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之后,物联网的发展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很多企业也陆续提出物联网的相应战略。我觉得物联网的实现有很多好处可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 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从技术以及产品本身来说,我最早接触RFID是96、97年在日本东京的时候,当时日本人就有了类似“物联网”的想法。当然,当时整个RFID的技术是很粗糙的,一个RFID的芯片非常大,容量很有限,中间错误的百分比也非常高。
90年代,我在日本看到过一个示范超市。在那里,你买一车子的东西,走过无人的扫描器,它马上就知道你买了什么东西,直接从你的信用卡把钱扣掉。可是后来把这种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却发现错误率很高。在那个时候,整个技术还没有完善,很容易发生错误,准确率也只有百分之七八十,这样的结果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事实上,SAP从那个时候也已有类似的“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没有形成具象的名称。但在物流方面,已经形成物品可以不必借用人工手续就能够实时地掌握每个环节的详细信息,并且把每个环节都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构想。SAP在那个时候时就希望把RFID这种技术完全的整合到SAP的工业链条管理当中去,而当时的工业链条管理是非常上层的管理,还处于战略计划的阶段。
在中国本土,SAP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在较早的时候, 我们就支持过上海的一些物流公司进行RFID的计划和项目。大概在四、五年前,我就接触过第一个在上海的本土物流业使用RFID技术的项目。目前,RFID已经成为是物联网的技术基础,把“所有物件”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物联网。而物联网之所以能够得到蓬勃发展,主要是受惠于整个因特网的普及,以及有线及无线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竞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尝试利用本土的优势以及规模化的效应,去激励、培养中国本土在物联网方面的创新,并把这些创新成果进一步固化,然后扩展到全世界。中国有很好的自身条件,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可以检验、支撑一些新的应用和创新。
物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新领域,中国有必要制定属于自己自己的标准。所有新兴的东西,不论是从SaaS、SOA到云计算,还是现在的物联网,中国确实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标准,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但是,建立自己的标准不是说建立一套完全无法兼容的标准,在维持国家安全以及开放的层面上思考如何跟国际做一些平衡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