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小儿)

转自:http://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23856_78001.shtml

厌食症(小儿)

医药数据库中心  中医论坛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anorexia
拚音 YANSHIZHENG(XIAOER)
别名 中医:厌食。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厌食症是指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丧失。本症是儿科较常见的症状。临床特征是对所有食物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长期厌食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体力衰弱及神经精神异常。
中医释名 临床上以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特点。本病为一独立病证,非指其他急慢性疾病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
西医病因 引起本症的病因很多,包括饮食习惯不良、精神行为异常、胃肠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常是小儿厌食症的主要原因,吃饭不规律或零食过多也常影响食欲。消化道疾病如溃疡病、慢性腹泻、肝炎等以及结核病、慢性感染、尿毒症、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均可引起厌食症。引起本症的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磺胺药等,维生素A、D中毒也可表现为厌食。某些营养缺乏症,如锌缺乏症,也以厌食为主要表现。
中医病因 小儿厌食的发病原因很多,但在诸多病因中,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最常见的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各种病因可直接影响消化系统,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也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的调节而引起厌食。
中医病机 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一般属脾胃轻症。发病机理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临床证候有虚实之分,但虚、实之象均不过重。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小儿厌食的辨证,应首辨虚实。偏于实者,常因湿阻、食滞为患。偏于虚者,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而成。临床辨证时,除根据临床证候分析外,舌象亦可为辨证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尚应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相区别,尤其需与积滞、疳证、疰夏等类证作出辨别。
1.脾胃不和
主证: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迫食后恶心、呕吐,脘腹作胀,舌苔薄腻,脉尚有力。
分析:本证为小儿脾胃素弱或病后脾气未复,运化失健所致。脾气通于口,脾不和则口不知味,故厌食、拒食。脾运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故见面色少华。
2.脾胃气虚
主证: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分析:本证多为素体脾虚,或厌食日久不愈,后天生化乏源所致。脾虚失运,故见厌食拒食。气血津液生化无源,肌肤不得濡养,故见面色萎黄,肌肉松软,消瘦。
3.脾胃阴虚
主证: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干,食少饮多,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便干,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为素体阴分不足或热病耗伤阴津所致。胃阴不足,失于濡润,故见厌食、便干。津不上承,故口干多饮。胃不游溢精气,脾气无以散精,故见面黄体瘦。阴虚则生内热,故见烦热不安。
4.肝旺脾虚
主证: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分析:本证多为小儿所求不得,令肝气郁结所致。肝失疏泄,肝木乘脾,而见食欲不振,便溏溲少。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故见情躁易怒,好动多啼。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各种慢性疾病史。
症状  
体征 1.食欲低下,甚至不思饮食。
2.伴随表现:严重者伴有营养不良,消瘦,乏力,生长发育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
3.原发病表现:视引起厌食症的病因不同,可伴有相应表现。如消化道疾病常出现腹痛,腹泻,黑便,呕吐;结核病常出现低热、盗汗;锌缺乏症可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异食癖及免疫力低下;维生素A、D中毒伴有惊厥或颅压增高;神经性厌食常有明显诱因,女孩常伴有闭经及体重减轻,或有低血压、心率慢及便秘等症状。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根据引起本症的可能原因,选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胃肠道x线检查、微量元素测定、血沉、结核菌素试验、胸片等。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多数病情不重,预后良好。少数患儿病久不愈,可致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对于厌食症患儿首先应明确厌食病因,治疗原发病极为重要。例如积极控制慢性感染、补充所缺乏的营养素等。如系锌缺乏症,可补充锌剂,具体方法参考“锌缺乏症”节。
二、一般治疗
注意改善饮食习惯,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对患儿的不良刺激,使其心情舒畅,有助于厌食症的恢复。
三、药物治疗
1.助消化药:可给予多酶片每次1~2片,每日3次,或胃液素每次5~10ml,每日3次。
2.对症治疗:如严重厌食,出现明显消耗症状或酸中毒,可给予静脉补液;有继发感染者给予相应治疗;如长期厌食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经常感染,可给予少量输新鲜血,或注射丙种球蛋白等。
中医治疗 本病以调脾助运为基本治疗原则。健脾不在补脾,而贵在运脾。用药要补而不滞,益而不碍,健中有消,勿施滋腻。俾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同时,必须配合饮食调理,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辨证选方
1.脾胃不和
治法:调和脾胃,扶助运化。
方药:曲麦枳术丸加减。白术神曲、麦曲、陈皮、鸡内各10g,枳实苍术各6g,甘草3g。腹胀嗳气加莱菔子、木香;暑令湿困,脘痞呕恶加藿香佩兰、蔻仁。
2.脾胃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和中。
方治: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各10g,扁豆、陈皮、桔梗各6g,砂仁3g。舌苔腻者易白术为苍术;大便稀溏加煨肉豆蔻;饮食不化加焦山楂、神曲。
3.脾胃阴虚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石斛、乌梅、北沙参各10g,玉竹白芍各6g,甘草3g。饮食不化加麦芽、谷芽;口渴引饮加芦根天花粉;大便秘结加郁李仁、火麻仁;烦热不安加胡黄连、丹皮。
4.肝旺脾虚
治法:抑肝扶脾助运。
方药:枳术丸加减。焦白术、钩藤、茯苓各10g,枳壳、荷叶边、香附各6g,山楂、神曲各15g。气逆上行加代赭石;性情急躁加子心。
二、专方验方
1.运脾合剂:苍术、焦山楂、陈皮、鸡内金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厌食属脾运失健者。
2.开胃消食饮:神曲、炒麦芽、焦山馇各15g,槟榔9g,陈皮6g,木香6g,炙甘草4.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小儿厌食属脾虚不运者。
3.厌食方明党参9g,乌梅肉5g,生甘草3g,白茯苓6g,炒白术6g,怀山药9g,皮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厌食属脾阴不足,脾气虚弱者。
4.三甲散:炙鳖甲、炙板、炙穿山甲、鸡内金、炒槟榔各30g,砂仁12g,番泻叶3g。共研细粉,2岁每服2g,3岁每服2.5g,每增1岁递增0.5g,1日2次,开水冲服。治疗小儿天食属食滞者。
5.健消散:焦白术、茯苓各4.5g,枳壳、砂仁各1.5g。共研细末,每日1剂,包煎,分3次服。治疗小儿天食属虚中夹实者。
6.悦脾汤:藿香10g,苏梗6g,竹茹10g,佛手10g,花粉10g,砂仁1.5g,荷叶10g,焦楂3g,神曲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小儿厌食偏食。
中药 1.健儿消食口服液:具有健脾益气,理气消食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厌食属气阴两虚型。3岁以内每服5~10ml,3~6岁每服10~20ml,日服2次。
2.小儿消积丸:具有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厌食有停食积滞者。3~6个月每服10丸,6个月~1岁每服20丸,1~3每服30丸,3~6岁每服50丸,日服2次。
3.小儿喜食片: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1~3岁每服2~3片,3~5岁每服3~5片,5岁以上者酌量增加,日服3次。4.健脾糕片: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用于厌食属脾胃虚弱者。嚼服,1~3岁每服6~8片,3~6岁每服8~12片,日服2次。
5.大山楂冲剂: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用于各种原因之食欲不振。1~3岁每服3g,3~6岁每服6g,6~9岁每服9g,日服2~3次。
6.健儿散:具有开胃健脾,生津消导的功效。用于小儿厌食属脾虚津亏者。3~6岁每服2~3g,6~9岁每服3~5g,日服2次,需连续服药1~2个月。
针灸 1.体针:取足三里、梁门穴。中等刺激,施以补法,并加灸,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2.耳针:取脾、胃、小肠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4次,双耳交替,每隔1~3天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3.刺四缝:取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放出白色粘液,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4.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2注射液100μg加注射用水1ml,将药液分别注于双侧足三里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清补脾土、清大肠、揉板门、掐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揉擦肩井,每日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厌食属饮食积滞型;补脾土、揉四横纹、揉板门、清肝经、补肾经、揉二人上马、运内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捏脊、揉擦肩井,每日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厌食属脾胃虚弱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治疗方法有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这些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关于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许多学者在总结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有人观察到,推拿和捏脊疗法能够增强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增加胃泌素的分泌。还有人观察到,一些健脾中药不仅增加小肠的吸收能力,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西医对小儿厌食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补充消化酶及锌等微量元素治疗,疗效不确切。
护理  
康复  
预防 (一)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二)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病。
历史考证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专门记载不多,有关论述散见于脾胃病等章节之中。“恶食”、“不思食”、“不嗜食”均指本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厌食症(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