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参加普尔摩(Promo)公司安雅培训师的培训(名为Training To Trainer),两天下来,最大的感想就是——被骗了。具体怎么个骗人法,以后我慢慢贴,单举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例子:粗制滥造的PPT、没有任何公司的LOGO,其中的内容几乎完全是从网上搜来的,没有什么核心理论,好歹也算付出努力了也就算了——不想,今天下午看的PPT里竟然有多处错字!有一处竟然是大标题(斗大的字)少一个字!“培训师的自我修”,“炼”字没了!
此女士在台上脸那叫一个不红不白,见过脸皮厚的,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如果说,我在这次培训中真能学到点东西,那就是——皮致后则无敌。
此女士一上来就使出安利培训师传销以及XX功的洗脑大法,另人极其反感。又是要求学员开放、又是要求学员放下、又是要求学员空杯心态……让我们看看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猫腻”吧!
本文选自于加朋所著《互动三节棍》,引用请注明出处。
培训师耍的“心态”猫腻!
成为一名职业培训师之前,我也经常参加培训,以学员身份听了不少的课程。
那时,我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培训师对学员的“心态”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频频要求学员保持“端正的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接受的心态”、保持“空杯的心态”、保持“归零的心态”等等。
等到我逐步走向讲台,有了更多的授课体验,加之与其他培训师就这一现象进行的交流,渐渐搞清了其中的门道。
这些种种的“心态”,其自身的客观成份太少,被人强加其上的主观臆测太多,渐渐它们就成了纯粹被人利用的工具。表面上,培训师对学员的“心态”提出那些要求的公开理由是“为了学员好”。
但事实上,学员真能保持那样的“心态”吗?既然学员无法真正保持那样的“心态”,培训师为什么还要提出那样的要求呢?其实,“端正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开放的心态”、“接受的心态”、“空杯的心态”、“归零的心态”等等所谓“心态”已经成为培训界的“意识形态”,培训师们对学员提出这些“心态”上的要求,不但令学员难以公开反驳,更是威吓学员的“杀威棒”,有谁胆敢质疑培训师,有谁胆敢反驳培训师,有谁胆敢蔑视培训师,有谁胆敢固执己见,均有可能被扣上“心态不端正”、“心态不积极”、“心态不开放”等等大冒子。
如此执著于对学员的“心态”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一方面反应了这些培训师希望培训课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心态”,另一方面反应了培训师缺乏自信的“心态”,尽管极少有培训师会承认这一点。
这一误区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陷入这一误区的培训师,由于“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他已经沉醉于这样的“幻境”:学员的“心态”的确是容易出问题,非常需要培训师帮助学员把握“正确的心态方向”。
本来培训师知道自己是在演戏,可是演得太投入,就把演戏给当真了。这样一来,培训师往往不能客观评价学员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也不能客观地发现培训内容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文选自于加朋所著《互动三节棍》,引用请注明出处。
最后,忠告安雅培训师一句:你如此忽悠没上过讲台、不懂培训的学员,败坏的是培训师的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