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存管理之一 分段与分页

现代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有两种:段式管理和页式管理。

段式内存管理,就是将内存分成段,每个段的起始地址就是段基地址。地址映射的时候,由逻辑地址加上段基地址而得到物理地址。纯粹的段式内存管理的缺点很明显,就是灵活性和效率比较差。首先是段的长度是可变的,这给内存的换入换出带来诸多不便,如何选择一个段的长度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次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扩充地址空间,这就要增加段,从而造成进程的地址空间由很多小段构成,在进程运行过程中,访问不同的段时,就需要频繁切换段基地址;再一点,段式内存管理如果有太多的小段,在释放段的时候,会造成外部碎片。

页式内存管理,内存分成固定长度的一个个页片。地址映射的时候,需要先建立页表,页表中的每一项都记录了这个页的基地址。通过页表,由逻辑地址的高位部分先找到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基地址,再由页基地址偏移一定长度就得到最后的物理地址,偏移的长度由逻辑地址的低位部分决定。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都可以由硬件完成,所以效率还是比较高的。页式内存管理的优点就是比较灵活,内存管理以较小的页为单位,方便内存换入换出和扩充地址空间。

严格说Linux采用段页式内存管理,也就是既分段,又分页。地址映射的时候,先确定对应的段,确定段基地址;段内分页,再找到对应的页表项,确定页基地址;再由逻辑地址低位确定的页偏移量,就能找到最终的物理地址。但是,实际上Linux采用的是页式内存管理。原因是Linux中的段基地址都是0,相当于所有的段都是相同的。这样做的原因是某些体系结构的硬件限制,比如Intel的i386。作为软件的操作系统,必须要符合硬件体系。虽然所有段基地址都是0,但是段的概念在Linux内核中是确实存在的。比如常见的内核代码段、内核数据段、用户态代码段、用户态数据段等。除了符合硬件要求外,段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Linux内存管理之一 分段与分页_第1张图片

逻辑地址分为两部分组成:段标识符和指定段内相对地址的偏移量。
段描述符:用来存放段起始地址,段大小,存储权限等。
段描述符表:存放段描述的表项。
段寄存器:存放段标识符。6个段寄存器称为cs(代码段寄存器),ss(栈段寄存器),ds(数据段寄存器),es,fs 和gs。
段基地址寄存器:指向段描述符表地址。

Linux分段机制:
Linux对分段使用非常有限。作为一个跨硬件体系的操作系统,要支持多种硬件体系,而一些硬件体系结构式不支持分段的,Linux把所有段起始地址都设为0。
Linux采用4个段进行寻址,用户态代码段,用户态数据段,内核态代码段,内核态数据段。

Linux内存管理之一 分段与分页_第2张图片

x86采用两级页表。
第一级为页目录表,存储在一个4K字节的页中,每个表项包含了一个页表的物理地址。线性地址最高的10位(22-31)用来产生第一级表索引,由该索引得到的表项中的内容定位了二级表中的一个表的地址,即下级页表所在的内存块号。
第二级为页表,存储在一个4K字节页中,每个表项包含了一个页的物理地址。线性地址的中间10位(12-21)位进行索引,定位页表表项,获得页的物理地址。页物理地址的高20位与线性地址的低12位形成最后的物理地址。

分页机制由CR0寄存器中的PG位启用。如PG=1,启用分页机制,把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如PG=0,禁用分页机制,直接段机制产生的线性地址当作物理地址使用。
页目录表的物理地址存放在CR3寄存器。每个进程有它自己的页全局目录和自己的页表集。当发生进程切换时,Linux把CR3控制寄存器的内容保存在前一个执行进程的描述符中,然后把下一个要执行进程的描述符的值装入CR3寄存器中。这确保了当新进程重新开始在CPU上执行时,分页单元指向一组正确的页表。

Linux分页机制:
作为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Linux需要兼容各种硬件体系,包括不同位数的CPU。对64位的CPU来说,两级页表仍然太少,一个页表会太大,这会占用太多宝贵的物理内存。Linux采用了通用的四级页表。实际采用几级页表则具体受硬件的限制。

Linux内存管理之一 分段与分页_第3张图片

四种页表分别称为: 页全局目录、页上级目录、页中间目录、页表。对于32位x86系统,两级页表已经足够了。Linux通过使“页上级目录”位和“页中间目录”位全为0,彻底取消了页上级目 录和页中间目录字段。不过,页上级目录和页中间目录在指针序列中的位置被保留,以便同样的代码在32位系统和64位系统下都能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内存管理之一 分段与分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