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ibc内存管理--ptmalloc2源代码分析(八)

3.2.5 内存回收概述

free() 函数接受一个指向分配区域的指针作为参数,释放该指针所指向的chunk。而具体的释放方法则看该chunk所处的位置和该chunk的大小。free()函数的工作步骤如下:

free()函数同样首先需要获取分配区的锁,来保证线程安全。

  1.   判断传入的指针是否为0,如果为0,则什么都不做,直接return。否则转下一步。
  2. 判断所需释放的chunk是否为mmaped chunk,如果是,则调用munmap()释放mmaped chunk,解除内存空间映射,该该空间不再有效。如果开启了mmap分配阈值的动态调整机制,并且当前回收的chunk大小大于mmap分配阈值,将mmap分配阈值设置为该chunk的大小,将mmap收缩阈值设定为mmap分配阈值的2倍,释放完成,否则跳到下一步。
  3. 判断chunk的大小和所处的位置,若chunk_size <= max_fast,并且chunk并不位于heap的顶部,也就是说并不与top chunk相邻,则转到下一步,否则跳到第6步。(因为与top chunk相邻的小chunk也和 top chunk进行合并,所以这里不仅需要判断大小,还需要判断相邻情况)
  4.   chunk放到fast bins中,chunk放入到fast bins中时,并不修改该chunk使用状态位P。也不与相邻的chunk进行合并。只是放进去,如此而已。这一步做完之后释放便结束了,程序从free()函数中返回。
  5.   判断前一个chunk是否处在使用中,如果前一个块也是空闲块,则合并。并转下一步。
  6. 判断当前释放chunk的下一个块是否为top chunk,如果是,则转第9步,否则转下一步。
  7. 判断下一个chunk是否处在使用中,如果下一个chunk也是空闲的,则合并,并将合并后的chunk放到unsorted bin中。注意,这里在合并的过程中,要更新chunk的大小,以反映合并后的chunk的大小。并转到第10步。
  8. 如果执行到这一步,说明释放了一个与top chunk相邻的chunk。则无论它有多大,都将它与top chunk合并,并更新top chunk的大小等信息。转下一步。
  9. 判断合并后的chunk 的大小是否大于FASTBIN_CONSOLIDATION_THRESHOLD(默认64KB),如果是的话,则会触发进行fast bins的合并操作,fast bins中的chunk将被遍历,并与相邻的空闲chunk进行合并,合并后的chunk会被放到unsorted bin中。fast bins将变为空,操作完成之后转下一步。
  10. 判断top chunk的大小是否大于mmap收缩阈值(默认为128KB),如果是的话,对于主分配区,则会试图归还top chunk中的一部分给操作系统。但是最先分配的128KB空间是不会归还的,ptmalloc 会一直管理这部分内存,用于响应用户的分配请求;如果为非主分配区,会进行sub-heap收缩,将top chunk的一部分返回给操作系统,如果top chunk为整个sub-heap,会把整个sub-heap还回给操作系统。做完这一步之后,释放结束,从 free() 函数退出。可以看出,收缩堆的条件是当前freechunk大小加上前后能合并chunk的大小大于64k,并且要top chunk的大小要达到mmap收缩阈值,才有可能收缩堆。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