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OpenStack原理(一)——OpenStack发展及架构

  1. OpenStack发展过程
  • 2010年7月,RackSpace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合作,分别贡献出RackSpace云文件平台代码和NASA Nebula平台代码,OpenStack由此诞生(Austin版)。
  • 2011年2月,OpenStack社区发布了Bexar版,新增了Glance提供镜像服务。
  • 2011年4月,OpenStack社区发布了Cactus版,并没增加任何项目。
  • 2011年9月,OpenStack发布了第四个版本Diablo。
  • 2012年4月,OpenStack发布了第五个版本Essex,吸收了两个新核心项目——用于用户界面操作的Horizon和认证的Keystone。
  • 2012年9月,OpenStack将Nova项目中的网络模块和块存储模块剥离出,成立了Quantum和Cinder,并发行了第六个版本Folsom。
  • 2013年4月,OpenStack发布了第七个版本Grizzly。
  • 2013年10月,OpenStack发布了第八个版本Havana,首次提出集成项目的概念,并集成了两个新项目——用于监控和计费的Ceilometer和用于编配的Heat。
  • 2014年4月,OpenStack发布了第九个版本Icehouse,并加入了Trove来提供数据服务。
  • 2014年10月,第十个版本Juno发布。
  • 2015年4月,第十一个版本Kilo发布。
  • 2015年10月,第十二个版本Liberty发布。
  • 2015年4月,第十三个版本Mikata发布。
  1. OpenStack体系结构
     云计算有三种落地方式:
  • 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的计算资源“,包括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网络等。
  • PaaS(平台即服务),把计算环境、开发环境等平台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
  • SaaS(软件即服务),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软件及应用程序的一种服务方式。
     PaaS和SaaS并不一定需要底层有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但IaaS一般都是建立在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之上。OpanStack及它一直跟随的榜样AWS都属于IaaS的范畴。
     AWS架构由五层组成,自下而上分别是AWS全球基础架构、基础服务、应用平台服务、管理以及用户应用程序。
【OpenStack】OpenStack原理(一)——OpenStack发展及架构_第1张图片
     就服务类型本身而言,AWS主要提供六类服务:计算和网络、存储和内容分发、数据库、分析、部署管理以及应用服务。
     OpenStack作为AWS的跟随者,它的体系结构里不可避免的体现着AWS的各个组件的痕迹。OpenStack模块设计见下图:
【OpenStack】OpenStack原理(一)——OpenStack发展及架构_第2张图片
引自2015年《OpenStack:A Bussiness Perspective》
     OpenStack目前的七个核心组件,分别是计算(Compute)、对象存储(Object Storage)、认证(Identity)、用户界面(Dashboard)、块存储(Block Storage)、网络(Network)和镜像服务(Image Service):
  • Compute的项目代号是Nova,它根据需求提供虚拟机服务,比如创建虚拟机或对虚拟机做热迁移。
  • Object Stroage的项目代号是Swift,它允许存储或检索对象,也可以认为它允许存储或检索文件。
  • Identity的项目代号是Keystone,为所有OpenStack服务提供身份验证和授权,跟踪用户及他们的权限。
  • Dashbord的项目代号是Horizon,它为所有OpenStack的服务提供一个模块化的基于Django的界面。
  • Block Storage的项目代号是Cinder,提供块存储服务。
  • Network的项目代号是Neutron,用于提供网络连接服务,允许用户创建自己的虚拟网络并连接各种网络设备接口。
  • Image Service的项目代号是Glance,它是OpenStack的镜像服务组件。

参考文献:
  1. OpenStack设计与实现    英特尔开源技术中心 著【OpenStack】OpenStack原理(一)——OpenStack发展及架构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OpenStack】OpenStack原理(一)——OpenStack发展及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