LOG_BUF_SIZE];
va_start(ap, fmt);
vsnprintf(buf, LOG_BUF_SIZE, fmt, ap);
va_end(ap);
return __android_log_write(prio, tag, buf);
}
这里还是调到了函数__android_log_write()。这个函数应该很熟悉吧,正是前文叙及的c/c++本地函数实现写设备文件的地方。
c/c++程序中记录Log的做法
要在c/c++中记录Log通常的做法是:
定义自己的TAG_LOG宏;包含头文件log.h;然后在需要记录Log的地方直接用LOGV/LOGD/LOGI/LOGW/LOGE即可。
比如,文件lights.c中就在开头这样写,
#define LOG_TAG "lights"
#include <cutils/log.h>
然后在该文件的后续部分,大量的用了LOGV/LOGE, etc来记录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