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的大标题为《从苏宁电器到卡巴斯基》,还有个小标题《讲讲我从一个营业员转变成一个病毒分析师的故事》。其实关于苏宁电器与卡巴斯基这两家企业无需我在这里过多地介绍,一家是中国电器零售行业的巨头,一家是世界顶尖的安全企业,在各自领域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头。但是这两家企业的业务范围并没有交集,包括营业员与病毒分析师这两个职位也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我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所讲的,就是我的真实经历,给大家详细讲讲我个人角色转换的过程。其中的经验,也许能够帮到一部分的朋友,找到自己的方向。
尽管题目是以苏宁电器作为开始,但是这里我并不打算按部就班地从苏宁讲起,而是还要把时间线向前延长,延长到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从刚上本科的时候开始讲,可以让大家了解很多的前因后果,可以打下很多的铺垫,我也可以多发几句牢骚,对遇到的不平事表达一下不满。
好,那么接下来,就是故事的开始……
其实我的本科四年,过得还是蛮没劲的,导致我现在对那时的记忆早就非常的模糊了。其实当初能去长春理工大学,纯属我在高考时候的超常发挥,因为如果按照模拟考的标准,我大概只能去三本或者大专院校,但是最后考出来没想到我竟然过了二本线,分数还直逼一本,也许我就是属于那种“竞赛型选手”吧。我们当时是考前填报志愿,因此还是有很大的赌博性质的。当时我所填报的每一所学校,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专业,不是工商管理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长春理工大学的第一志愿却是工商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不了解工商管理这个专业,以为这是多么高大上的学科。当时还想着我如果本科读了工商管理,那么我一定要继续深造,读MBA。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选专业这件事,我觉得还是选择技术类的专业能好一些。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技术类的专业,这个我不太好界定。如果是文科,那么我认为外语以及法律算是技术类的专业。而在管理类专业中,会计应该是唯一的技术类专业了。为什么我这里要强调学习技术类的专业呢?很简单,与非技术类的只会动嘴皮子吹牛的专业比起来,技术类专业更加地务实,一技在手,总是吃香的。
刚来到长春理工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令我感觉很不愉快的事。当时学校对于新生有这样一个奖励规定,只要你的高考分数超过学校分数线50分以上,那么就可以得到2000元的奖励(也有可能是1000元,记不清了,不过这不重要了)。学校的这项政策,主要是鼓励那些本来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但是最后却还是选择了长春理工的学生。当时我的分数是610分(广东当时是标准分制,满分900分),其实那个时候我是不知道长春理工的分数线是多少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查。但是当时我为什么会认为我能够得到这一笔奖励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寝室有一个小子是570分从广东考过来的(不过他说他是补招来的),这样我就比他高了40分。后来我去参加广东新生同乡会(尽管我应该算是辽宁人),吃饭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家伙,是计算机专业的(算是长春理工的优势专业了),我问他多少分考过来的,他说560(也好像是550,记不清了),总之我比他至少高了50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理工大学真实的分数线应该是低于560分的,这样的话,我就应该得到那2000块钱的奖励。当时我其实是很兴奋的,毕竟在2005年,2000块钱是挺多的了,够我拼命挥霍很长一段时间的了。于是我就发短信和班主任说了这件事,她说帮我问问。过了一段时间,一个班委跟我说(还不是班主任亲自告诉我这个噩耗),我不够资格拿那两千块钱,因为应该按照理工大学的原始分数线来做对比,分数线降了不算。听到这样的解释,我也忘记我当时是怎么个想法了,总之由于我脾气还不错,就没去闹事要那两千块钱。不过,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得到了这个奖励,因为他的分数其实已经达到辽宁大学的水平了,但还是来到了理工大学。至于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辽宁大学(毕竟是211大学啊),其中的理由他当时和我说了,只不过我现在忘了,以后想起来再补充上吧。但是就是这件事,弄得我还是很不爽的,导致我对于理工大学的初始印象就打了折扣(准确来说这不算是初始印象,真正的初始印象是刚来的时候看到的校园环境,真的,客观来说,还不如珠海一中高中部呢)。
这里既然提到了我的高考分数,那么我还想说另外一件事。之前也提到过,我打听了几个同是从广东考来的同学的分数,都没有我高。这就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应该是广东考生里面,考来长春理工的分数最高的学生了。这种错觉延续到了大三左右,一天,又到高考时节,我好奇地访问了某门户网站的高考专栏,发现这里可以查询各个高校对应各个年度的各省高考分数情况。当我满怀信心地查询我高考那年考来理工大学的广东省最高分时,赫然发现有个家伙是750分考过来的!!!(这里重要的标点符号用三次)我惊得嘴都合不拢了。因为这个分数在我那年,除了清华北大,其它院校可以随便挑了,怎么也不可能来长春理工啊。而且,假设TA平时成绩就很好,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般第一志愿都会填清华或者北大,拼一枪,而第二志愿一般会填中山大学。这样即便没考上清华北大,那么上中山大学也是比较稳的。当然了,这些都是那群尖子生们讨论的范畴,和我比较遥远,我也仅仅是道听途说而已。总之,以TA的成绩,和理工那绝对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莫非TA和我一样,也是超常发挥?那一本岂不是一个院校也没填,否则为什么没去一本院校?这样的牛人以后有机会真得认识一下,交个朋友,TA是第一,那么我只能遗憾且无奈地屈居第二了(也许更低)。当然了,也许那家网站搞错了,我才是真正的第一。
在我整个本科四年的时光里面,有一种心情贯穿始终,那就是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会的厌恶与反感。当时学院学生会的主席以及各部部长都是大三的,大一和大二的只能够打下手。而且他们对于我们这些大一的新丁,就如同《水浒传》里面所讲的那样:“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就必须要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免得我们不听话(估计只有经管学院才这样)。
我记得非常清楚,刚入学后不久的有一天,我们全寝室都在午睡,突然听到有人咣咣凿我们寝室的大门,呼啦啦地一群人不请自来,说是学生会的要检查寝室。当时我就看不过去了,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在我们午睡的时候来查寝室?说时迟那时快,领头的学生会部长,马上拨通了导员的电话,瞪圆了眼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手机差不多贴到了我的脸上(幸好我是上铺,他够不着我),说道,这是导员让我们检查的,你不服你和导员说啊!同时吩咐手下小弟:这个人的桌子很乱,给我记下,报告给导员!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桌子上只有一本摊开的谭浩强教授编写的《C程序设计(第二版)》,这样就乱了?后来倒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冲突,他也一直骂骂咧咧地,最后我也确实被导员叫过去训话了。
命令学生会的人在大家午睡时间去检查寝室的导员,水平明显不咋地,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我对我们学院学生会的家伙一直没有好感。估计经管学院的不懂技术只会耍嘴皮子,也就只能这样打压我们了。
本科的时候,准确来讲是我还在读工商管理专业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没好好学习的,理工类学科基本都是要挂科的,其中的线性代数以及电子电路由于补考也没过,我还花钱重修了。重修花了我几百块钱,当时对于我来说算是大出血了,吓得没敢和家里说。不过即便是重修,我也是跟不上节奏的,老师讲的那些东西我根本就不明白。没办法,我只能在课堂上装作在认真听讲,装作认真做笔记,从而博得老师的好感,这样就算最后考得很糟糕,老师看在情面上,也不会为难我了。这招果然奏效,我这两门课最后都是考了60多分。我心里明白,这个分数不是侥幸,而是老师给我面子罢了。
也正是由于我总挂科,那么奖学金自然与我无缘,每次期末,我都是倒数第二或者第三名。当时我也不太在意,觉得只要补考过了就无所谓了。那个时候我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好,一方面是实在不擅长理工科,比如电子电路、大学物理123、光学基础、机械原理这一类的学科。可能大家很纳闷,我一个学管理的,怎么还要学这些不相关的内容呢?没办法,谁让我们是理工特色的高校呢。而且,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学科,官方的说法是:假设你以后去了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工作,那么如果你懂一些机械原理的知识,相信对于你的日常工作会很有帮助的。听了这样的解释,我真的是热泪盈眶啊,学校真的是在替我们着想啊,连这些东西都考虑到了,以后我们要是进了这类的企业,那绝对是复合型人才啊。而另一方面导致我总挂科的原因是,当时我自学了很多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日语,大一的时候就去考证,获得了相当于日语四级水平的证书。大一的时候就考了计算机二级C语言,轻松通过。大一时考了软考的程序员资格认证,不过是勉强通过的。可见我当时其实是很爱学习的,而之所以要考计算机资格认证,是因为我看好计算机领域,想着以后或许能做个软件设计师。即便当不了软件设计师,按照学校的逻辑,我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去软件企业管理那帮程序员也可以啊。不过说到学习,不知应该算是是惭愧还是别的什么感觉,那就是我连二级C语言和程序员考试都过了,但是学校的C语言我却挂科了。后来补考其实我还是不会,估计是老师看我可怜才给了我六十分,避免了重修的厄运。回想一下,当时C语言挂科绝对不是我的水平问题,而是当时考的东西实在是太奇葩了,换成现在的我,估计也还是重修的水平。因为当时考的那些东西吧,试卷上的那些程序,真实的编程中根本就不会那么写,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有程序员那么写程序,估计也是因为有认识人,能走后门,才会混到这个企业里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