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

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

田金龙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扬州,225002,0514-7312722;1963,男;副教授,博士)
摘要:采用力学原理,并与太极拳演练技术紧密结合,对太极拳“根”的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了“根”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生物力学;根

Researches into the technique of the “Root” of Taiji Quan

Tian Jinl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00438, 0514-7312722; Man, 1963; Associate Professor, Doctor)
Abstract: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mechanics and closely combining with the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Taiji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echniques of Taiji root and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ot and other element s.
Key words: Taiji ; sport s biomechanics ; root
 
 
 
太极拳通常采取破坏对方稳定性的同时发动进攻的方法,以实现“四两拔千斤”的技击目的。所以,在太极拳中,除极少数的腾空动作外,绝大多数的动作都是在下支撑情况下完成的。即使在移动中,重心也要平稳地过渡,脚下不得晃动。这种下支撑的保持状态,太极拳形象地喻之为“根”,意即脚如“树根”般深入地下,致使身体这棵“大树”获得了稳定。从技术上讲,巩固自己下支撑稳定性的方法称为“扎根”,破坏对方下支撑稳定性的方法就是“拔根”。围绕着根所展开的扎根与拔根、以及根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关系的讨论,构成了根的技术世界。

1.根的困惑与出路

普通人可以从脚与地面的接触情况来观察根的有无,并可以出判断根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把支撑腿晃动看成是轻度失根,脚跟提起是显著失根,全脚提起则是严重失根。有经验的选手可以从技术的角度观察对方是否有根,并可以推断出对方在何种方式的作用下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失去根。
然而,是否所有的巩固下支撑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根,还是只有一种最优秀的方法才配得上称做根?这在太极拳中素有争议。因为每一种方法下的根都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有相应的破解方法。这就给人一种假象,好象这些根都经不住推敲。另一方面,少数人通过太极理念的直觉式把握,在诸多对立因素的思辨中,在对天然本性流露的捕捉中,达到了较高的根的境界。于是根又被涂上了神秘色彩,致使人们对这天边的“月亮”感到困惑,而又厌倦手中不起眼的“宝珠”。 王壮宏先生对于根的解释基本上反映了太极拳界的共识。他认为:“推手欲不跌倒,先应去己之根。无根者,无固定之根也,如物漂于水,如球流滚于地。犹如不倒翁,上欲轻,下欲沉,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1]]
可以看出,水中木、地上球、不倒翁等比喻,都是意向性的描述,用来夸耀一个人的稳定能力的技术水平是可以的,假如用它的物理世界中的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稳定性,恐有使人误入岐途的导向。如人体的结构不同于物理上的不倒翁,就算人体有一点形变的能力,也绝对地变化不出象不倒翁那样的结构来。其次,不倒翁比喻中还有一个幻想,就是“上轻下沉”的状态,以为身体放松,体重就会集中到下面来了。估且不说这是对“松沉”技术的误解,恐怕物理世界中的人体重心的变化不会有这么大。显然这些比喻的真意,是要人们学会不易倾倒的随机扎根的方法,而究竟怎样实现它,仍无确切答案。
具体根不能达到太极拳的目的,随机根又深不可测,人们深感困惑。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它们构造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上。具体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就下支撑的稳定性问题所展开的力学讨论;随机根则是用太极哲理的普遍性,思辨性地说明和解释与根有关的最具体的事实和经验。然而,有趣的是,具体根经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辩证逻辑方法的探讨,可以简约根,并使各种根的方法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深化了根的认识。随机根也并不一劳永逸,其稳定能力也要根据对手的技术水平来确定。更有趣的是,它们在动作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故此,我们从二者构造根的方式、以及技术上的同异性入手,来探讨具体根与随机根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寻求根的出路。
具体根作为各种独立的方法时,其运用范围自然是有限的,因为根的多样性尽管已经针对了根的多种情况,但遇到复杂的和隐蔽的攻击时,往往会手足忙乱无措,来不及动作。如果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些根的方法,从它们的内在联系上深化根的认识,那么,联结的根就扩大了根的适应范围。假如突破根的稳定性思考的限制,把根放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讨论,就有可能获得更加稳定的根,以整体思维为特征的太极哲思用于武学研究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可见,根的研究可以在不同的研究方法下构造出相应的技术形态。
具体根的辩证分析,提炼出与根有关的力学原理与动作方法,使根的动作操作在基础层次上简单明了;辩证的综合,逻辑地揭示了根的联系方式,使根的各种方法融会贯通,又提高了根的稳定性。太极哲思构造的随机根,突破了稳定性的限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塑造根。因此,以运用范围的扩大为尺度,可以划分为分析的、综合的与思辨的三个层次的根的研究方法,以及基础根、深化根和随机根三个层次的根的技术。

2.基础根的技术

根据上述物理现象中的力学原理,我们初步总结出四种扎根的技术,分别名之为:平稳根、支架根、制动根和缓冲根。
平稳根是为重心在两脚间的安全位置所设计的根。由于重心超过支撑面的边缘,物体就会倾倒,太极拳通常把人体重心设计在两脚中间的3/5处,认为前1/5与后1/5都是危险地带 [[2]]。在这一区域,因重心过于偏前或偏后,而导致身体的滞实与虚浮。
支架根是指脚下有对抗力的根。人体腿部关节的弯曲不仅有降低重心的作用,小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以及踝关节的夹角,能够提供一个反方向的力或力矩,从而有效地增大人体对抗外界的能力。这时小腿就如一根深入地下的支架一样,起着对抗人体倾倒的作用。所以推手中有时一方身体被推成反弓时,重心已明显地落在支撑面外,仍然不会倒地。
制动根是在对方突然撤力时控制身体前冲的根。在双方的对抗力形成后,对方突然撤力时,如果我的抵抗力不能及时撤消,人体就会向抗力的方向冲出,从而影响到下支撑的稳定性。从控制弹簧反弹的方法中,启示我们在与对方对抗时,必须同时完成一个制动力,以保证对方突然撤力时,它能够及时地补充上来,使对方的动作不影响到我的根。
缓冲根是为缓冲受到的冲击力所设计的根。身体放松,使对方的力不能从接触点影响到我的全身;同时延长力作用的时间,可以减少冲力的作用。
针对上述扎根的方法,可以相应地设计出如下拔根的方法,即:横直法、落空法、拍球法、定身法。
横直法是由找横法与避力法两种方法构成。找横法是从对方身体横面方向影响其根部的方法。横面方向是指两脚连线的较短连线的方向上。一般来说,重垂线在支撑面上比较靠近横向的边缘,因此,在横向上将其重心推移到支撑面边缘所用的力也较小。避力法是避开对抗力从其无力处影响其根部的方法。在对方没有形成对抗力的情况下,横向上推移其重心比较容易。如果对方在横向上有所注意,可以形成对抗力时,则应放弃横向,取其纵向。
落空法是让对方的对抗力落空而失去根的方法。推手中常采用两种落空的方法来破坏对方下支撑的稳定性。一是受力情况下的落空,其方法是:甲方先以进攻力引出乙方的对抗力,然后突然撤掉进攻力,使乙方处在落空状态。另一种是未受力情况下的落空,其方法是:以佯攻诱使对方出力而自己并不出力,待对方身体前扑欲对抗时突然变化,使对方处于落空状态。落空状态的共同特征是脚下失去或部分地失去了支撑力。笔者曾用测力台与高速摄影同步操作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推手发放过程的技术分析,发现落空状态的一方垂直力都有一个明显的波谷,垂直力有一个突然的减少。[[3]]刘志诚、门惠丰等人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果[[4]]
拍球法是对付对方的身体已有自控力时所采用的方法。当对方已有自控能力时,落空法就失去了效果,这时应用连续拍击的方法。连续拍击能够使其在连续多变的攻击力下穷于应付而失去自控力;这就象连续拍击一个静止的皮球,使其弹起一样。
定身法是迫使对方放松的身体变得僵硬以控制其根部的方法。在对方身体放松时,可以采取跟进、堵截的方法,使其处处受逼,无法动弹,在被动状态下站立不稳。在具体方法上,就是在对方企图利用放松避让的方法来破坏我的进攻时,我也把力量隐藏起来与他一起运动,同时预计到他动作终点时的位置,并抢先到达,使其到达这一位置时不能自由运动;或在跟随对方运动的同时,用整体进逼的方法,切断其能够自由移动与变化的点,一直到他站立不稳的状态。这种整体跟进、堵截的方法在传统的太极拳技术中称之为敷盖法[[5]]

3.深化根的技术

以上各种扎根与拔根的方法,说明每一种根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也说明多样根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但是,这个缺陷不是绝对不可克服的。应该说,建立根的各种方法本身并不是产生根的缺陷的根源,真正地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孤立、机械、片面与静止的眼光才是我们的大忌。假如我们摆脱了机械的根的世界,从它们的内在联系上入手,把根的各种方法看成是根的有机整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那么,根的多种设计就不会是多种方法的堆积,而是一个精心构思的必然。在有机的整体中,根既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多样性标明根的简明与清晰,统一性仅指根的各种方法可以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整合的根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克服根的多样性的缺陷,达到根的较大适应性。
从多样的根进展到统一的根,也就是从基础根上升到深化根,设计上的精巧性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补益的构思上。
平稳根通过重心在两脚间的位置,探讨了人体自由移动状态下身体稳定性的问题。当重垂线超过支撑面的边缘时,重力矩起着加剧身体倾倒的作用,致使人体倾倒。可见,平稳根仅考虑到重力对下支撑稳定性的影响,而没有把人体主动的调控能力考虑在内。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人体保持稳定的最基本的条件。
既然重垂线与支撑面的关系,只是影响人体稳定性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利用人体的调节能力进一步扩大身体的稳定性,支架根给予了必要的补充。支架就是形体结构的合理安排。腿部关节屈曲的角度与方向,乃至整个形体结构的安排,与身体的稳定与对抗外界的能力直接有关。所以,通过形体结构的合理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重垂线超出支撑面的边缘,也能保持身体的稳定;并且能够提高人体在各个方向上承受攻击的能力。支架根着重讨论下肢的结构安排。一般来说,膝、踝之间应保持一种力偶关系,或对向的力(传统太极拳称之为对拔力)。当一腿的膝、踝,以及两腿间都建立起对拔力,并考虑到前、后、左、右的方向上的运用时,就提高了身体应付多方向的稳定与对抗的功能(传统太极拳称之为支撑八面)。在具体方法上可以归纳为:两脚对拔、两膝对拔和膝踝对拔。
支架根虽然增强了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与对抗能力,扩大了身体的稳定性,但它还没有考虑到承受对方的进攻力时自己的身体的反应,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力作用于对方时,对方的力反作用于自己时身体的反应。也就是说,支架根的对抗力还是一厢情愿的,还存在着较大的被对方利用的可能。落空是其最大的隐患。为了避免落空,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在对抗中的控制力。采取在主动力的过程之中同时建立制动力的方法,是避免落空的有效的手段。主动力保持了动作的连续,而制动力则迫使动作停顿。所以,让动作处于节奏之中,处于多频变换中,可以有效地避免落空。就象电影中的画面,看上去是连续的,其实是由一幅一幅的单个画面连接起来的(传统太极拳把它描述为“视静犹动,视动犹静”)。由于主动力中感受到了制动力的存在,运动中就体验到了一种阻力感(太极拳称之为抽丝劲)。抽丝劲重要到这样的程度,几乎成为太极拳的主体劲法。也由于其特殊的用力方式,基本上被武术界认定为太极拳的典型特征。
抽丝劲固然把主动力与制动力统一起来,但一味地控制自己,容易陷入消极被动,也容易因过分地追求控制力而使动作僵硬,失去灵活性。为此,我们必须争取最大的自由度,争取动作的轻松灵活;争取控制自己的同时,也能控制对方。自由度与控制力的结合,要求身体具备最大的灵活性与最大的缓冲能力,以赢得足够的调整时间和调整方式。对此,太极拳采取放松与轻灵的动作方式,使对方的力量不能贯穿我的体内,使其力量对我不构成影响,而我方恰恰利用所赢得的时间来积蓄力量,并在对方力量耗尽之时,以最轻巧的方式控制住对方;或在赢得时间的同时,就势完成攻击行为。所以,没有自控力的放松散漫的,无法实现控制对方与借势打力的目的;而没有放松的自控力则僵硬滞涩,经不住对方的连续攻击。自控力与放松的结合,使身体摆脱了僵硬与散漫,塑造出太极拳的松而不软、紧而不僵的柔性特质。
站位-对抗-自控-自由的层层递进与联结,说明根的构造经过了严密的理论上的论证与实践上的检验。联结的根虽然来自于多样的根,但已经摆脱了多样根的松散性、外在性,使各种扎根的方法成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它们的相互补益,已融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故此,根的整体作用决不是各种扎根方法的作用之和,好象是用着什么就拿出什么来一样;而是同时俱到,全部出现。由此可见,联结根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其牢固程度远远大于多样根。

4.随机根的技术

深化根虽然在稳定性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它作为有限方法的一种,只是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泛一些而己。假如仅仅在这个层次上追求适用范围的扩大,我们再次构造新的根,并不断地向上攀升,可是用太极理念的尺度来衡量时,它仍有缺陷。因为太极拳所追求的根不仅仅是稳定性的问题,还有动力性等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太极拳自身是如何设计根的,太极拳的根与以纯粹的稳定性为目的的根究竟有什么差别。
以太极哲思指导武术实践,必然触及根的问题,因为太极式思维方式中,三才是个重要的内容。三才本是《易经》中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它认为对立面的展开具有时空性。武术家通过实践发现,三才体现在具体的人身上,表现为根、中、梢的差别性与统一性。作为根的概念,虽然在早期的太极拳论述中没有明确的表示,但这一思想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开先河者,当推王宗岳的。通观《十三势》全文,不难看出它是三才思维方式的演绎。他对头、腹、臀三个部位的探讨,显然是三才方式的意向性表述。他要求头部虚领,善于变化;腰部灵活,贯通上下;臀部有力,支撑八方[[6]]。这种上轻下沉中间活的运动状态,与《易经》中的三才说如出一辙。正是基于此,才演化出后来的比较完整的三节说[[7]]
根在三节中的独立性是统一性原则下的差别性。从整体性出发,根应具有稳定支撑与提供动力等多种作用。由于太极拳研究出丹田为中心点的调控作用,和大肌群带动小肌群的动作方式,把腰裆劲(或称丹田劲)作为太极拳的用力方式的主体劲法,根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出来,而且在方法上也简单明了。故此,练习太极拳方法正确者,一般都有下肢的沉稳厚重,躯干的灵活多变,和上肢的轻柔绵软。这种状态也许正是后来对根的诸多意向性解释的来源,诸如为强调丹田的调控作用而把太极拳描述成漂浮在“空中的球”,或为强调躯干的稳定能力而把太极拳描述为“不倒翁”,为强调裆劲的动力性作用而提出“问地要力”的方法等等。
令人深思的是,三节的划分已经充分考虑了人体的形体结构,这与当今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中人体环节的划分非常近似。并且,通过节节贯串的动作方法,把三节中的力量贯通起来,保证了动力的畅通,也与运动生物力学上的生物运动链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在运动链中,各个环节处于相互关连之中。特别是在封闭链中,各个环节的独立运动是不可能的。同样在开放链中,各关节中的任何一个运动都影响着远端各个环节。[[8]]可见,太极拳强调根部的支撑稳定与动力的发动作用,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同样令人深思的是:太极拳的根,还可以产生于诸多对立因素的直觉式把握中。武术中的种种对立因素,本来就是人体运动系统在各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它们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所以,对它们的进一步思辨,必然对根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对动与静、断与连的思辨,探讨了节奏式控制性运动,使动作表现出屏幕式的间断与连续的统一,并提出了“运劲如抽丝”用力方式。抽丝劲的自控能力具有克服落空状态的作用,而它的突破性又同时具备使对方落空的功能。可见,抽丝劲在某一方面实现了扎根与拔根的对立统一。又如轻与重、刚与柔的思辨中,把缓冲性与动力性统一起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扎根与拔根的功能。总之,从个人的经验上来说,思辨性的动作方法,几乎都有助于根的培养。也许这就是太极拳在稳定性上达到较高境界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人们发现了这一现象而不能从科学知识上圆满解释的原因之一。
太极哲思对根的超出稳定性范围的研究意义重大。或许,在太极拳的研究之初,就已经包含了力学原理的运用,但从整体上看,太极拳的研究还是思辨性的。思辨性的研究是以最普遍的观念来说明最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其超出性正在于它的包容性,也许这就是思辨性研究与科学化研究在研究结果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原因。分析与综合的研究以科学知识为背景,思辨的研究是以哲学思想为背景。只要是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在许多现象发生的时候,思辨式的研究也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在人类的认识之初,在当时的科学知识还不足以解释所出现的现象的时候,思辨式的研究往往成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即使科学知识能够解释一部分,在整体不能全面阐释时,思辨式研究也可成为有效的手段。然而,思辨性的超出性却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补充,而在于它的统摄性力量。从太极拳的根的三个层次的研究方式中,所研究出的根的三个进展层次,或可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太极拳奥秘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状宏.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见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
[2] 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2; 或参见顾留馨.陈氏太极拳.见太极拳选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32
[3] 田金龙.太极推手三种发放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兼对“打手歌”和“四字诀”的力学原理破译.厦门:福建体育学院学报,1994.3.1
[4] 刘志诚、门惠丰等.太极拳推手中绷法技术生物力学原理初探.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4.15
[5] 武禹襄.四字密诀,见沈寿校.太极拳谱.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54
[6] 王宗岳.十三势歌, 见沈寿校.太极拳谱.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34
[7] 陈长兴.三节, 见沈寿校.太极拳谱.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250
[8] 全国高师体育系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北京:北京师范学院,1985.11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