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用语大不同[转]

两岸用语大不同
 

六年前我为了想要搞清楚大陆高校选填志愿的方式,先是探访了上海10余所高校,接着又去了分布于十五个省十八个城市的88所高校。

在访问在这些学校时,不免会跟在该校念书的台生聊聊天,我发现不论是在大陆东南西北各地读书的孩子,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听不懂话。

 

这个说法或许会让许多大陆同胞,和没有来过大陆的台湾人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虽然各省各地有其方言,但是在学校里不论是老师或同学,用来授课和沟通的一定都是全国通行的「普通话」,怎么会听不懂呢?

但目前除了江西省没去过的我,却很能体会这些台湾学生所谓的「听不懂」-不是听不懂字,而是沒听明白那些字眼所代表的真正意思。

 

不相信我说的?

好,那我们就先互换一下招生简章来看一看,保准你看得「雾沙沙」!(哈,台湾国语的「雾沙沙」这个字就会让上海人「拎不清」了。)

「高校」=大学;「专业」=科系;「高职」=技术学院、科技专科学校;「高考」=大学联考;「硕士点」、「博士点」=研究所;最令两岸人互跌破眼镜的是「工读生」台湾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学生(都是好孩子),在大陆地区却指的是有行为偏差犯过错误的….

 

再说个在上海地区搭出租车时,司机最常会问乘客的话:

「你下个路口是大拐还是小拐啊?」

北京师傅则是爱问:「你是要往东奔还是往西奔?」

在台湾,司机的问法是:「你要往左拐还是往右拐?」

 

至于最常用到的称呼吧。

「小姐」在台湾是对年轻未婚,或想讨不年轻女人欢喜的一个称呼,但是听说在湖南地区,除非是想讨一巴掌加卫生眼珠,因为在该地「小姐」是指「卖的」。

西南地区则把「小姐」称「大姐」,台湾人听得却不开心了:

「明明看起来比我还老,竟追着我喊大姐,才不买他的东西!」

上海人则对着看起来一定不是「小姐」的人,一律以「阿姨」称之,所以在听到一个满脸皱纹的人叫你「阿姨」,台湾人都不想搭理。

因为在台湾,「阿姨」是年轻人对比他年长许多,或与父母同辈女人的称呼。

广东人还喜欢叫人为「阿嫂」;关中地区人爱热呼呼的一口一个「大妹子」;东北人一声一个「姐」…叫你的人若生得獐头鼠面,往往会让被称呼的台湾人听得想揍人。

 

要去餐馆祭五脏庙,也会是个大考验。

「水饺(或饭、面)要几两?」,让只会用「碗」和「个」来算的台湾人,当场听了就变成「木头人」。

「是要吃三文鱼、金枪鱼还是要目鱼?」,让习惯用「鲑鱼」、「鲔鱼」和「花枝」来称呼的台湾人,每次面对菜单要点菜时,都得先花点时间把脑子里的原名洗掉,才能点对菜。

站在水果摊前,许多水果都是熟面孔,但名字却陌生得紧-脐橙、新奇士、胡柚、弥猴桃…,不就是柳丁、香吉士、泰国白柚和奇异果嘛?

去市场买菜,绝对不敢开口乱喊菜名,只敢用手指,免得在小贩面前露馅被宰,因为-

大白菜在北方叫兰花白,上海教黄芽菜;油麦菜台湾叫A菜;土豆在台湾指的是花生,在大陆则是称作马铃薯。

请老板秤上「一斤」猪肉拎起来轻轻的,先别怀疑和生气店家偷斤减两,台湾的一斤是「公斤」,大陆的一斤是「市斤」。

 

去逛街,招牌上的用语也会让台湾人猜半天-

油汀=电暖气;销品茂=卖场;有机材料=压克力;生殖用品=避孕用品;生殖器具店=情趣用品店;冷饮店=卖棒冰、冰淇淋的商店,非可供人坐着喝冷饮的店;刻盘=拷贝光盘;激光美容、印刷=雷射美容、印刷;空调=冷暖气机;

进了美发院听到问干洗还是湿洗,台湾人会疯了-

天啊,头发如何干洗法?!…

 

还有一些不听不知道,乍听吓一跳的用语-

某次刚坐上出租车,开车师傅就对我大吼:「把保险带戴上!」

吓得我这「五十一朵花」的欧巴桑急得几乎要跳车,后来才弄清楚,这师傅没有想要对我「怎样」,只不过是在叮咛坐在前座的我,记得把「安全带」给扣上。

 

看电视时,转到少儿频道,正在那里播广告-

爽歪歪,爽歪歪,儿童吃了爽歪歪,身体精神爽歪歪!

我大吃一惊,立刻不支倒地。

因为「爽」这字眼,在台湾多被归于指男女房事的「色情」用词,一般城市白领不太会在言语中夹带此字眼,何况还加上「歪歪」,并出自天真无邪小朋友之口,真让人听了脸上要冒出小丸子的三条直线!

另外在台湾被视作色情用语的「我靠」、「哇塞」,在大陆也被当作流行语,挂在一些清纯女孩的口上,真让人听得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不过许多初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弄明白了后,却发现其比台湾国语要来得更精准和形象或趣味化。

像是把一些归国的还外学人戏称为「海龟」;在台湾是将日语直接翻译过来,放在高汤里熬煮的「黑轮」,称作「熬点」;「盒饭」就比「便当」来得更形象化;

空有一本驾驶执照却不敢开车的,叫做「本笨族」;把总是越帮越忙,越弄越胡涂的称作「捣糨糊」;老帮瓜指过了婚龄仍未娶的男人;小帮瓜皮和老帮瓜皮,前是指年近三十仍未嫁,后指年过三十还未嫁;老黄瓜刷绿漆,装嫩,指的是年龄老大还装小;说这人品德滥极了叫漕赖;东北人不骂人白痴,而说「这人脑子像狍子屁股一样白白的」;在成都听到当地人在「懊悔至极」时,会说「悔得肠子都清了」,喜欢得拍案叫绝;听到将这人、这东西、这文案不落俗套,自称一格叫「很跳」,觉得更具形象;把失业称「待业」,听起来就顺耳还充满希望多了…

 

还有一些在发音上与台湾国语大不同的语词-

「曝」台湾念「铺」;念「器」业,非「起」业;念「值」量非「制」量…台湾人都认为是大陆人念错了,其实是因为在台湾「以讹传讹」念久了,便有了积非成是的观念。

 

其实语言这码事,总会随着时代与外来语的传入,而有些融合掺透,像如同台湾这些年来,就发展出了一套融合了台语、日语、英语和大陆各省方言,你用我也用,但是却说不出究竟该归于那个地方的语法与用词,有人将其戏称为「台普」-就是台湾普通话啦。

说实在话,这些「台普」在出了台湾后,与其它省市说普通话的人对谈,往往「鸡同鸭讲」,让人听了如同「捣糨糊」;即便是来到福建各地,用台式闽南话来跟当地人套近乎,也会立刻就出槌,甚至会因用语的含意不同,而引发一些误会。

 

所以,当大陆同胞遇见台湾同胞时,希望你我都能用心与耐心去了解:

「这个人究竟在说什么?」

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眼珠子、皮肤、头发的颜色都是一模一样,讲的也是中国话,就以为「听的就是说的意思」。

许多人和人之间误解的产生,就是因为没有听明白对方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你,听明白了我说的话了吗? 

 

转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f714201007vpq.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读书,语言,聊天,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